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布里村新发现的3座东汉墓进行了发掘。3座墓葬形制基本完整,虽经盗扰,但仍出土随葬品120余件(组),主要为陶器,还包括少量铁器、铜器以及若干钱币。此次发掘为研究西安、咸阳地区东汉时期的丧葬习俗、社会生活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
【关键词】西咸新区 东汉晚期 墓葬
2018年10月,为配合项目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陕西省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布里村新发现的3座东汉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工作。发掘地点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底张街道,地处慈恩大街以北,沣泾大道以南,天翼大道以西,立政路以东(图一)。3座墓葬在正式发掘前已被盗扰,均开口于扰土层之下,距现地表深0.4~0.62米,编号分别为M11、M30和M52。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M11
(一)墓葬形制
M11为长斜坡墓道土洞结构三室墓,方向172°。全墓南北总长18.76米,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后室和侧室六部分组成(图二)。
图二 M11平、剖面图
1、2、5-7、11-13、31、33、34、38、39.陶罐 3、21、22、26、40、42.陶碗 4、32.陶壶 8.陶灶 9.陶仓 10.陶井 14.陶狗 15、16.陶鸡 17.陶猪 18.铁环首刀 19.铁灯 20、25.陶案 23、28-30、43-47、50、51.陶耳杯 24、48、49、55.陶勺 27、54.陶盘 35.钱币 36.铜盆 37.铜镜 41.陶甑 52、53.陶斗把
墓道 位于墓室南侧,平面近长方形,南侧稍宽,直壁,底为斜坡状。墓道开口长12.8、宽0.8~0.85、底部距地表深4.62米。
封门 位于墓道和甬道之间,条砖横向错缝平砌,上下略有移位,上部被破坏,形制不清。残高0.8、宽0.14米。
甬道 位于封门与前室之间,平面呈梯形,南窄北宽,壁面平直,底部平整。长0.6、宽0.8~1.0、残高1.1米。
前室 平面呈方形,顶部坍塌,壁面平直,拱顶,底部平整,与侧室、后室相连。底部长2.56、宽2.1、残高1.1米。
侧室 位于前室东部,平面近长方形,西侧稍宽,平顶,壁面平直,条砖铺底,横向错缝平置。长2.5、宽1.5~1.56、残高1.1米。
后室 位于前室北部,平面近长方形,南侧稍宽,平顶,壁面平直,条砖铺底,横向错缝平置。长2.8、宽1.5~1.62、残高1.1米。
葬具葬式 未见葬具及人骨,情况不详。
盗洞 位于前室西部,平面呈圆形,直径0.7米。
(二)随葬品
该墓被盗扰,残存随葬品集中分布于前室,侧室和后室见有少量陶器和钱币,共计54件(组),质地有陶、铜、铁三种,另有铜钱8枚,分述如下。
陶器 50件。均为泥质灰陶,以轮制为主,部分为模制粘接而成。主要包括壶、罐、仓、灶、甑、井、案、碗、盘、勺、耳杯、狗、鸡和猪等。
壶 2件。形制基本相同,盘口,方唇,长束颈,溜肩,扁鼓腹,高假圈足外撇,平底内凹。肩、腹各饰两周一组凹弦纹。M11∶32,口径11.6、腹径21.6、底径13.2、通高31厘米(图三,1)。
图三 M11出土陶器(一)
