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城四家子城址:文物被风刮出,村民前来捡拾

百科   2024-10-28 09:05   湖北  



    基本信息  

编著: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4年9月

印次:1

ISBN:9787030793812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介绍了吉林省白城市城四家子辽金城址的田野考古成果,报道了2013—201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四家子城址开展的调查与发掘工作。四年间的田野工作包括对城址及其周边相关遗迹的调查与测绘;对城内北部一处建筑址的发掘;对北城门及多处城墙的发掘和解剖;对城内陶窑遗址的发掘;对城内主干道路系统的钻探和试掘;对城外墓葬的抢救性发掘。通过一系列考古工作,出土了大量辽金时期的砖瓦、陶瓷器等遗物,为东北地区辽金时期州城遗址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自然环境(1)

第二节 历史沿革(2)

第三节 研究简史(4)

第四节 城址现状(8)

第五节 2013—2016年度的田野考古工作(9)


第二章 考古调查与勘探(11)

第一节 工作目的与方法(11)

一、工作目的(11)

二、工作方法及主要内容(11)

第二节 城垣(13)

一、北城墙及北城门(13)

二、东城墙及东城门(15)

三、南城墙及南城门(15)

四、西城墙及西城门(16)

五、护城壕(16)

第三节 城内遗存(18)

一、大型建筑群(18)

二、单体建筑基址(27)

三、手工业遗存(28)

四、 城内其他区域地表采集遗物(29)

第四节 城址周边遗存(39)

一、北部及西北部墓葬区(40)

二、北城门外遗址(40)

三、城西北砖瓦窑址(41)

四、北山遗址(41)

五、南城门外遗址(43)

六、东城门外遗址(45)

七、七棵树遗址(46)

第五节 小结(47)


第三章 城墙与门址的发掘(49)

第一节 北城门(49)

一、发掘经过(49)

二、地层堆积(51)

三、主门址(53)

四、瓮城(60)

五、城门内侧遗迹及出土遗物(61)

六、地层出土遗物(72)

第二节 城墙(88)

一、北城墙(88)

二、西城墙(93)

三、南城墙(96)

四、城墙东南角(104)

第三节 小结(109)

一、城门发掘认识(109)

二、城墙发掘认识(111)

三、出土瓦件的认识(111)


第四章 城内建筑址的发掘(113)

第一节 发掘经过(113)

第二节 地层堆积(115)

第三节 地层第10层及相关遗迹(117)

一、建筑台基(117)

二、柱洞(125)

三、墙与涵洞(130)

四、排水沟(132)

五、道路(133)

六、出土遗物(134)

第四节 地层第8、9层及相关遗存(157)

一、第8层下开口遗迹(157)

二、出土遗物(162)

第五节 地层第7、8层间遗存(174)

一、起建于第8层上的遗迹及出土遗物(174)

二、开口于第7层下的遗迹及出土遗物(183)

第六节 地层第5—7层出土遗物(192)

一、建筑构件(192)

二、陶器(195)

三、瓷器(200)

四、石器(200)

五、铁器(200)

第七节 地层第4层出土遗物(202)

一、建筑构件(202)

二、陶器(212)

三、瓷器(217)

四、石器(219)

五、铁器(219)

六、铜钱(221)

第八节 地层第2、3层及相关遗存(221)

一、建筑台基(221)

二、排水沟及道路(225)

三、房址(226)

四、灰坑(227)

五、出土遗物(230)

第九节 表土层及其下遗存(275)

一、墓葬(275)

二、灰沟(284)

三、房址(284)

四、灰坑(285)

五、表土层出土遗物(287)

第十节 小结(293)

一、遗存分期(293)

二、建筑结构、功能及始建与废弃年代(294)

三、出土瓦件的类型学考察(295)


第五章 城内窑址的发掘(308)

第一节 发掘经过(308)

第二节 地层堆积(310)

第三节 第一期遗存(311)

一、遗存概况(311)

二、房址及出土遗物(313)

三、灰坑及出土遗物(317)

四、沟及出土遗物(334)

五、地层出土遗物(342)

第四节 第二期遗存(352)

一、遗存概述(352)

二、建筑台基遗迹(352)

三、灰坑及出土遗物(356)

四、房址及出土遗物(373)

