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教育家精神,深刻把握其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践行教育部提出的“努力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党委教师工作部特推出“弘扬教育家精神”栏目,开展线上学习交流,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弘扬教育家精神,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特质及培育路径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时曾提到:“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时代新征程,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教育家精神具有哪些时代特质?如何培育和弘扬教育家精神?推荐阅读!
教育家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对我国教育家教书育人实践的高度凝练和精准概括
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演进不是“自由理念的逐步展现”,也不能简单通过“功能解释”的方式去理解,应当“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基于时代发展的动态视角,从教书育人实践出发进行梳理与把握。可以说,教育家精神是对我国教育家教书育人实践的高度凝练和精准概括,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苏区、边区的文化教育,根据革命斗争、阶级斗争、抗日战争的特点和需要对根据地的教育政策、教育方针、教育内容、课程设置进行主动调整,以共产主义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号召和鼓励教师为战争胜利、革命胜利、教育中华民族的新后代作出重要贡献。广大教师在这一时期中展现出来的斗争精神、牺牲精神、奉献精神等逐渐成为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从制度建设、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三个层面对我国教育事业进行整体谋划,赋予教育家精神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在制度层面明确提出了对旧有学校教育事业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制度建设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办好人民教育;在思想建设层面认为广大教师在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以及与学生同甘共苦的坚定意识的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多个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发展;在队伍建设层面则根据当时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边教边学”的方针,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提升能力,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这些积极探索不但为教育家的培育提供了实践遵循,而且丰富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从战略高度考虑教育问题,推动我国教育领域改革,进一步发挥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为教育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同志认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需要采用物质保障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办法:一是提升教育经费,为改善教师物质生活待遇创造条件;二是提高教师的质量,推进学术、技术职称制度建设,促进优秀教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三是尊重教师的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由此可见,教育家精神不是就精神论精神的封闭系统,教育家精神的发展离不开物质条件的支持,同样需要良好环境氛围的营造。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了教育事业的战略意义,把教育视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工作,在教师合法权益维护、工作待遇改善、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系统着力,积极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以“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基本理念鼓励教师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任务。胡锦涛同志把教师队伍建设视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信任、依靠广大教师,着力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优化队伍结构,加强队伍管理,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坚实支撑。可以说,教育家精神既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推动教育事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精神力量。正是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不断得到形塑和彰显。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教育事业战略全局把握教育规律,正式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一重要概念。“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提出不仅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而且也突出强调了教师在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了引领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从构成上看,教育家精神包括六个方面,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这六个方面既是新时代广大教师从教之路上的追求目标,也是对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形象的生动诠释。从内容上看,教育家精神是崇高教育理想的集中体现,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立德树人,心系学生、无私奉献;教育家精神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重要标准,需要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拥有扎实学识,胸怀仁爱之心;教育家精神是成为一位“大先生”的基本素质,应当恪守职责、以身作则,潜心教书育人,增强修为本领。概言之,教育家精神是在深刻总结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教育规律、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政策设计、理论建构、实践探索的有机统一,凝结和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我国教育家、教育工作者的精神特质和时代风采,集中汇聚和迸发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蓬勃之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重要精神支撑。
教育家精神的三大时代特质
教育家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形成与发展源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传承以及对马克思主义魂脉的坚守,传承民族血脉,把握时代气脉,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教育家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育和滋养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其时代特质在中华文脉的传承和发展中得到明确和彰显。从文化哲学的角度上看,文化是“生活上抽象的样法”,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惯性的生活方式,从结构上看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教育家精神属于精神文化,但是教育家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却不仅仅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所决定,而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各类型、各样态文化共同作用的成果。
在物质文化层面,传承千年的《论语》《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书籍,以及记录悠久历史的书院等古建筑,作为承载着教育家精神的实体,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以物质载体的形式推动着教育家精神的发展。在制度文化层面,隋唐时期的拜师礼、官学制度,宋代的“教官试”制度等对我国当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以及尊师重教氛围的营造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精神文化层面,孔子、墨子、朱熹、王阳明、陶行知、杨贤江、蔡元培、陈鹤琴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事迹,以及“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以善先人谓之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观点一方面为教育家精神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与时代发展有机结合,彰显时代特质,焕发育人活力。
