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满30年教师风采展 | 郭常英,50年

文摘   2024-10-22 18:30   河南  

个人简介

郭常英,《史学月刊》前主编,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河南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主任。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编辑),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

编辑缘起:前辈指引,探索教书育人新天地

上世纪70年代,我响应国家号召到河南南阳地区广阔天地插队锻炼,继而成为人民教师。高考制度恢复后,我幸运地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一直在教育战线任教,1986年成为《史学月刊》编辑,开始进入关注史学研究的教书育人探索之路。

在编辑部多年历练,1999年评为正高职称——编审,2010年获得第二届中国政府出版奖(优秀编辑)。从事学术研究,承担多级别研究课题,2015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7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致力于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2019年任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2021年任河南大学慈善公益研究中心主任。2024年10月25-27日,河南大学承办中国慈善史专委会第四届年会及国际学术研讨会,我是学术召集人,在中国慈善史研究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史学前辈、历史系教授胡思庸先生曾说过,做编辑“对专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这对做好学问是一种很好的训练”。我正是从做《史学月刊》编辑开始,通过组稿、编稿与学者和学界建立学术交往,开拓了学术视野,并以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为学术方向,挖掘资料、思考问题,进入慈善史研究领域。作为专业研究人员,我与合作者完成并出版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成果《中国近代慈善义演研究》,2021年该著获得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在此之前,我编著出版的重大项目中期成果《中国近代慈善义演文献与研究》,2018年获得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另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作为50年教龄的幸运者,今天受“河南大学好老师”公众号之约谈从教50年的感想,我想,这与自己从事教学研究并做学术期刊编辑都有关系。从事教学编辑的经历使我得到学术训练,发现值得关注的研究目标,进而在学术研究领域做出一些成绩,工作至今。

做编辑工作几十年,我从基础工作开始。早期参加学术活动、组织优质文稿,撰写学术综述胜任编辑工作,又从编辑部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副主编,再任编辑部主任、期刊主编做好行政工作。今天,自己在研究领域取得较多收获,与专业学者的影响和激励有直接关系。

《史学月刊》1991年第1期发表河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王天奖先生《从单产看近代河南的农业生产》一文,我是该文的责任编辑。王先生是我省知名学者,著述很多,他对近代河南农史研究功力深厚。我深知王老师学问好、治学严,但他脾气大、说话直、语气重,对他心存敬畏。自己在编校中虚心求教,得到了王先生的肯定和鼓励,感受很多激励,自信心增加了许多。

深耕细耘:交流研讨,拓展学术研究新视野

进入新世纪之后,编辑部办刊经费紧张的情况得到缓解,编辑外出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增多。主编李振宏鼓励大家积极组织学术笔谈、撰写学术综述,对我很有促动。编辑部收到的优质稿件日益增多,编辑与资深学者的交往更加频繁。通过向专业人士学习,促使编辑们不断进步。通过会议产生学术笔谈,几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让我记忆深刻。 

2002年5月,中国东南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山举办。会议集聚了众多国内外专家,不少是在《史学月刊》发表过文章的作者。此次学术研讨会之后,我将会议核心内容以“拓展思路,深入进行区域现代化研究”为题撰写了学术综述。文章提供的信息不仅推动了学界区域现代化研究,也促使我思考相关学术问题。

2005年暑期,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岛举办,百余名海内外学者云集,议题广泛。海外学者的社会史研究起步较早,视野更宽,论题颇具前沿性。经与参会的日本华裔学者陈军和马小泉老师等商议,以“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为题组织笔谈文章。这组笔谈刊发后,在学界反映强烈,同时也加深了我对社会文化史的认识。

另外,2008年四川大学的近代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史研究学术会,2009 年苏州大学的红十字运动与慈善文化研究学术会,2011年安徽大学的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学术会,2013年湖南师范大学的中国慈善史学术会等,均对我的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有积极促动,通过参会,我组织学术笔谈、深化思想认识,研究在向中国慈善史走近。