五、灶址(375)

六、地层第3层出土遗物(377)

第五节 第三期遗存(389)

一、遗存概述(389)

二、窑址及出土遗物(389)

三、陶片堆积层及出土遗物(406)

四、房址及出土遗物(415)

五、灰坑及出土遗物(427)

六、其他遗迹单位及出土遗物(443)

七、地层 第2层出土遗物(446)

第六节 第四期遗存(457)

一、M15(457)

二、M16(457)

第七节 表土层出土遗物(460)

一、陶器(460)

二、瓷器(460)

三、石器(462)

四、琉璃器(463)

五、铁器(463)

六、铜钱(463)

第八节 小结(465)

一、遗存分期及性质(465)

二、出土陶瓷器的类型学考察(466)


第六章 城内道路及周边遗迹的发掘(475)

第一节 发掘经过(475)

第二节 地层堆积(476)

第三节 地层第5层及相关遗存(478)

一、遗迹(478)

二、出土遗物(478)

第四节 地层第4层及第4层下遗存(480)

一、遗迹(480)

二、出土遗物(481)

第五节 地层第3层及第3层下遗存(484)

一、遗迹(484)

二、出土遗物(484)

第六节 地层 第2层及 第2层下遗存(486)

一、遗迹(486)

二、出土遗物(486)

第七节 表土层及表土层下遗存(488)

一、遗迹(488)

二、出土遗物(488)

第八节 小结(490)

一、遗存分期(490)

二、遗存性质(490)


第七章 城外墓葬的发掘(491)

第一节 墓葬位置及形制(491)

第二节 墓葬详述(491)

一、M17(491)

二、M18(494)

三、M19(496)

四、M20(497)

五、M21(499)

第三节 小结(500)

一、墓葬年代(500)

二、墓葬的用材(501)

三、墓葬的属性(502)


第八章 馆藏文物整理(503)

第一节 白城市博物馆馆藏城四家子城址文物(503)

一、建筑构件(503)

二、陶、瓷器(504)

三、铜器(505)

四、铁器(506)

五、骨器(507)

第二节 洮北区博物馆馆藏城四家子城址文物(508)

第三节 洮南市博物馆馆藏城四家子城址文物(510)

一、建筑构件(510)

二、陶、瓷器(510)

三、石器(511)

四、铜器(512)

五、铁器(514)

六、骨器(516)

七、琉璃器(516)


第九章 多学科应用与研究(517)

第一节 物理勘探(517)

一、项目概况及勘探背景(517)

二、城四家子城址高密度电法工作(518)

三、城四家子城址高密度电法成果(521)

四、小结(524)

第二节 出土颜料的分析(524)

一、出土情况(525)

二、样品简介(525)

三、分析技术(525)

四、结果与分析(526)

五、小结(530)

第三节 出土铁器的分析研究(531)

一、样品情况与分析方法(531)

二、分析结果(532)

三、相关问题探讨(542)

四、结论(543)

第四节 植物浮选结果分析(543)

一、采样与浮选(544)

二、浮选结果的鉴定与分析(544)

三、小结(547)

第五节 城内墓葬出土人骨研究(548)

一、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548)

二、古病理和骨骼异常现象研究(553)

三、身高研究(555)

四、颅骨形态统计分析(558)

五、小结(567)


第十章 结语(568)

第一节 遗存分期与城址年代(568)

第二节 城址结构和布局(569)

一、城址平面结构及防御设施(569)

二、 城内格局(570)

三、城外功能区(570)

第三节 城址臟(571)

第四节 城址功能考察(572)


附表城四家子城址灰坑登记表(575)

附录城四家子城址出土动物骨骼遗存研究(579)

一、城四家子城址概况(579)

二、动物属种鉴定与描述(580)

三、动物骨骼表面痕迹分析(591)

四、城址中出土的骨器(593)

五、城址中出土的骨料(595)

六、生业模式与生态环境(599)

Abstract(601)

后记(603)