教育家精神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引领,是“两个结合”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第一,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他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教育家精神中所蕴含的个人“小我”与国家“大我”之间的价值双向生成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在教育领域中的鲜明体现,深刻反映出广大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以及把“人民教师”四个字记在心上、干在事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使命,在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发光发热,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气质。第二,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实践性成为其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教育家精神中所蕴含的“经师”与“人师”的有机结合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在教书育人这一过程中的指导与展现。实践证明,当不好精通专业知识的“经师”难以让学生信服,做不好涵养道德情操的“人师”也很难讲好学问,只有在实践中把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教育家精神落地生根。第三,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守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赋予生机与活力,为“教育家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教育家精神中所蕴含的“逐梦”目标和“筑梦”路径不仅提升了广大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而且也指明了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进路。
教育家精神蕴含时代发展气脉。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中国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应有之义。首先,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气脉在文化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彰显。教育家精神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在植根传统文化的同时拓展现代向度,教育家精神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富矿中汲取营养,是对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和中国教育家事迹的重要切入点和落脚点,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不断发展。其次,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气脉在多元话语中得到进一步彰显。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具有普遍性的实践活动,教育家精神是教育领域理论话语、实践话语的有机统一,不仅体现出教育理论、实践对当前教育话语的修葺,而且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着话语维度的现代性建构。最后,教育家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气脉在教育现代化中得到进一步彰显。教育家精神的提出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重要标志。人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本质,以教育现代化为基础。教育现代化不仅包括教育资源的现代化配置,教育制度机制的现代化建构和教师队伍的现代化建设,更为重要的是以符合我国教育现代化基本规律,满足教育现代化基本要求的教育精神为引领。
如何培育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是一个由价值、实践、目标三个层次构成的精神体系,价值的实现,实践的探索以及目标的完成均以探寻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路径为基础和前提。从整体上看,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应当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文化创新发展、教育强国建设和立德树人中进行内在审思与系统把握。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培育教育家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为教育家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时空场域,而且也给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创造了基本条件。培育教育家精神是党的历史使命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党的领导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培育教育家精神,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培育教育家精神的首要条件。此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也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进行“数字赋能”。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丰富和拓宽了教育家精神的宣传方式与传播渠道,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带来了极大便利,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教育家精神的精准化、分众化传播,在技术的加持下切实提升教育家精神培育的实际效果。
在文化创新发展中培育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功能发挥有着其特定的作用机理。培育教育家精神的关键在于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而构建文化环境的关键则在于推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化进步的重要表征,意味着人们在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的进步。文化创新是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化进步,具有现代性,对文化的这种进步性以及文化创新的衡量都是一种价值判断,需要以是否有利于人的现代化为基准,对于教育家精神培育来说则主要体现为是否有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我们需要通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良好文化氛围,形成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高度认同,为教育家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文化力量。
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培育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国需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培育教育家精神以教育强国建设为基本依托。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教育制度的优化完善、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也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只有“软硬兼备”才能发挥“乘数效应”。教育家精神既是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卓越成就的经验总结与规律把握,也是对新时代教师提出的深切期望。教育家精神的培育不能简单地“就教育论教育”,而是要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拓宽视野,以建设教育强国为出发点,将教育家精神培育置于社会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把握,从制度保障、机制建设、思想引领等多方面协同发力,用好各类资源、善用各种方法,形成培育合力。
在立德树人中培育教育家精神。立德树人为教育家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实践场域,“应立何德,欲树何人”为新时代广大教师提升自我修为和专业技能指明了基本方向。在立德树人中培育教育家精神需要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育人先育己,立德先立人。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在立德树人中培育教育家精神的重要保障,应当以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系统建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体系,从而切实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筑牢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在立德树人中铸魂强师,学思践悟教育家精神。
作者:北京科技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冯刚
精彩回顾
责任编辑:赵 炎
校 对:王 一
版面编辑:石芸菁
本期来源:《人民论坛》杂志2024年第20期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