1.陶壶(M11∶32) 2.A型陶矮领罐(M11∶38) 3.Ba型陶束颈罐(M11∶2) 4.陶仓(M11∶9)5、6.Bb型陶束颈罐(M11∶31、33) 7.陶甑(M11∶41) 8.陶小口罐(M11∶11) 9.陶釜(M11∶3) 10.陶灶(M11∶8)11.陶井(M11∶10)
罐 13件。其中M11∶34下腹部残缺,暂不参与分型。余12件依据器身形态差异可分为大口罐和小口罐两类。
大口罐 10件。近直口,部分微敛或略侈,平底或微内凹,部分素面,多数器身饰有数组短竖线纹。依据颈部的差异可分为矮领罐和束颈罐二型。
A型 2件。矮领罐。形制较为接近,矮领较直,鼓肩,斜弧腹,近底微曲。M11∶38,唇部内凹一周,口径12、腹径25.4、底径12.2、通高15.4厘米(图三,2)。
B型 8件。束颈罐。弧腹,部分近底微曲,最大径均位于肩部稍靠下位置,依据肩的变化分为二亚型。
Ba型 1件。M11∶2,鼓肩。上腹位置朱书“阿先”二字。口径12.8、腹径34.8、底径18、通高28.8厘米(图三,3)。
Bb型 7件。圆肩。M11∶31,口径11.2、腹径21.8、底径12.5、通高16.9厘米(图三,5);M11∶33,口径14、腹径26.8、底径15.8、通高21.3厘米(图三,6)。
小口罐 2件。形制基本相同,盘口呈喇叭形,沿下斜,方唇,短束颈,溜肩,鼓腹,大平底内凹。肩、腹部见数周暗弦纹。M11∶11,口径7.6、腹径19.5、底径14.5、通高17.8厘米(图三,8)。
仓 1件。M11∶9,敛口,圆唇,矮颈,斜肩,斜腹,上粗下细,平底内凹。肩部饰一周、腹部饰两周凹弦纹。口径9.3、腹径18.2、底径13.4、通高19.8厘米(图三,4)。
灶 1件。M11∶8,平面呈马蹄形,灶面前方后圆,前端稍出檐,抹角,灶面旋削一圆形釜穴,前壁中部挖一长方形落地灶门。灶身素面,灶门右侧模印一妇人。长26.4、宽23.5、高9.6厘米(图三,10)。
釜 1件。M11∶3,敛口,圆唇,斜矮领,扁鼓腹,底内凹。腹部饰两周凹弦纹。口径10.1、腹径16.6、底径9.2、通高8.5厘米(图三,9)。
甑 1件。M11∶41,近直口,宽沿,方唇,弧腹,平底微内凹,底部戳有5个圆孔。口径15.8、底径8.4、通高9.2厘米(图三,7)。
井 1件。M11∶10,直口,宽平沿,方唇,圆筒形直腹,平底微内凹;圆形井沿,拱形井架,断面为圆形,井架上粘附两面坡顶井亭,顶部模印出屋脊、瓦棱,下部模印一亚腰形辘轳,辘轳中部上下各戳一小圆孔。腹身饰有两周凹弦纹。口径11.6、底径13.8、通高24.2厘米(图三,11)。
案 2件。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长方形,边缘有一周台棱,四角旋削呈圆角方形。M11∶20,长50.8、宽35.2厘米(图四,1)。
图四 M11出土陶器(二)
1.陶案(M11∶20) 2.Aa型陶碗(M11∶42) 3.Ab型陶碗(M11∶40) 4.B型陶碗(M11∶22) 5.A型陶盘(M11∶27)6.B型陶盘(M11∶54) 7.陶勺(M11∶55) 8.陶斗把(M11∶52) 9.Aa型陶耳杯(M11∶28) 10.Ab型陶耳杯(M11∶30)11.Ba型陶耳杯(M11∶50) 12.Bb型陶耳杯(M11∶23)
碗 5件。依据底部的不同可分为二型。
A型 2件。无足,平底。依据口、腹的差异可分为二亚型。
Aa型 1件。M11∶42,微敛口,上腹较直,下腹弧收。口径14.4、底径9、高5.5厘米(图四,2)。
Ab型 1件。M11∶40,侈口,口下内束一周,弧腹,底部内凹。口径13.4、底径8.8、通高6.1厘米(图四,3)。
B型 3件。假圈足。形制相近,侈口,口下内束一周,圆唇,垂腹,上腹较直,底部内凹。M11∶22,口径15.5、底径10.6、通高6.1厘米(图四,4)。
盘 2件。敞口,浅弧腹,平底内凹。依据口沿部的差异可分为二型。