节选


第四节 城址现状
2013年4月,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进行城四家子城址的考古调查工作。此时的城四家子城址地表尚无植被覆盖,可清晰观察城址形貌。
城址紧邻洮儿河河道左岸,西城墙的中段和北段及城墙西南角已被河水冲没,仅存西城门及其南北两侧很短的一端折尺形城墙,墙高3—5米。河岸边耸立着被河水冲刷出的城墙断面,部分地区城墙已全部没入河道之中,并已侵蚀到城内的建筑遗存。西城门及瓮门被人为拓宽用于耕地,瓮门内种植了果树等农作物。南城墙东段保存较好,墙高3米左右,中部有一豁口,有现代村路由此通过,西段坐落着古城村,城墙本体几乎被村民取土建房破坏殆尽,仅在个别农户家院中残存零星小段,南城门被封堵,瓮城内被土填实,形成一块半圆形台地,并被当地住户垦为耕地,在该住户家院内可见被挖去一半的瓮墙西侧断面,夯层连贯,可知南门瓮城开口在东侧。东城墙保存完整,墙高1—3米,东南角和东北角各有一豁口,辟出村路,城墙顶部近年被村民用作道路,各类机动车辆行驶于上,对墙体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墙体西侧被村民一点点辟为耕地,使得城墙与地面落差逐渐减小,坡度减缓,部分区域耕种行为已延伸至城墙顶部,墙体东侧因长年风沙积下大量黄沙,覆盖了墙体的大半部分,使得我们无从得知城墙的宽度。北城墙保存状况最好,墙高3—7米,西端被河水冲蚀残断,与一条南北向的现代防洪堤坝相接。西段中部有一豁口,贯通一条南北向村路,北城门保存较好,轮廓清晰可见。城墙顶端较平,宽2—3米,据当地村民讲述,1998年洪水泛滥,当地村民皆移至城墙顶端搭棚居住,为容纳更多的灾民,当地政府曾用推土机将城墙顶端推平,以扩大墙顶面积。此外,早在20世纪50—60年代,这里就有猎户于城墙顶部挖造“地窨子”用于居住,目前,北城墙顶部局部地区还有残存的取暖烟道。
北、东、南三面城墙上皆有马面,由于风沙形成的堆积,使得马面迹象已不甚清晰,数量不明。《洮安县文物志》上记载的角楼,现在看来并不明显,难以确认。北城墙和南城墙外侧局部可见黑褐色土带,应为护城壕残迹,东城墙外侧因被大量淤沙覆盖而不得见。
城内皆垦为农田,以玉米、向日葵、大豆、绿豆、花生、西瓜等为主要种植作物。城内有大量高低起伏的圆形或椭圆形土丘,高0.5—2米,分布无规律。此地多风,地层长年被风吹削,加之翻土耕种,使得文化层被一点点破坏,地层中的文物也被自然力和人力的共同破坏而大量暴露于地表。目前地表遍布碎瓦和陶瓷残片,偶见围棋子、铜钱、铜人等各类小型陶瓷、金属器。因春季风大,每年三四月,较多埋藏于浅层地层中的小件文物被风刮出,引得附近村民前来捡拾,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屡禁不止。春耕之前,每天在城内游走采拾文物的村民多有数十人。
城外北部为胡里村辖区,西北部紧邻城墙处即为胡里村村民聚居地,村民在自家院内盖房、挖窖时,常发现辽金时期砖室墓葬。近年来,此处盛行种植水稻,旱田改水田对地下文物资源造成了灭绝性的破坏。北城墙外护城壕所在的区域已辟为耕地,种植玉米、大豆等作物,
其外紧邻防风林带,稀疏生长着杨树,未有树木生长的区域可见多处取土形成的大小不等的深坑,取土坑断面偶见建筑遗迹和小型墓葬。建筑为夯土台基式,有的有砖砌包边,地层中夹杂少量辽金时期砖瓦残块和泥质灰陶片。墓葬有砖室墓和土坑墓,规格较小。
城外东部和南部均为耕地,种植以玉米为主的农作物。东部属城四家子村管辖,南部为古城村所在地。以往的调查中提到东城门外正对着一座高台,当地人称“瞭望台”,现今,高台已不复存在,长年的耕作已将这一区域变为平坦的耕地。
近年来,洮儿河水不断向城内侵蚀,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城址西侧的土地以年均2米的速度不断减少。2013年,白城市文化出版和体育局启动“城四家子城址西城墙抢救性保护工程”,对洮儿河穿过城址西墙的部分左岸进行河堤加固,防止河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对城址本体形成的破坏。
2016年,白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启动“城四家子城址部分城墙遗迹本体保护工程”,对城址北墙、东墙及南墙的残余部分进行覆土绿化,防止风沙掩埋墙体,并在城墙周边安设保护围栏,杜绝非法放牧、耕种等行为对城墙本体造成破坏。同时,在城墙外侧多处进出要道边侧竖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针对城址内时有发生的盗掘行为,2018年,洮北区文物管理所启动“城四家子城址安防工程”,对城四家子城址范围内保存完好且尚未进行过考古发掘的区域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电子巡更系统,以加强对城址的保护和管理。

