几十余载立德树人
半生躬耕师泽如光
TA们潜心教书育人
将青春和热血
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漫漫师道如歌
一瓣心香终不悔
回首悠悠岁月
满载时光与记忆
2022年至今,党委教师工作部为从教满30年的教职工发放奖杯及证书,表彰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老师们。“河南大学好老师”公众号特开设“从教满30年”专栏,讲述老师们如诗如歌的杏坛故事。今天,一起走近文学院的李伟昉老师。
李伟昉,河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2018年任文学院院长,现为河南大学明德特聘教授,河南大学莎士比亚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领域第一个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学科专家组成员,主持主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比较文学”、国家级视频公开课“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的接受”,国家级教学团队核心成员,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首批河南省“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首席专家,河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首席专家,首批“河南社科名家”,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主持完成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含重点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出版学术专著9部,译著1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项,主编《简明比较文学教程》等教材多部,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倾情难忘是教学
静静守候,默默耕耘,转眼之间,我已经在河南大学文学院学习、工作整整42个年头了。这些年来,最让我难忘、最令我倾情的是在教学上的付出。因为自1982年大学读书伊始,我的成长与进步就离不开老师们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这让我从内心深处尊重老师,敬畏教学。
记得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年届7旬的牛庸懋先生为中文系感兴趣的同学开设选修课“比较文学”。但由于身体不好,先生的课没有讲几次,就不得不中途停止了。每次都是我把先生送回到校南门外的老教授家属院,离开时他总是表达歉意,不停地说对不住学生。之后,怀着对比较文学的兴趣,我多次登门求教牛先生。其实,在大二后期我就几次因阅读《神曲》和《浮士德》的困惑而请教过牛先生。他说,真正读懂这两本书不容易,需要了解一些西方历史、宗教、哲学等背景知识,告诉我如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阅读和体会,而且这种阅读和体会不会一次就完成。他进而启发我:“如果你以后人生中真正遇到了世俗欲求与精神欲求矛盾冲突、而且是难以调和的时候,你就理解了《浮士德》的意义;当你还怀有希望在痛苦挫折中憧憬光明的时候,也一定会深刻感悟《神曲》的价值。”先生的话至今仍在耳边萦绕,让我终生受用。后来先生知道我留在了教研室,非常高兴,鼓励我多读书,在比较中提升认知的质量与品位。毕业不久,我写了一篇短文《多接触老师》,发表在1987年7月16日《教育时报》第二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希望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多接触老师,以主动问道解惑,提高认知能力。
回想刚做教师时,自己心无旁骛,只求把课教好。教研室副主任卢永茂老师专门负责指导我备课,其他老师们也都热心地从不同角度提醒我提高备课、上课的基本要领和注意事项。半年后的1987年春天,经过认真备课,教研室同意我在85级试讲。试讲两节课,内容是17世纪的莫里哀与《伪君子》。试讲那天,负责教学工作的王芸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严铮、副主任卢永茂、冉国选以及袁若娟、赵宁、扈娟等老师悉数到十号楼102教室听课。听课结束后,大家对我的讲课给予了充分肯定,严铮老师代表教研室当场宣布,由我继续讲完18世纪欧洲文学的内容。同时,严老师严肃地指出我的一个失误:下课铃声响前30秒宣布下课是不严谨的。想想当时那么多领导和老师来听课,还着实是有些紧张。准备的课堂内容讲完时,看看手表指针,也差不多9点50分了,所以没有等响铃就下课了。这件事对我是个教训,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严谨守时。从那时至今,我一直要求自己做到:铃声不响,时间不到,决不提前下课。
为了讲好课,每讲一个作家,我都要把该作家的相关作品认真研读,反复体味,力争做到对每堂课的内容烂熟于心,脱稿讲课。中学和大学时代酷爱阅读的积累,给自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很多文学名著都已熟稔于心。就是这样,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作品的时候,也会常常生出一些新的感受,对于这些新感受,下了课我会马上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渐渐就成为研究论文的重要思路,所以我对教学相长有更深的体会。多年来,我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主讲“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史”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比较文学典籍要读”“莎士比亚批评史”“中西小说比较研究”“文学接受与比较思维”等课程。担任文学院院长后,尽管行政工作繁忙,但仍然坚持每年为本科生上课。我认为教学是自己最本质的工作,教好课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我能够坚守教学一线至今,也是在努力践行文学院前辈老师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文学院老一辈学人不仅学术造诣精深,而且道德人品高尚。