授人以渔:教学相长,甘当学生成才引路人

2006年,我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早期在探索之中,之后随着近代中国慈善史料的发现,研究生随我一起聚焦慈善史研究,自己除了写书评、做研究,还发表相关文章,如《慈善文化与社会文明》(《音乐传播》2013),《清末民初新兴音乐出版物与出版》(《中国出版》2013),《近代慈善演艺传媒与慈善救助》(《史学月刊》2013)。同时带领研究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发表《近六年来中国近代慈善史研究述评》(《中州学刊》2014),等等。

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慈善史研究更加投入。我一方面自己撰写研究论文,如《抗战时期报纸与难民救助》(《中国出版》2015),《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语境中文献出版若干思考》(《史学月刊》2017)等,有的文章被《新华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同时,我还带领学生共同研究,发表的《寓善于乐:清末都市中的慈善义演》(《史学月刊》2016)一文在学界反响较大。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申报成功,我作为首席专家,带领研究团队和学生团队奔赴全国各地挖掘资料,和学生一起投入研究,研究成果更多。

2019年中国社会史学会慈善专业委员会成立,我被推举为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教学与研究工作在继续,研究与探讨更加深入。我带领学生投入资料整理与研究,相继发表文章,如《宋庆龄与保卫中国同盟慈善义演活动探析》(《中州学刊》2018),《慈善义演参与主体与中国近代都市文化》(《史学月刊》2018),《稀见文献载体及其传播途径》(《安徽史学》2019),《民国初年北京窝窝头会及其义演考析》(《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民国时期青年会募捐义演考析》(《人文论丛》2020),《近代上海慈善义演的形塑与演进》(《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1942-1943年河南特大灾荒时期的赈灾义演》(《中州学刊》2021)《旅沪浙商与义演筹赈——以绍兴同乡会1934年旱灾筹赈为视角》(《史学月刊》2022),《宋庆龄在香港援助抗战》(《炎黄春秋》2023)等等。有的文章是应报刊约稿而撰写。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了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机会。2023年5月12-15日,出席日本社会事业史学会的学术研讨会,2023年12月14日-17日,出席韩国社会事业史学会学术研讨会,并作了大会发言,还在日本专业学会的期刊发表论文。

五十年做教师、做编辑、做学问,我做着自己喜欢和熟悉的事,也在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累并快乐着。我带领硕博研究生做课题研究,奔赴各地参加学术会议、查档案找资料,一路走来,大家都很辛苦,也很有压力。值得庆幸的是,我遇到了许多好学生,通过自己无私付出和全心投入,学生一个个都有所收获。早年毕业的学生不少人走过了职业生涯,光荣退休;我们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好学子纯朴、努力,他们取得的成绩让我欣慰,让我自豪,给我极大的鼓舞和促进。毕业的研究生大多成为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也有的做校领导,还有人通过招聘考试成了各行各业优秀员工。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随我读书的有一些优秀硕士生和博士生,在读期间我督促他们开展学术交流,毕业之后我还与他们探讨问题,督促他们写文章,为学生争取学术交流机会。凡跟随我参加学术交流和项目研究的硕博研究生,通过学术气氛的影响、学术问题的思考,多数学习能力和学术自信普遍增强,并找到了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他们的学习成绩令人骄傲,如获得国家奖学金、省优论文,还有人获得校优论文,独立承担创新课题。因为学生取得的成绩,我还得到了多项荣誉证书。

“教育家精神”讲求教师对学生要有大爱情怀,老师当“爱生如子,甘为人梯”。培养学生使之成才是我努力的方向,也是作为教师抹不去的情怀。


金句学习009

新征程上,希望你们和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习近平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

2023年9月9日

精彩回顾

第十一期获奖名单公布!

中共教育部党组《人民日报》撰文:奋力书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

“我眼中的好老师”平面获奖作品选登

表彰!第二届“我眼中的好老师” 师德主题活动获奖集体及个人

全省获奖作品 | 张文玲:《不言苦累,只因热爱与责任》

快来挑战!第十一期师德集中学习教育线上答题!

孙荣垆:牢记职责深耕沃土,苦练本领砥砺奋进

荣誉+10!晒晒全省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获奖证书!

尊师重教,情暖重阳

2024年度最美教师:丁志伟

责任编辑:赵   炎

校      对:侯玉洁

版面编辑:吕玮祺

扫一扫 关注我们

河南大学好老师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里是河南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公众号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