第五节 2013—2016年度的田野考古工作
为详尽了解城四家子城址的遗存状况及文化特征,对辽金考古研究尤其城址的研究提供考古学资料,同时配合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为城址的保护规划提供考古学依据和基础数据,2013—201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四家子城址开展了为期四年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2013年4—9月,对城四家子城址进行初步调查和局部考古钻探,钻探面积共计13万平方米,发掘北城门、北城墙,以及位于城内北部的一处建筑址,揭露面积约2800平方米。由于气候原因,田野发掘工作未能全部完成。10—11月,转入室内,进行本年度发掘资料的整理和建档,完成部分出土器物的修复、绘图、照相和卡片制作。本年度参加发掘工作的人员有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梁会丽、张迪、解峰、顾聆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全仁学、姜铭,白城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宋明雷,洮北区文物管理所杨义,白城市博物馆王浩宇,吉林大学考古系硕士研究生卢成敢、高义夫、李洪阳、李扬、向明文。参加室内资料整理工作的人员有梁会丽、全仁学、张迪、高秀华、李扬、李洪阳。
2014年5—8月,继续上一年度未完毕的建筑址的发掘,并在台基南北两侧扩方发掘,揭露面积约800平方米。9—11月,转入室内整理,完成本年度发掘资料的整理,并完成当年出土器物的修复、绘图、照相和卡片制作及上一年度未完成的出土文物修复及后续工作。本年度参加发掘工作的人员有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梁会丽、张迪、孟庆旭、李睿哲,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博物馆全仁学,白城市博物馆宋明雷、王浩宇,白城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胡晓光。参加室内资料整理的人员有梁会丽、全仁学、李睿哲、孟庆旭、张迪、高秀华、王浩宇。
2015年5—9月,对城址内部及其周边进行地面踏查,对城墙及城内主干道路进行钻探,钻探面积约10万平方米,发掘西城墙、城内西北部的陶窑遗址、城内主干道路相关遗迹等,并对城外北部墓葬区的1座被盗砖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总发掘面积600平方米。10—11月,转入室内整理,完成本年度发掘资料的整理,及当年出土器物的修复、绘图、照相和卡片制作工作。本年度参加调查和发掘工作的人员有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梁会丽、孟庆旭,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魏佳明,白城市博物馆宋明雷、王浩宇,白城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胡晓光,洮北区文物管理所巨赛男、吴军、魏星,洮南市博物馆董伟佳,吉林大学考古系硕士研究生赵里萌、郑延洁、肖凤娟、席晓云,黑龙江大学考古系硕士研究生钟雪。参加室内资料整理工作的人员有梁会丽、孟庆旭、郭美玲(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秀华、王浩宇,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魏佳明、聂卓慧,吉林大学考古系硕士研究生李扬、张星翰。
2016年5—9月,继续上一年度未完毕的陶窑遗址的发掘工作,并对城外北部墓葬区的3座砖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同时,配合“城四家子城址城部分城墙遗迹本体保护工程”,为工程的实施提供基础数据,对北城墙、东城墙和南城墙及城墙东北角豁口、东南角豁口均进行了小规模发掘,总发掘面积300平方米。10—11月,转入室内整理,完成了本年度发掘资料的整理和出土文物的修复、绘图、照相和卡片制作工作。本年度参加调查和发掘工作的人员有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梁会丽、孟庆旭、郭美玲,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魏佳明,白城市博物馆宋明雷、王浩宇,白城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胡晓光,洮北区文物管理所巨赛男、吴军,洮南市博物馆左雁鸣、董伟佳,吉林大学考古系博士研究生赵里萌,黑龙江大学考古系本科生李思杨、丁森。参加室内资料整理工作的人员有梁会丽、孟庆旭、魏佳明、郭美玲、高秀华、王浩宇、赵里萌,以及吉林大学考古系本科生李晓琳、郝雪琳、吕进业、陈启悦。