他们求真、务实、敬业的教学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他们严谨治学、锐意求新的执着精神给了我坚守教学的定力,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教学风范是我学习的楷模,他们忍辱负重、默默奉献的人格魅力时时给我激励,让我不敢止步。我认为,大学老师要做好科研,首先要讲好课,在讲课中发现积累科研的思路,同时把科研成果转化到课堂教学,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我力求把研究心得融入其中,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内涵,又能实现科研成果的师生共享。课堂上,收获知识的不仅是学生,我自己的思考和积累也在师生的交流反馈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提升。我的学术灵感不少都是在课堂上被激发出来的,不少科研成果就是在这种教学相长、相互激发中诞生的。
我深感,作为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秉持课程育人理念,加强对学生探究新问题的研究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努力成为引领学生进步的良师益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知识积累、知识创新都应该体现在这个环节上。教师是课堂秩序的维护者,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是课堂质量的把关者。为此,我在课堂上强化“四种意识”,即启发意识、问题意识、比较意识、求新意识,以具体深入的实例展示分析过程、阐明理论观点、总结理论问题;加大重视学生对原著精读的环节,强调文献资料的积累,在此基础上持续不断地训练学生综合思考、分析并解决文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其问题意识、学术思维和文化意识;力求“三个结合”,即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实现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相结合,本土意识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继承传统与创新精神相结合,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为融通中西、德才兼备的跨学科创新先锋,让他们用青春铸就人生的辉煌,用美德富含自我的意义,用奉献感恩国家的养育。惟其如此,我们的教育事业才有意义!
在剑桥留学期间,我游走了西欧、北欧、中欧、南欧等17个国家的40多个城市,欧洲著名的博物馆、人文古迹都参观过,在实地考察中感受,在感受中体味和思考,力争使自己知行合一,在实践中验证真知并收获新知。应剑桥中国学联的邀请,我作了“游历:通往欧洲历史和文化的走廊”的学术报告,用生动具体的文化感知赢得了剑桥中国师生的好评。回来后,在河南大学教务处安排的“名家讲坛”上,我又以“点滴剑桥”为题,在东西两个校区,从教与学两个方面为河南大学学生讲述自己在域外的体会和启示。2012年,我从哈佛大学访学归来后,以“哈佛大学•国旗意识•文化建设”为题,再次在教务处的“名家讲坛”上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思想收获。讲座把哈佛大学与国旗意识、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既让学生开阔视野,又使其思想政治境界、文明教养意识得以自然而然的提升,由此激发学生自觉的爱国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
除了教学工作,我还承担着学院的管理工作,繁忙、辛苦、紧张自不待言。白天无暇顾及自己的科研,只能留待晚上加班加点,所以每当朋友、老师问及工作如此繁忙怎么还能保持科研不落后这个问题时,我总戏称是靠榨取自己的绝对剩余价值来谋求学术发展的。即使在出差的旅途中、候车的间隙,也没有忘记随时记录自己的构思。我任院长的10年,也是学院飞跃式发展的时期。这期间,我与院领导班子一起,在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努力与大力支持下,凝心聚力,在国家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突破性、标志性进展。在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全国排名由此前的第32位提升至第26位;在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第四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该学科与清华大学等重点高校并列第15位。该学科8年间共提升了17个位次,成为河南大学实力最强的三个B+学科之一,也是河南省最好的学科之一。
对教学科研的倾情投入,也让自己收获了国家级和省部级层面几乎所有的重要荣誉奖励,特别是自2009年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之后,2018年我又以第一名入选河南省首届“中原教学名师”。当然,所有这些荣誉的获得,始终和学校长期以来对我的培养和支持分不开。因此,感恩河大,敬畏传统;荣誉面前,更感压力与沉甸甸的责任。
河南大学是我有意义的生命开始的地方。我的青春,我的理想,我的求索,我的成长,我的事业,我的收获,都已经深深融入了河南大学。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神圣的,值得我全力以赴;育人弘道,永远是我不变的使命!
精彩回顾
第十三期获奖名单出炉!
曹金萍:铲释州桥探古韵,育英未来谱新篇
全省获奖作品 | 《王国运:春风化雨润心田》
弘扬教育家精神|㉚科学构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机制体系
刘晶晶!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
快来挑战!第十三期师德集中学习教育线上答题活动!
从教满30年 | 黄志红,37年
从教满30年教师 | 施兆莉,32年
一起来看!第十二期,哪些老师获奖?
“我”眼中的好老师 | 我与沈贺老师的“1234”
责任编辑:赵 炎
校 对:侯玉洁
版面编辑:吕玮祺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