A型 1件。窄沿,方唇。M11∶27,内壁近底处有一周台棱,内底下凹。口径16、底径10.4、通高3厘米(图四,5)。
B型 1件。双唇,中部内凹一周。M11∶54,内底微凸。口径15.6、底径12.8、通高2.4厘米(图四,6)。
勺 4件。形制基本相同,勺身呈圆形,敞口,尖圆唇,浅弧腹,圜底,一侧为素面曲棒形柄,短柄斜上缓伸,末端下翘。M11∶55,短径5.7、通高7.8厘米(图四,7)。
斗把 2件。形制相近,斗身均残,斗把细长弧形,呈龙首状,龙目圆睁,长吻张开露齿。M11∶52,残长8.8厘米(图四,8)。
耳杯 11件。杯口均为椭圆形,敞口,尖圆唇,杯口长边两侧有对称月牙形耳,弧腹。依据底部的不同可分为二型。
A型 7件。低矮假圈足。依据耳与杯口的相对位置不同可分为二亚型。
Aa型 2件。耳略低于杯口。M11∶28,长13.4、通耳宽10.2、高3.8厘米(图四,9)。
Ab型 5件。耳与杯口平齐。M11∶30,长10.1、通耳宽7.6、高3厘米(图四,10)。
B型 4件。平底。依据耳与杯口的相对位置不同可分为二亚型。
Ba型 1件。耳略低于杯口。M11∶50,长10.2、通耳宽7.5、高2.9厘米(图四,11)。
Bb型 3件。耳与杯口平齐。M11∶23,长10.1、通耳宽7.8、高2.9厘米(图四,12)。
狗 1件。M11∶14,呈蹲踞状,吻前伸,首微昂,前腿直立,后腿屈曲,尾上卷,身略前倾,双目圆睁且凸起,耳较短,前肢呈分开状,下置底座,呈不规则四边形。高16.5厘米(图五,1)。
图五 M11出土陶器(三)
1.陶狗(M11∶14) 2.陶猪(M11∶17) 3.A型陶鸡(M11∶16) 4.B型陶鸡(M11∶15)
鸡 2件。呈站立状。依据形制的不同可分为二型。
A型 1件。M11∶16,公鸡,高冠,尖喙,颚冠下垂,双目圆睁,长尾上翘,末端略微下垂。腹下圆形底座两侧模印出腿爪,颈部、体两侧及尾部模印细线羽翼。高16厘米(图五,3)。
B型 1件。M11∶15,母鸡低冠,尖喙下勾,尾部上翘。腹下圆形底座两侧模印出腿爪,腹两侧、尾部模印羽翼。高15.1厘米(图五,4)。
猪 1件。M11∶17,呈站立状,吻前伸,首微低,双眼圆睁,耳不清,腰腹下垂,背上鬃毛明显,四肢短粗分立。高10.5厘米(图五,2)。
铜器 2件。为盆和镜,均残,器表多有绿锈。
盆 1件。M11∶36,敞口,宽平沿内斜,尖唇,浅弧腹,圜底。口沿下饰一周圈带纹。口径14.5、通高4.5厘米(图六,1)。
图六 M11出土铜器、铁器和钱币
1.铜盆(M11∶36) 2.铜镜(M11∶37) 3.铁环首刀(M11∶18) 4.乙类剪轮五铢(M11∶35-1) 5.货泉(M11∶35-2)6.甲类Aa型五铢(M11∶35-6) 7.甲类Ab型五铢(M11∶35-5) 8.甲类B型五铢(M11∶35-3) 9.甲类Ca型五铢(M11∶35-7)10.甲类Cb型五铢(M11∶35-8) 11.铁灯(M11∶19)
镜 1件。M11∶37,三方枚三兽镜。圆形,半球形钮,圆钮座,外为三兽与三方枚相间环列,每方枚内有四字铭文,之外有一周短斜线纹及一周变形兽带纹,斜缘。铭文模糊不清,无法辨认。直径9.3厘米(图六,2)。
铁器 2件,为环首刀和灯,均残,锈蚀严重。
环首刀 1件。M11∶18,环首,断面呈圆形。直背,直刃,断面呈三角形,表面有朽木痕迹。残长15.6、刃宽2.5厘米(图六,3)。
灯 1件。M11∶19,浅圆形灯盘,敞口,方唇,斜腹,腹壁弧内收,平底,底部有三乳突形足。盘中心有圆锥形灯芯,器身一侧附圆角长方形灯柄。口径9.8、通高3.4厘米(图六,11)。
钱币 8枚,包括货泉2枚、五铢6枚。
货泉 2枚。圆形方穿,正背两面均有郭,方孔较小,钱文纤细,整体厚重规整。M11∶35-2,钱径2.2、穿径0.8厘米(图六,5)。
五铢 6枚。根据完整程度可分为两类。