白城城四家子辽金城址的属性及其功能考察

▲ 城四家子城址2016年全景(西—东)


▲ 城四家子城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2013—201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城市城四家子辽金城址开展的调查与发掘工作,是实施城四家子城址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基础工作。 


城四家子城址的属性

 

关于城四家子城址的属性,相关研究者根据城址的规模、城内出土文物,一致认为是一座州城级别的城址,但其究竟对应的是辽金历史上的哪个州,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声音。至20世纪90年代,有两种观点在学术界较具代表性且相持不下:一是认为城四家子城址为辽代的长春州,金代新泰州;二是认为城四家子城址为辽代的泰州,金代旧泰州。两种观点所用的证据均来自研究者对史料的不同解读。

2000年以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分别对前郭县塔虎城、泰来县塔子城等同被认定为州城级别,且与城四家子城址同样存在定性争议的辽金城址进行了不同规模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塔子城早在1956年发现辽代“大安七年”刻石,为推断其始建年代为辽代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据,排除了其为金代始建的肇州的可能。塔虎城在2000年进行的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6000余平方米,且所做大量工作均围绕城内重要区域——中轴线处开展,但发掘所获材料却未见典型的辽代遗存,而是以金元时期尤其金代遗存为大宗,可见始建时间很可能是在金代,排除了是辽代长春州的可能,得出了塔虎城为金代肇州的结论。

《金史》中对新泰州“不至肇州三百五十里”的记载,也与现实中城四家子城址和塔虎城的方位与间距大致相符。因此,更多的学者倾向于城四家子城址为辽代的长春州,金代的新泰州这一观点。

▲ 白城市博物馆馆藏瓦件:文字砖

编号3246,残缺一角,长32.8、宽16、厚5厘米,正面有竖向5列刻划文字,背面按压一右手手印

2007年,白城市博物馆征集到一件出土于城四家子城址的刻字青砖,上有“泰州长春县”字样,为进一步证实城四家子城址为金代新泰州提供了依据。

《金史》载:“长春辽长春州韶阳军,天德二年降为县,隶肇州。承安三年来属。”明确了长春州自辽至金代中期期间地位的变化和行政级别的起伏过程。在对城四家子城址的考古发掘中,了解到城内遗存最为丰富的文化层所属时段也正是辽代晚期和金代中期两个阶段,城内一些重要的建筑物也多是在这两个时段营修或复建的。因此,我认为,城四家子城址为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的观点是可靠的


城址功能考察


《辽史》记载长春州“本鸭子河春猎之地”,曾是辽代圣宗、兴宗、道宗、天祚帝四代皇帝“春捺钵”的一处重要据点。金代章宗承安三年(1198年)将此城设为泰州,即学术界所谓“新泰州”,成为金代的国防重镇。元朝先后在此设泰宁卫、泰宁府。明朝在此设泰宁卫指挥司,是著名的兀良哈三卫之一,直至明代中期遭废弃。在辽金元及明初几百年间,这里一直是东北地区西部及内蒙古东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长春州地处上京道东北部,与东京道相邻,是连接上京道与东京道及辽东北部地区的桥梁。出于政治形势与军事战略部署考虑,辽圣宗年间将春捺钵地点改在长春州境内,此后一直作为辽代皇帝春猎和处理军国大政的一处重要地点,成为辽朝后期的政治中心所在地之一。长春州亦是辽道宗年间设立的东北路统军司的行政机构所在地,这也体现了当时长春州在军事防御方面的重要地位。

▲ 城四家子城址勘探平面图

从对城四家子城址的形制可知,这是一处极为重视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址,城墙墙体修筑较高,至今,保存最好的部分仍可达7米之高,这在现存辽代州城遗址中是不多见的,城墙上马面分布异常密集,从马面间距不等的情况,可看出在使用过程中有增筑的情况。从对城墙的解剖中可见,城墙本体经历了频繁的维修和加筑,可见统治阶层对该城防御性能的重视。城址紧邻洮儿河,并在后期于城址西南角邻近河岸处修建专门的区域,也应是以开通和加强利用水路交通为目的,加强城址的物资和兵力供应能力。

