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气小寒:2025.1.5,腊月初六10:32)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民谚有云:“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这说明了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俗语说“冬练三九”,小寒节气正处于“三九”天,正是人们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大好时节。冬季宜早睡晚起,所以锻炼的时间最好在日出后,气温略高时进行。如遇不宜进行露天锻炼的时候,可在室内或阳台上进行锻炼。由于天气寒冷,体表的血管遇冷收缩,血流缓慢,肌肉的粘滞性增高,韧带的弹性和关节的灵活度降低,所以锻炼前要做好充分的暖身活动,避免锻炼时发生运动损伤。
暖身准备活动可做一套广播操、拍打手足肌肉、慢跑等。进行锻炼时衣服不要穿得过厚,可穿合适的运动服,注意防寒保暖,做暖身准备活动后再脱下厚衣裤进行锻炼。锻炼后要及时加穿衣服,注意保暖。
小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根据天气的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和生活。
小寒养藏,防住寒,固阳气。按天地规律,热则浮,寒则藏。越热越浮,越寒越藏。所以说,一年之中,小寒时节是最需要养藏的时候。小寒藏的越深,人体的阳气圆运动就越大越圆,来年春天生发就越有力气,那么,整个一年人也就越健康。
小寒又是一年中阴寒最重的日子,寒为阴邪,尤损阳气,这个时节,我们体内的阳气,可谓是“四面楚歌”,稍防卫不力,就会被寒邪蚕食,伤及发肤、五脏。
尤其是平时怕冷、容易痛经、睡觉被窝不暖……这类阳虚、体寒的朋友,更要注重防寒。
防寒,御寒保暖,要穿得暖,这一点极其重要。
做好头部、后颈、腰背、腹部、脚部的防护,让这5处随时保持暖和。如果在室内头部怕凉,也应该戴适当厚度的帽子,使头部感觉温暖。
睡觉也可戴上睡帽。睡觉时头部不可挨近甚至贴着墙壁,床头要有床板将头部与墙壁隔开。
小寒节气有许多传统习俗,比如吃火锅、冰戏、腊祭等。无一不体现人们对小寒节气的重视程度。
《三礼义宗》曰:
《白虎通》曰:冬至阳始起,反大寒,何也?阴气推而上,故大寒。
小寒、大寒还是进补的时候,补肾阳、改进睡眠、缓养心气等,这时候是最好的时机。
暖胃
小寒时节,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胃肠易发生痉挛性收缩,有胃病的老年人容易旧病复发,胃胀、打嗝等。
此时节,应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饮食宜选温软、淡素及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忌食生冷,戒除烟酒。
舌能通心,嚼一口姜,压在舌下,喝三碗开水,把身体从睡眠状态转化过来,喝到眼泪鼻涕都流出来,把晚上睡觉脑袋里面的废水排一排,让身体每一个细胞从睡眠状态苏醒过来,这样新的一天就可以开始了。
姜炒过后是暖脾胃的。吃着盐炒姜喝开水还可以治未病,最好的效果就是喝到一股暖流直到小腹,然后全身微微出汗、发热,上达巅顶。
季冬之月,天地閉塞,陽潛陰施,萬物伏藏,去凍就溫,勿泄皮膚大汗,以助胃氣。勿甚溫暖,勿犯大雪。宜小宣,勿大全補。眾陽俱息,勿犯風邪,勿傷筋骨。卦臨,臨者,大也,以剛居中,為大亨而利於貞也。生氣在亥,坐臥宜向西北。
孫真人曰:“是月土旺,水氣不行,宜減甘增苦,補心助肺,調理腎臟,勿冒霜雪,勿泄津液及汗。初三日宜齋戒靜居,焚香養道,吉。”
辽代壁画中的涮火锅场景(摹本)
银寿字火锅 故宫博物院收藏
小寒时,腊梅凌寒含苞待放,正是踏雪寻梅的好时节。鼻中略过清雅幽香的气息,既能帮赏玩的人疏肝解郁,也能感到惬意与喜悦。
腊梅也是一味药食同源的本草,古时人们会在含苞待放时摘下,干燥制成花茶,封存腊月的雪水,留到夏天泡茶,有生津解热、疏肝理气的好处。
喝黄酒
一般都要烫热了再喝,在冬天喝黄酒,更是需要一直温酒才能保证入喉的每一口酒都能为我们的身体带来温暖。按照宋时的风俗“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也”,在寒冷的冬季喝一碗温热的黄酒,便是宋人的御寒之道。
宋人常用的温酒器皿叫做“温碗注子”,“温碗注子”由“温碗”和“注子”组合而成。“注子”即酒壶,“温碗”则是承放注子的器皿。饮酒之时,先以注子盛酒,再将注子套于温碗上,在温碗中倒入开水,将注子里的酒温热,最后才倒入面前的杯盏中,一口饮下,便是寒冬中的暖阳。
安徽省博物馆北宋出土文物影青温碗注子
酿米酒
很多地方都会酿酒,自古以来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
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大家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冬季的米酒,驱寒滋阴补虚,是十分大补的。
不同吃食
天津地区有吃黄芽菜的习俗。据《津门杂记》记载,将白菜割去菜叶,只留菜心,处理后可长时间保存,味道脆嫩可口,也解决北方地区冬季蔬菜匮乏的问题。
老南京们会吃菜饭。用米饭或糯米,与切碎的矮脚黄青菜、生姜粒同煮,再加入火腿、咸肉、板鸭丁、香肠等佐料,味道香鲜可口,还有补中益气、散寒暖胃的好处。
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滋补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补阳。
1