甲类 5枚,钱形完整。圆形方穿,背面有郭,左“五”右“铢”,“铢”字金字头为大三角形,个别字体略模糊,根据钱文特征可分为三型①。
A型 2枚。“五”字交笔外放,中间交笔缓曲,与两横相交处呈外放状,字体较宽大。依据字体的差异可分为二亚型。
Aa型 1枚。M11∶35-6,“五铢”二字等齐,“朱”旁上部方折,下部长于上部。钱径2.61、穿径0.97厘米(图六,6)。
Ab型 1枚。M11∶35-5,钱文模糊,“朱”字高于“五”字。钱径2.58、穿径1.01厘米(图六,7)。
B型 1枚。M11∶35-3,“五”字交笔略敛,中间交笔较弯曲,与两横交接处外放程度、字体宽度均小于A型。“五铢”二字等齐,“朱”旁上、下圆折,下部略长。钱径2.59、穿径1.01厘米(图六,8)。
C型 2枚。“五”字交笔内敛,中间交笔弯曲较大,与两横交接处内敛,字体窄长。依据“朱”字的差异可分为二亚型。
Ca型 1枚。M11∶35-7,“朱”旁上、下均方折,字体较方正。钱径2.61、穿径0.91厘米(图六,9)。
Cb型 1枚。M11∶35-8,“朱”旁上似方折,两竖外撇,下圆折,字体略模糊。钱径2.58、穿径1.01厘米(图六,10)。
乙类 1枚。M11∶35-1,钱形不完整,为剪轮五铢,“五”字仅存半部分,“铢”字仅存“朱”,上下均为圆折,下部明显长于上部。钱径1.55、穿径1.01厘米(图六,4)。
二、M30
(一)墓葬形制
M30为长斜坡墓道土洞结构双室墓,方向183°。全墓南北总长19.45米,由墓道、封门、甬道、主室和侧室五部分组成(图七)。
图七 M30平、剖面图
1.釉陶壶 2-4、7、13-15.陶耳杯 5、18.陶盘 6.陶罐 8.陶案 9、19.陶甑 10、17.陶樽 11.陶狗 12.陶猪 16.钱币
墓道 位于墓室南侧,平面呈长方形,直壁,底为斜坡状。墓道开口长14.1、宽0.9、底部距地表深5.4米。
封门 位于墓道和甬道之间,残存少量墙体,双层,条砖横向错缝平砌。残高0.6、宽0.24米。
甬道 位于封门与主室之间,东西两侧各有一道残存墙体,顶部不详,条砖纵向错缝平砌。长1.1、宽0.9、砖墙残高0.65、原高1.5米。
主室 位于甬道北侧,平面近斜长方形,南部较宽,平顶,条砖铺底,呈“人”字形。长4.25、宽1.9~2.0、高1.55米。
侧室 位于主室西南侧,平面近长方形,东部较宽,平顶。长2.2、宽1.43~1.58、高1.55米。
葬具葬式 依据棺痕及生锈棺钉可初步推断葬具为木棺,葬人数量及葬式均不详。
盗洞 位于主墓室西北角,平面近圆形,直径为1.1~1.3米。
(二)随葬品
该墓被盗扰,残存随葬品主要分布于主室东南、西南两侧,共计19件(组),除钱币6枚外,均为陶器,分述如下。
陶器 18件。1件为泥质红陶,器表施绿釉,余皆为泥质灰陶,以轮制为主,部分为模制粘接而成。主要包括壶、罐、樽、甑、案、盘、耳杯、狗和猪等。
釉陶壶 1件。M30∶1,颈部以上残,仅存壶身,扁鼓腹,高假圈足外撇,平底内凹。底部残见1支烧足,肩、腹各饰两周一组凹弦纹。腹径22.8、底径14.8、残高20.8厘米(图八,1)。
图八 M30出土陶器
1.釉陶壶(M30∶1) 2.陶罐(M30∶6) 3.A型陶樽(M30∶10) 4.B型陶樽(M30∶17) 5.陶甑(M30∶9) 6.陶案(M30∶8)7.A型陶盘(M30∶5) 8.B型陶盘(M30∶18) 9.A型陶耳杯(M30∶7) 10.B型陶耳杯(M30∶4) 11.陶猪(M30∶12)12.陶狗(M30∶11)
罐 1件。M30∶6,微侈口,尖唇,矮束颈,鼓肩,斜弧腹,平底。肩、上腹部见数周暗弦纹。口径13.6、腹径28.4、底径13.2、通高22.2厘米(图八,2)。
樽 2件。圆唇,平底内凹,内底微凸,腹壁饰两周带状凸弦纹。依据口部和腹部的差异分为二型。
A型 1件。M30∶10,直口,近直腹,上部微内斜。口径16、底径18、通高8厘米(图八,3)。