在2013—2014年期间对城四家子城址的考古工作,我们着重对处于城内中轴线上的一处建筑址进行了发掘,出土的大量金代建筑瓦件,体现了这座建筑的级别之高。出土的黄绿釉屋顶建筑饰件,有龙纹图案的瓦当和鸱吻等,充分证明其是一处等级极高的官方建筑。此外,在城内的多处地点地表也采集到了同类瓦件,可见这种级别的建筑在城内并不在少数,该城址在金代的政治地位不言而喻。

▲ 建筑瓦件:绿釉筒瓦;Aa型瓦当;套兽

作为辽金时期在东北地区营建规模最大,政治、军事地位较为重要的州城之一,长春州的经济发展亦不容小觑。这主要体现在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方面。城内出土的遗物极为丰富,除大量用于建筑的砖瓦类构件外,还有大量陶瓷器、铁器、铜器、骨器、玉器、钱币等。2015—2016年,对城内西北部一处窑址进行了发掘,清理陶窑两座,出土由该窑烧出的大量陶器,从器类来看,此窑专门用作烧造瓮、罐、盆等大型陶器,供应给城内外居民作为日用器皿,经营时间大致为金代中晚期。此外,从该发掘区早期遗存情况看,至少在辽代中晚期该区域就已有了陶器生产作坊。

通过考古调查,了解到城内及周边还存在砖瓦窑及冶铁遗址、制骨作坊、玉石器加工作坊等,说明这些产品也大多为本地制作,显示了该城址发达的手工业技术水平城市贸易的发达也在考古发现中有所体现。以瓷器为例,城内通过调查及发掘所见的瓷器种类极为丰富,从窑口看,不仅有缸瓦窑、冮官窑等东北本地的窑口产品,还有较多精美的定窑白瓷,以及龙泉窑、建窑、龙泉务窑、耀州窑等国内各大名窑的产品。此外,琉璃器、玉料及煤精石、青金石等文物的发现,体现了长春州对外贸易的发达和对商品资源控制力的强大,证明城四家子城址至少在辽金时期是一处商品贸易极为繁盛的城市。辽代面财赋官,有长春、辽西、平州三路钱帛司,设都点检,掌钱币铸造等事。《辽史》记载长春路钱帛司为兴宗重熙二十二年(1053年)设置,“大公鼎为长春州钱帛都提点”。这也充分说明了长春州在辽代的经济地位亦不容小觑。

▲ 第一期灰坑出土石器、铁器及铜钱拓片

1. 打磨器(H103∶1) 2. 砺石(H103∶2) 3. 玉饰件(H115∶1) 4. 铁钉(H115∶5) 5—8. 铜钱拓片(H102∶5、H102∶1、H102∶3、H102∶2)

通过考古工作,还在该城址内外发现大量佛教遗存,包括寺院遗址和宗教用品。例如,2013—2014年发掘的建筑台基,在辽代时即为一处佛教寺院,该寺院处于城址南北向中轴线上,其地位可见一斑,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出土的绿釉筒瓦及兽头建筑饰件足以体现佛教在辽代地位之高。该寺院建筑废墟中出土的瓦件上发现墨书文字,记载了大安年间(1085—1094年)不同阶层的“施主”施瓦建寺的出资情况。这些有记录的捐款者有的是具有一定头衔的政府官员,有的则只是普通百姓,可见,这种奉佛行为是由政府发起,官民共同参与的佛事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捐献记录中,发现来自宁江州地方官员的“施瓦”记录,说明城四家子城址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处于地方中心地位,其在宗教方面也具有相当大的引领作用,当是东北地区佛事活动的中心地所在。辽代社会上至皇帝、贵族、官僚,下至平民百姓都对佛教有着非常虔诚的信仰,导致这一时期的佛教建筑和僧尼数量大增,佛教前所未有的平民化。《辽史》记载“(咸雍八年)三月癸卯,有司奏春、泰、宁江三州三千余人愿为僧尼,受具足戒,许之”,便是当地佛教盛行的真实写照。尤其到了辽代晚期,国力虽然衰微,统治者依然大兴佛事,将国家命运寄托于佛祖的庇佑。城四家子城址发掘的这座佛寺遗址,即为辽道宗年间所修。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城内外佛教建筑密集,这些建筑大多为辽代始建,在金代得以沿用,可见城内佛教信徒众多,以及人们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度与持久性。