补气主要针对气虚体质
如动后冒虚汗、精神疲乏,妇人子宫脱垂等,宜用红参、红枣、白术、黄芪、淮山药和五味子等。
2
补血主要针对血虚体质
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黄、嘴唇苍白、妇人月经量少且色淡等,应用当归、熟地、白芍、阿胶和首乌等。
3
补阴针对阴虚体质
如夜间盗汗、午后低热、两颊潮红、手足心热、妇人白带增多等体征,宜用冬虫夏草、沙参、天冬、鳖甲等。
4
补阳针对阳虚体质
如手足冰凉、怕冷、腰酸、性机能低下等体征,可选用鹿茸、杜仲、肉苁蓉、巴戟天等;阴虚阳盛的体质更宜选用冬虫夏草、石斛、沙参、玉竹、芡实之类,配伍肉禽煲汤进补。
冬天,人们最常见的食物,在北方是大白菜,南方有洋白菜。大白菜最外层的叶子是解毒清热的,菜心是黄色的,具有退热的功能。小寒节气可以适当吃一些萝卜和白菜,古代中医认为看似清淡无味的萝卜、白菜,却具有一些药用价值。
白萝卜具有消食化痰、下气宽中的作用,适合积食腹胀、肺炎、支气管炎、咳嗽等患者食用;胡萝卜具有健脾化滞、润燥明目的作用,适用于消化不良、夜盲症、角膜干燥症等患者食用。
白菜的药用价值也一直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中医认为,白菜具有清热除烦、通利肠胃、利尿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菜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可刺激胃肠蠕动,起到通便作用。此外,白菜所含的纤维素还能促进人体对动物蛋白质的吸收,在维持人体血糖正常平衡方面具有一定作用,所以糖尿病患者不妨多吃点白菜。
预防疾病
专家特别提醒:寒冷冬季,空气质量较前变差,有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发病率增加,同时也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很多人外出喜欢佩戴口罩,这样一方面可以抵御寒冷,同时具有一定的防雾霾、灰尘、避免呼吸道传染病(如流感等)传播的功效。但戴口罩必须口鼻都要遮着,同时要注意清洁口罩。
在冬季,气压比较低,空气中含氧量相对减少。室内为了保暖,门窗封闭较严,通风不良。这就使室内的氧气进一步减少,常使人感到压抑、胸闷。因此建议在天气晴朗、日照充足的正午时分,可以适当开窗通气。
小寒之后,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一定要注意防寒防冻,尤其是有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可大意。在寒冷天气,胃肠道的活动增加,腺体分泌旺盛,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往往频发上腹痛、反酸、上消化道出血等也多数发生在寒冷的季节。
少吃咸盐。夏季如果盐分摄入过多,人体可以通过汗液排出体外,但冬季人体出汗较少,盐分如果增加就会累积在体内无法排出,这对于血压血脂过多的人来说是个“大忌”。另外咽炎的诱发因素多是炎、热、燥,秋冬人体抵抗力弱,更容易反复发病。如果饭菜中含盐量太高,会导致唾液分泌减少,有利于各种细菌在上呼吸道存活;高盐饮食还可能降低黏膜抵抗疾病的能力,使各种细菌、病毒乘机而入,诱发咽炎。另外,炒货如瓜子、花生之类也要少吃,这些食物又咸又干,同样是咽喉的大敌。
冰戏挤油渣
除了吃穿,我们还可以通过运动让我们的身体暖和起来,但要注意,冬天是收藏的时候,运动不能大汗淋漓,令阳气外泄。汗出多了,特别是晚上,还容易伤阴。
每一天做一点小运动,一样可以令身体发热。
可以站桩或者打下八段锦、畅通心肺肾三经。以至于很多人站桩后立马全身生热延续脊柱额而上,这热是你体内的真火、真阳、尤为宝贵。
有一个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做的,就是跺脚。俗话说,人老先老腿,跺脚,就是最简单有效锻炼腿脚的办法。
跺脚,是整个脚底面水平落地,利用大地的反作用力来冲击整个腿部,从而使整个腿部的微循环通畅。这个作用力不仅仅是作用到整个腿部,冲击力更作用到全身去。
穿着平底鞋,首先将大腿尽量抬高,和小腿呈90度,然后放松、慢慢地跺下,直到身体发热。注意力道不宜太大,整体微有汗意就行。重复以上动作1到3分钟。
跺脚能缓解因肾气不足而导致的畏寒怕冷、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速率,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此外跺脚引起的震动,可以影响到脚上的太冲穴,太冲可平肝息风。起到消除闷气,缓解压力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说到,“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可见,寒与肾相应,阳气根源于肾,寒邪也最易中伤肾气。防寒就要固肾,肾气足自然神旺百寒不侵。尤其小寒15天,正是借天力封藏的大好时机。
正如《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所言,“此时如特别寒冷,肾气封藏,人身必健美也。”小寒时天气越冷,人身的根基越稳固。这时,我们在冬藏正得力的时候,收藏肾气,就可以事半功倍,来年的精气神就会旺很多。
所以这段时间,我们可以后做一做这个强肾小动作:
仰卧床上,将两手背劳宫穴紧靠腰部命门处,5-10分钟后,热感会逐渐传遍全身。时间可以选择睡前、晨醒、或者下午5点到7点酉时。
因为肾为水,起着重要的温煦、滋润、濡养、升发作用,尤其适合手脚凉腰疼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