B型 1件。M30∶17,敞口,斜腹,中部微束。口径18.4、底径17.6、高8厘米(图八,4)。
甑 2件。底部均残,形制相近,敞口,宽沿内斜,方唇内凹,斜弧腹,平底内凹。底部残见一圆孔。M30∶9,口径17.4、底径9.8、通高10厘米(图八,5)。
案 1件。M30∶8,残存一角,呈圆角方形,边缘有一周台棱。残长14、高2厘米(图八,6)。
盘 2件。敞口,窄平沿,方唇,浅弧腹,近底处微折。依据底部的不同可分为二型。
A型 1件。M30∶5,平底。唇部内凹一周,内底有凸起。口径17.2、底径9.8、通高2.8厘米(图八,7)。
B型 1件。M30∶18,有极矮假圈足,平底内凹。内壁有两周台棱。口径17.8、底径10.8、通高3.1厘米(图八,8)。
耳杯 7件。杯口均为椭圆形,敞口,尖圆唇,杯口长边两侧有对称月牙形耳,弧腹,均有低矮圈足或假圈足。依据耳与杯口的相对位置不同分为二型。
A型 5件,耳略低于杯口。M30∶7,长12.2、通耳宽8.5、通高3.1厘米(图八,9)。
B型 2件,耳与杯口平齐。M30∶4,长11、通耳宽8、通高3.2厘米(图八,10)。
狗 1件。M30∶11,蹲踞状,头上昂,嘴微张,露齿,双耳直立前倾,四肢细长,前腿直立,后腿屈曲,弓背,尾上卷呈环形。通高18.2厘米(图八,12)。
猪 1件。M30∶12,呈站立状,长吻前伸,嘴微张,双眼圆睁,耳部前翻下垂,腹腰略下垂,四肢短粗分立,尾呈团状。通高10.5厘米(图八,11)。
钱币 6枚。均为五铢,个别稍残。圆形方穿,背面有郭,左“五”右“铢”,“铢”字金字头为大三角形,上下均为圆折,个别字体略模糊。依据钱文差异可分为三型。
A型 1枚。M30∶16-4,“五”字交笔外放,中间交笔缓曲,与两横相交处呈外放状,字体较宽大。钱径2.55、穿径0.91厘米(图九,1)。
图九 M30出土钱币
1.A型五铢(M30∶16-4) 2、3.B型五铢(M30∶16-2、3)4.C型五铢(M30∶16-1)
B型 4枚。“五”字交笔略敛,中间交笔较弯曲,与两横交接处外放程度、字体宽度均小于A型。M30∶16-2,钱径2.63、穿径0.92厘米(图九,2);M30∶16-3,钱径2.62、穿径1.02厘米(图九,3)。
C型 1枚。M30∶16-1,“五”字交笔内敛,中间交笔弯曲较大,与两横交接处内敛,字体窄长。钱径2.51、穿径0.98厘米(图九,4)。
三、M52
(一)墓葬形制
M52为长斜坡墓道土洞结构双室墓,方向252°。全墓南北总长21.5米,由墓道、封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图一〇)。
图十 M52平、剖面图
1、25、26.陶瓶 2、30.陶盘 3、28.陶井 4.陶甑 5、27.陶灶 6、9、35.陶鸡 7.陶樽 8.陶狗 10、37-47.陶耳杯11.钱币 12、19.陶壶 13、14、20-23.陶罐 15、16、36.陶猪 17、18.陶案 24.陶仓 29.陶碗 31.陶斗 32、33.陶勺34、48.陶斗把
墓道 位于墓室西侧,平面呈梯形,直壁,底为斜坡状。墓道开口长15.8、宽0.77~0.88、底部距地表深6.1米。
封门 位于墓道和甬道之间,残存8层,条砖横向错缝平砌,顶部结构不详。残高0.48、宽0.14米。
甬道 位于封门与墓室之间,平面为长方形,直壁。长0.88、宽0.86、高1.62米。
墓室 位于甬道东侧,前、后双室墓壁相连,区分不明显,平面近长方形,西部略宽,前室拱顶,后室为平顶。前室长2.48、宽1.98、高2.02米;后室长2.38、宽1.94~1.98、高1.78米。
葬具葬式 依据棺钉推测原应有木棺,葬人数量及葬式不详。
盗洞 位于墓室南壁中部,平面近圆形,直径1.06米。
(二)随葬品
该墓被盗扰,残存随葬品多位于墓室前中部,共计48件(组),除钱币6枚外,均为陶器,分述如下。