本文摘编自《白城城四家子城址——2013—2016年度田野考古报告》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4. 9)一书“第十章 结语”,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79381-2

本书系统介绍了吉林省白城市城四家子辽金城址的田野考古成果,报道了2013—2016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四家子城址开展的调查与发掘工作。四年间的田野工作包括对城址及其周边相关遗迹的调查与测绘;对城内北部一处建筑址的发掘;对北城门及多处城墙的发掘和解剖;对城内陶窑遗址的发掘;对城内主干道路系统的钻探和试掘;对城外墓葬的抢救性发掘。通过一系列考古工作,出土了大量辽金时期的砖瓦、陶瓷器等遗物,为东北地区辽金时期州城遗址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本书适合考古学、文物学、历史学、民族学及相关学科专业人士参考阅读。



千年之前,这个地方也叫长春

2024-06-14 09:42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辽代长春州是吉林省西部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早的政权建置,是辽代时期大辽国设在东北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城四家子城址卫星图

  城四家子古城位于今天洮儿河(辽代称为挞鲁河、长春河)北岸的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古城村境内,是辽代长春州。

城四家子城址建筑发掘区域全景图

  辽圣宗太平二年(1022年)春,《辽史》第一次记载辽圣宗率文武百官到今天的白城一带进行捺钵,并于三月驻跸长春州。州城建成于辽重熙八年(1039年),城四家子古城为辽长春州城址,是辽代东北地区除上京、中京、东京三座都城外,最大的平原古城,为节度使镇守的上等州。

  城四家子古城(辽代长春州)建筑宏伟方整。城墙为夯土板筑,平面略呈方形。城的四角设有角楼,城墙四面残存有马面,城墙外侧修有护城河。与其他辽金古城不同的是,它不仅有凸出的城墙外的马面,而且还有凸出城内的马面。

城四家子城址遗迹分布图

  古城设四门,四个门外均设有“瓮城”。“瓮城”即在城门外围修筑的与城垣相接的或圆或方的城,用以增强城池的防御力量。城内从南门到北门之间,有一条南北轴线,在其两旁有隆起的两排凸凹不平的土岗,在城的北部密布着好几处高出地面的圆形土包。

  在城址中,成排的土岗和土包上面散布着大量的建筑材料,如:青砖、灰瓦、鸱吻、勾滴、花缘板瓦、陶瓷残片、鸡腿坛等。尤其是黄釉、绿釉琉璃筒瓦和众多的兽面纹瓦当的出土,使人们不难看出这里当年建有街坊房舍、手工作坊;也筑有鸱兽凌空,画龙雕栋的宫殿式建筑群落。

  城正中偏东一处高岗上和城东门外还分别发现了冶铁作坊区和寺庙建筑的遗迹。

  据《洮南县志·设置志》记载,城四家子古城“规模宏旷”,所遗瓮壁皆特制物,广厚异常,且有陶制之断柱,色黄而植以蟠龙,知此城定为帝京之所在,而非寻常都会可比。

  2007年6月,城四家子古城出土一块金代文字刻砖,此刻砖证实了城四家子的真实属性,即,辽代的长春州,金代的新泰州。

  2013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吉林省考古研究所于2013年至2016年对城址开展了连续的主动性工作,通过地面踏查和人工钻探,大体了解了城内遗址的分布格局和性质,并对城外遗存的分布情况以及性质和功能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对城墙、城门、城内建筑址和窑址都开展了一系列考古挖掘工作。4年总发掘面积约4500平方米,首次以考古学方法认识该城址,为研究辽金元的城市建制、经济贸易、文化政治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2006年5月25日,城四家子城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白城市人民政府为提高遗产保护措施力度,编制了《城四家子城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计划》。

  2021年10月12日,辽金捺钵遗址(城四家子城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作者:袁健

  图片:周宇

  来源:白城市博物馆

考古
以考古佐证历史,从历史沉思考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