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腊祭八 神首为神农氏次为后稷

文摘   2025-01-07 07:16   安徽  



       阴阳合历的专名“腊月”,始于上古龙山晚期的神农归藏历。


  “腊”之起源,分为两大阶段,即上古早期伏羲连山历之“腊日”和上古末期神农归藏历之“腊月”。“腊日”、“腊月”,均在年终。“腊”之得名,源于年终之“猎”,猎得动物祭祀祖先。略举文献证据于下。


  《礼记·月令》郑玄注:“腊,谓以田猎所得禽兽祭也。”


  应劭《风俗通义》:“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蔡邕《独断》:“迎送凡田猎五日,腊日岁终大祭,纵民宴饮。”


  《史记·秦本纪正义》:“十二月腊日,猎禽兽以岁终祭先祖,因立此日也。”


  马端临《文献通考》:“八腊,腊先祖,谓以田猎所得禽祭也。”


  正因年终必须田猎祭祖,所以“猎”、“腊”二字同源,太阳历年终之日称“腊日”,阴阳合历年终之月称“腊月”。


  伏羲连山历(前6000-前2361)是太阳历,早期历法比较简略,一年仅计360日,所余5日用于年终过年,所以把太阳历“冬至”前的年终5日,设为“腊日”。


  神农归藏历(前2361-前2070)是阴阳合历,阴阳合历以太阴历为表象,所以把“正月”前的年终朔望月,设为“腊月”。



  “炎黄之战”以后的中古夏商周三代(前2070-前221),黄帝族因为“腊月”始于神农归藏历,所以都在腊月八日“腊八节”祭祀神农,证见《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


  “伊耆氏”是“神农氏”的别称,证见《路史·后纪三·炎帝纪上》:“炎帝长于姜水,成为姜姓。其初国伊,继国耆,故氏伊耆。”参看《通志·三皇纪》:“炎帝神农氏起于烈山,亦曰烈山氏,亦曰连山氏,亦曰伊耆氏。”又见《资治通鉴外纪》:“神农本起于烈山,称烈山氏;一曰连山氏、伊耆氏。”“烈山氏”为“列山氏”之讹,义同“连山氏”,因“伏羲连山历”而得名。


  “腊八节”腊祭八神,首为“先啬”,即伏羲族的神农氏;次为“司啬”,即黄帝族的后稷(周族始祖)。“啬”为“穑”之本字,原指农事,农夫即称“啬夫”。“先啬”即“先农”,北京先农坛正是供奉神农氏。


  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所言甚确:“黄帝族抑服炎族,不废其俗,后世更以神农为先啬,后稷为司啬,融合炎、黄二族之人,并为腊神。”(齐鲁书社1985,第93页)据此可明,“腊八”二字,“腊”扣神农归藏历的腊月,“八”扣神农归藏历之阴阳历换算尺“伏羲先天八卦”对应的四时八节。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为了弘扬佛法,声称中国阴阳合历独有的腊月八日为释迦牟尼成道日,“腊八”初义遂湮。





在小时候,我们总是很期待过年,一进腊月,就更加有年味儿了。从这天起,人们开始置办年货,迎接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祭灶、扫房、炸年糕、宰猪羊、写春联等等,直到腊月的最后一夜除夕。


 “腊”之起源,源自上古早期伏羲连山历之“腊日”和上古末期神农归藏历之“腊月”。“腊日”、“腊月”,均在年终。“腊”之得名,源于年终之“猎”,猎得动物祭祀祖先。我国古代天子国君每年的年终之时,都要用干物祭祀农神,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作为天子的秦始皇也要在每年的年终之时,用干物进行腊祭。腊祭是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进行的,而且是用干物,干物称腊。于是,秦始皇就将腊祭之月的十二月正式定名为腊月而被确定下来。即:十二月称腊月。



由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又是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进行的。腊月初八日亦称腊八。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祝与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之意,并进行祷祝。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的意思,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含义是用干物煮粥,敬献农神,进行祷祝,祈求保佑,以庆丰收。



风俗通》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反映了社会在不断向文明进展的变化。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其中《礼记·郊特牲》载,天子大蜡八。古人认为合并后的腊祭以农业祭祀为主,属阴,应用阴数之日;最高的单偶数是八,象征地数;又腊八与蜡祭之八相合。由此种种,也就把腊月初八定为腊日。比如,南朝梁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写道: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语:腊鼓鸣,春草生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在腊八这一天,老百姓就会吃腊八粥等传统的食品来庆祝,并且还会到比较有名的庙宇拜神,以驱邪避鬼,求家人一年的平安。由此可见,很多传统习俗都跟我们本土宗教道教文化息息相关。腊八节也就是道教的“三元五腊”日之一“王侯腊”。


据《云笈七笺》记载,正月初一(春节)是天腊,五帝会于东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端午节)名地腊,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七月初七(乞巧节)是道德腊,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十月初一(寒衣节)是民岁腊,五帝会于北方五炁黑天;腊月初八(腊八节)是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其五帝攒会之日,此日酆都北阴天帝考校鬼魂,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此日皆累生人,宜当醮谢,须凭法力祭祀,追赎涂苦,一一得福,常日祭祀,不可享也。



老北京腊八习俗


老北京人历来对“腊八节”十分重视,把它看成春节即将到来的信号。北京民间曾流传一首民谣:“老太太您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送完灶王就到年”。旧京还流传一句儿歌:“小孩子,你别馋,吃罢腊八饭,马上糖瓜粘,盼到新年穿新衣,吃好饭,还有人给压岁钱。”



以前从腊月初七,大家会把大米、小米、江米、玉米米查、高粱米、红小豆、芸豆筛选好,再把核桃、杏仁去皮,把花生米、红枣洗净待用,到腊七晚间便开始熬粥。先把不易煮烂的豆类下锅。待豆软汤红时,再把棒糁、米类、果仁下锅,并不断搅动。约一个多小时后,浓浓的香气从盖沿四溢,让人垂涎。待粥熬到又黏又稠时,就可以出锅盛入瓦盆内待用了。到了初八,全家人在温暖如春的房间里,欢欢乐乐共度“腊八”,共同品味传统节日的温馨与祥和。


老北京还有这样一句顺口溜:“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


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过去人们都说不是腊八这天泡的蒜颜色不绿。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醋泡蒜的反应就是绿蒜瓣辣酸;醋酸香而辣。如今您要是到老北京风味的餐馆用饭,吃炸酱面,一年四季都给您上一小盘翠绿的腊八蒜。


湛然读书
传承华夏经典 开启自在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