陶器 47件。2件为泥质红陶,余皆为泥质灰陶,以轮制为主,部分为模制粘接而成。主要包括壶、罐、瓶、仓、樽、灶、甑、井、案、盘、勺、耳杯、狗、鸡和猪等。
壶 2件。1件口部、 腹部残缺。M52∶19,盘口,方唇,颈微束,溜肩,鼓腹,假圈足外撇,平底内凹。肩、腹各饰两周一组凹弦纹。口径12.51、腹径19.2、底径12.8、通高26.2厘米(图一一,1)。
图一一 M52出土陶器(一)
1.陶壶(M52∶19) 2、3.陶罐(M52∶20、21) 4.陶樽(M52∶7) 5.陶瓶(M52∶1) 6.I式陶井(M52∶28)7.II式陶井(M52∶3) 8.陶案(M52∶17) 9.陶仓(M52∶24) 10.陶灶(M52∶5) 11.陶甑(M52∶4)12.A型陶耳杯(M52∶41) 13.陶碗(M52∶29) 14.A型陶盘(M52∶30) 15.B型陶盘(M52∶2) 16.陶斗(M52∶31)17.陶勺(M52∶33) 18.陶斗把(M52∶34) 19.B型陶耳杯(M52∶10)
罐 6件。其中2件残存口部、底部,无法参与分类,余4件形制基本相同。近直口或微侈,方唇,短束颈,圆肩,斜弧腹,平底微内凹。器身均饰有多组短竖线纹。M52∶20,口径8.8、腹径21.2、底径11.2、通高17厘米(图一一,2)。M52∶21,器表间有小方格纹。口径8.4、腹径20.8、底径11.2、通高16.8厘米(图一一,3)。
瓶 3件。2件口、颈部残缺,原器型应基本相同。M52∶1,敞口,圆唇,短束颈,斜肩。长斜腹,平底。腹中部饰三周弦纹,原有朱书文字,惜已无法辨识。口径4.8、腹径10.8、底径6、通高23.6厘米(图一一,5)。
仓 1件。M52∶24,残存少量肩部,可见模印瓦棱装饰。残高6厘米(图一一,9)。
樽 1件。M52∶7,直口,圆唇,直腹,平底内凹,内底中心凸起。口沿下饰两周带状凸弦纹。口径16、底径17、通高7.7厘米(图一一,4)。
灶 2件。平面均为马蹄形,灶面中央旋削一圆形釜穴,1件灶身残。M52∶5,灶面前方后圆,前端出檐,檐角削去,后壁中部上方戳刺一小圆孔形烟囱,前壁中央挖一长方形落地灶门。灶面前壁两侧及上部模印柱、枋、斗栱、菱形网格纹长方形窗等仿木建筑构件,灶门两侧及上部模印门柱、门框、门额等,门柱之外左侧模印一坐姿老妪,右侧为一四腿长方形几,再外侧各有一交叉菱形图案。长27、宽25.6、高9厘米(图一一,10)。
甑 1件。M52∶4,微敛口,平沿外斜、方唇、弧腹、平底微内凹,底部戳有4个圆孔。口径14、底径7.8、通高8.1厘米(图一一,11)。
井 2件。形制相近,近直口,宽平沿,方唇,平底或微内凹;圆形井沿,拱形井架,断面为圆形,井架上粘附两面坡顶井亭,顶部模印出屋脊、瓦棱,下部模印一亚腰形辘轳。腹身饰有两周凹弦纹。依据腹部形态差异可分为二式。
I式 1件。M52∶28,井身口小底大,略呈梯形。辘轳上戳有一圆孔。口径11.2、底径15.4、通高28厘米(图一一,6)。
II式 1件。M52∶3,井身中部内束,呈亚腰形。井架残,辘轳下有一段绳索。口径10.2、底径12.4、井身残高12.8厘米(图一一,7)。
案 2件。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长方形,边缘有一周台棱,四角旋削呈圆角方形。M52∶17,长52.1、宽33.6、高2.4厘米(图一一,8)。
碗 1件。M52∶29,敞口,圆唇,沿下内凹一周,弧腹,假圈足。内底有两处台棱。口径13、底径9.7、通高5.2厘米(图一一,13)。
盘 2件。敞口,圆唇,浅弧腹,平底或微内凹。内底有两处台棱。依据有无口沿分为二型。
A型 1件。M52∶30,无沿。下腹近底处外凸明显。口径16.2、底径11.8、通高3.3厘米(图一一,14)。
B型 1件。M52∶2,窄沿。口径16.4、底径11.6、通高2.6厘米(图一一,15)。
