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至2024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配合长安区贾里村棚改项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工程建设范围内所涉及的遗址、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清理墓葬1240座,灰坑2295座,其他134处(沟64条、窑址27座、井43眼),涉及年代自西汉早期至清代晚期,出土文物近4000件组。
该项目位于长安区神禾原北部最大村落——贾里村,项目占地面积超400亩,由四大块方形区域组成,整体呈田字形。地缘北邻神禾二路,西邻常顺街,西距名刹香积寺约2.5公里。此处为神禾原北麓坡地,整体由东北向西南缓降,立足于此,可北望长安城,南瞻秦岭山脉。东北坡顶多集中西汉墓葬,中部多为唐代墓葬,西南多为东汉墓葬,遗址中南部集中为宋金时期灰坑。
· 主要收获 ·
1
汉代墓葬
汉代墓葬中,在其中20座墓葬中发现有陶璧随葬现象,多者达六件,少者仅一件。在清理墓葬过程中,发现其均分布于棺周,排列有序,以随葬六件陶璧墓为例,一般为棺前一件,左右各两件,棺尾一件。同时发现一件悬于淤土之上,疑似跌落所致。所以通过其现场分布状态,结合各墓葬出土情况,初步得出陶璧为此处汉代居民装饰棺椁之用的结论。
2
唐代墓葬
发现盛唐玄宗董贵妃之亲族董氏家族墓,出土八方石刻墓志,确认该墓地以董彻墓(M1812)为祖茔,至少存在祖孙四代人,由南向北,从祖至孙,逐辈排列。通过对该家族墓群的发掘有如下主要收获:
1.董彻,亡于690年,葬于691年正月,其墓为砖室墓,损毁极其严重,出土大量唐三彩,与目前已知关中发现最早的李晦墓(689年)唐三彩,时间最接近,为研究关中早期唐三彩提供了大量材料。
2.家族墓范围内共出土5件高足錾刻银杯,3件发现于董氏家族纪年墓。这在我国唐代考古中尚属首次集中发现如此大量的高足银杯,为研究唐代高足银杯提供了稀有的纪年标本。
出土高足杯
3.重孙董韶容为唐朝名相张九龄之妻,结合史料及志载知开元廿五年(公元737年),四月廿日,张九龄被贬,远赴荆州,董氏郁疾,于同月廿六日病故长安。董韶容墓(M235)的发现,为解读张九龄晚年诗作提供了新的解读背景。
M235出土器物
4.发现吴王李恪重孙女李锷墓葬(M888),据志载李锷嫁入董氏,因其夫董君之姐为董贵妃,遂承皇恩李董俩人结为夫妻。也是因此墓志,确认该董氏为董贵妃之亲族,为国戚。
另发现唐代“安定乌支族”梁氏家族墓地,由三座带天井斜坡墓道砖室墓组成,呈品字形分布,南部西侧为父梁幹与陈氏、马氏夫人合葬墓(M701),南部东侧为夫人冯宝墓(M702),北部为子梁郎与夫人房氏合葬墓(M762)。冯宝为书法名家冯承素之女,志中对冯承素书法赞誉有加,有“字冠兰台”之说,这为研究冯成素及其书《兰亭序》之神龙本提供了新的佐证。梁幹墓出土青石马、青石俑、汉白玉俑等石制陪葬品,其石俑形象均为胡人,冯宝墓亦出土青石马、青石俑、汉白玉俑等石制陪葬品,青石俑形象为胡人牵马,汉白玉俑为女性立姿,朱唇装饰。其中一件赤发朱唇汉白玉石俑,初步推测其为黠戛斯人,与乾陵石人像左威卫大将军兼坚昆都督结匐肤莫贺咄为同族(头部、面部破损),这一完整黠戛斯人人物形象的发现,尚属首次。石马虽高仅有40余厘米,但做工精细,与乾陵石马颇为相似。而梁郎墓中未见石制器物,主要出土为唐三彩釉陶器,其中部分唐三彩着蓝釉。
M701出土器物
M702出土器物
M762出土器物
宋金时期,发现有地道、井,灰坑、窖藏等遗迹,在H1618中发现钧瓷19件,初步推测其年代不会晚于金代正隆年间。
宋金钧窑瓷器
本次考古发掘极大地丰富了长安城南神禾原历史时期遗存,对研究相关时期地域变化、葬俗、生活均提供了重要材料,且董氏家族墓出土墓志可补充唐代部分政治历史,为研究唐玄宗晚年社会、政治及相关决策影响提供佐证,黠戛斯人物形象汉白玉石俑,为研究乾陵坚昆石人人物形象及黠戛斯人物相关特点、生活习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复审 | 冯朝晖
监制 | 李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