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来袭,别慌!看看这份中医防治指南!

文摘   2025-01-17 10:56   安徽  

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近期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99%以上为甲流。在冬季这个流感高发的季节,我们该如何有效应对呢?今天,给大家讲一讲从中医的角度如何有效治疗甲流。








1

甲流的中医病因


甲流在中医中多属“疫病”“温病”范畴,多因外感疫疠之气所致,当人体正气不足,无法抵御外邪时,疫疠之气就会乘虚而入。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甲流的防治重在扶助正气,兼顾祛邪。在日常预防中,可通过避风寒、慎起居、饮食上遵循“省酸增甘”原则等增强人体正气。


3

中医中甲流的症状


风热犯卫证:常见于甲流初期,表现为发热或尚未发热,咽干咽痛,轻咳少痰,无汗,舌尖边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热毒袭肺证:随着病情发展,若疫毒化热入里,转为热毒袭肺证,会出现高热,咳嗽频繁,痰黄黏稠,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剧烈,目赤,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风寒夹湿证:部分患者因外感风寒之邪,兼夹湿邪,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肢体酸痛困重,鼻塞声重,流清涕,咳嗽痰多,痰质清稀色白,胸闷脘痞,舌苔白腻,脉濡或浮紧。


寒火交杂证:表现为恶寒发热、咽痛、干咳等。


2

感染甲流如何应对


中医治疗

方剂应用:


本次甲流高烧患者的治疗大部分是麻杏石甘汤打底。其组成为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石膏清理胃肠、阳明之热;麻黄针对高热无汗、咳嗽喘且可能伴有冷感的患者,起解表作用;杏仁疏通气机、降肺气,用于伴有咳嗽、喘的情况;甘草稳中焦、护中焦且有缓的作用。


当患者出现大热、大汗、口渴、壮热不退、烦躁、大便干、小便黄等症状,可用白虎汤。不过临床中其大热、大汗、脉洪大等典型症状并不一定完全具备,需结合患者体质用药。


中成药选用:


1、小葵花系列:如麻杏石甘汤加味的麻甘颗粒、清热止咳口服液(适用于有黄痰、黄鼻涕、咳嗽的患者)等。


2、对于胃里有热且嗓子痛明显、有轻微怕冷症状的患者,用荆防颗粒搭配蒲地蓝效果较好,可根据怕冷和嗓子痛的程度调整用量。


3、伴有头昏、目昏、眼睛红胀等症状,可用桑菊感冒颗粒、银翘散等,双黄连也可选用。


中医外治法:


穴位贴敷可选用金银花、连翘、薄荷等研成细末,用醋或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大椎、曲池、合谷等穴位,缓解发热、咽痛等症状。中药药浴可选用艾叶、荆芥、防风、柴胡等煎煮后加入温水中浸泡,缓解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新陈代谢。

中医治疗甲流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感染者的症状、体质以及疾病发展阶段等综合因素选择合适的方剂和药物,并强调早期干预和生活饮食调理。


日常预防,提高正气


生活起居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遵循自然规律,早睡早起。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滋养阴气,而早晨阳气生发,早起能让人顺应阳气的生长,从而增强身体的正气,提高抵御外邪的能力。


适度运动:可以通过呼吸吐纳的功法,启动五脏六腑的功能,使身体的气血在经络中顺畅流通,增强心肺功能和身体的柔韧性,提升正气来预防疾病。


饮食要均衡多样:确保摄入足够的五谷杂粮、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等。中医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各类食物相互配合,能够滋养脏腑。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过激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影响脏腑功能。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态平和能够使正气得以保存,预防疾病。


在甲流高发的季节,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措施。如果感染甲流,不要惊慌,及时就医,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地度过这个冬天!



湛然读书
传承华夏经典 开启自在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