勺 2件。勺身均残,曲棒形柄,末端下翘。M52∶33,残长9.6厘米(图一一,17)。
斗 3件。均残。M52∶31,斗把不见,斗身稍残,器口和器底呈圆角长方形,敞口,方唇,斜弧腹,假矮圈足,平底内凹。残高7.7厘米(图一一,16)。余两件均为龙首形斗把,龙目圆睁,长吻张开露齿。M52∶34,残长8.1厘米(图一一,18)。
耳杯 12件。杯口均为椭圆形,敞口,尖圆唇,杯口长边两侧有对称月牙形耳,弧腹,均有低矮圈足或假圈足。4件残,暂无法参与分型,余8件依据耳与杯口的相对位置不同分为二型。
A型 1件。M52∶41,耳略低于杯口。长11、通耳宽8.6、通高3.2厘米(图一一,12)。
B型 7件。M52∶10,耳与杯口平齐。口径11.6、通耳宽8.2、通高3.2厘米(图一一,19)。
狗 1件。M52∶8,腹部及后腿残损,姿势不详。前腿呈直立状,略向前伸,昂首,双耳竖立。颈、腹部系带。残高15.1厘米(图一二,1)。
图一二 M52出土陶器(二)
1.陶狗(M52∶8) 2.A型陶鸡(M52∶35) 3.B型I式陶鸡(M52∶6) 4.B型II式陶鸡(M52∶9) 5.I式陶猪(M52∶16)6.II式陶猪(M52∶15)
鸡 3件。呈站立状。依据形制的不同可分为二型。
A型 1件。M52∶35,公鸡。冠残,尖喙,颚冠下垂,双目圆睁,长尾上翘,末端下垂。腹下圆形底座两侧模印出腿爪,颈部及尾部模印细线羽翼。高15.7厘米(图一二,2)。
B型 2件,母鸡。依据制作差异可分为二式。
I式 1件。M52∶6,低冠,尖喙下勾,双眼圆睁,颈部、翅膀等处羽翼刻画明显,制作较为精细。高15.5厘米(图一二,3)。
II式 1件。M52∶9,尾部上翘,模印有羽翼,冠、眼、喙等细节未加表现,制作略显粗糙。高15.1厘米(图一二,4)。
猪 3件。其中1件仅存一足,余2件均呈站立状,长吻前突,鬃毛直立,腰腹下垂,四肢短粗,呈分立状。根据耳部、尾部等细部形态不同分为二式。
Ⅰ式 1件。M52∶16,双耳后逆,小尾上卷,细节刻画较为精准。长20.4、通高10.8厘米(图一二,5)。
Ⅱ式 1件。M52∶15,双耳前翻,尾部、面部等细节未加刻画。长20.2、通高9.3厘米(图一二,6)。
钱币 6枚,包括货泉1枚,五铢5枚。
货泉 1枚。M52∶11-4,圆形方穿,正背两面均有郭,方孔较小,钱文纤细,整体厚重规整。钱径2.21、穿径0.94厘米(图一三,1)。
图一三 M52出土钱币
1.货泉(M52∶11-4) 2.甲类A型五铢(M52∶11-1)3.乙类剪轮五铢(M52∶11-3) 4.甲类B型五铢(M52∶11-2)
五铢 5枚。根据完整程度可分为两类。
甲类 4枚,钱形完整。圆形方穿,背面有郭,左“五”右“铢”,其中2枚钱文模糊,细节不清,余2枚依据钱文差异可分为二型。
A型 1枚。M52∶11-1,“五”字交笔略敛,中间交笔较弯曲,字体稍宽,“朱”字上下均为圆折,上部两竖微内敛。钱径2.55、穿径1.01厘米(图一三,2)。
B型 1枚。M52∶11-2,“五”字交笔内敛,中间交笔弯曲较大,与两横交接处内敛,字体窄长。“朱”字上部方折,略向右倾,下部圆折。钱径2.63、穿径0.92厘米(图一三,4)。
乙类 1枚。M52∶11-3,钱形不完整,为剪轮五铢,“五”字仅存半部分,“铢”字仅存“朱”,上部不清,下部为圆折。钱径1.92、穿径1.01厘米(图一三,3)。
四、结语
本次发掘的三座墓葬,均未出土纪年性质或表明墓主身份的文字材料,只能依据墓葬形制以及随葬品特征判断墓葬相对年代、等级以及墓主身份属性。
三座墓葬墓道均为长斜坡状,M11为前后双室加侧室的结构。M30为主室加侧室的结构,M52为前后双室结构,出土的随葬器物组合均可分为四类:以壶、罐为主的容器组合,以仓、灶、井为主的模型明器组合,以案、盘、碗、勺和耳杯为主的祭祀器组合和以狗、鸡、猪为代表的家禽家畜俑。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种类及组合均为西安、咸阳地区东汉中晚期墓葬所常见,与《西安东汉墓》中第三期、第四期墓葬的分期标准基本吻合②。
M11出土的陶壶、Bb型陶束颈罐、陶井分别与《白鹿原汉墓》出土陶壶(M41∶6)③、岩村汉墓M7出土陶罐(M7∶59)、陶井④较为相似,铜盆与临潼新丰长条村M1出土铜盆⑤基本一致,三方枚三兽镜与《白鹿原汉墓》P型Ⅰ式铜镜⑥相近。M13出土陶甑、陶狗分别与岩村汉墓M7⑦、石油M7⑧(M7∶2)出土同类器物相近,出土的陶樽敞口、微束腰的特征则呈现出相对稍晚的特点。M52出土陶瓶、陶狗与渭城区民生工程汉墓M3、M1出土同类器物基本一致⑨;Ⅱ式陶井、Ⅰ式陶猪分别与石油M7(M7∶9)、雁鸣M1(M1∶32)出土同类器物相近⑩。上述相关墓葬的年代多为东汉晚期,个别为东汉中期稍晚,M11、M30和M52的年代应该与之相近。此外,三座墓葬出土的甲类五铢钱形制与东汉建武五铢特征较为一致,M11和M52出土的剪轮五铢则在东汉中期的墓葬中有较多发现。
综上,M11、M30和M52三座墓葬的年代应均为东汉晚期,其中M11的年代稍早,M30和M52的年代则晚于M11。
三座墓葬形制相对完整,但均被盗扰,原有随葬品种类与规模不详,残存随葬品均以陶器为主,少见其它质地器物。综合墓葬形制、规模和残存随葬种类与数量,M11应为三座墓葬中等级最高者,墓主身份可能是小地主或比较富裕的平民阶层;M30与M52整体等级稍低,M52或略高于M30,两者的墓主身份应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平民阶层。
M11、M30和M52虽均被盗扰,但墓葬形制和出土的部分随葬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M11出土的铜镜,三方枚内各有4字,较为少见;M52前后双室相连,除顶部有差异外并无明显区分,亦较少见;少数随葬品可依发展演变关系分为二式,反映出墓葬或有前后下葬、二次打开的可能。总之,这三座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该地区东汉时期丧葬习俗、思想信仰及社会生活等提供了新的资料。
附记:项目负责人、领队柴怡。发掘人员有柴怡、赵兆、杨永岗等。资料整理及器物修复人员有赵兆、黄佳豪、杨永岗、王巧利及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高一鑫、张峻玮、崔潇瑜、郭紫烨、王紫玉。绘图人员有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高一鑫、张峻玮、崔潇瑜、郭紫烨、王紫玉。工地摄影人员为赵兆、杨永岗。
执 笔:赵兆 刘尊志 高一鑫 张峻玮 崔潇瑜
注释:
①徐承泰、范江欧美:《东汉五铢钱的分期研究》,《文物》2010年10期。后文分类标准同此,不再另注。
②⑤⑧⑩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东汉墓》,文物出版社,2009年。
③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白鹿原汉墓》,三秦出版社,2003年。
④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安空港新城岩村汉墓M7发掘简报》,《文博》2020年4期。
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咸阳渭城区民生工程汉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