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假万荣”人
民生
文化
2024-10-23 16:16
山西
点击上方“晋南道”免费关注!
出门在外自我介绍时,都会说,我是万荣人。但是当与他人谈及家乡时,总会扪心自问,然后发自抵达内心深处的灵魂拷问,我真的了解家乡万荣吗?
我们村,向东可以望见孤山,还流传着谚语:孤山盖帽,长工睡觉。说明先辈在与孤山相处的生产生活中,根据孤山云朵高低,可以判断出天气变化。万荣历来干旱少雨,我们村是最旱的那个村,到现在还被老人经常提及一句老话:丁樊冯村出了名,杜村千尺还有零。我们村保存着一块清光绪三年的灾情碑,所描述场景让人触目惊心。原碑是这样记述:八口之家,死已过半;十室之邑,生仅二三。旱久而宽,无处可逃,实有吃人肉而炊白骨者,甚有自食其儿女者。据说,孤山上本有一眼小泉,长年出水,为了解决吃水问题,人们用炸药将泉水口炸得更大以求水量更大,没曾想炸过后竟然没水了。村里老人,在忆苦思甜时,也经常讲去孤山拉石头的艰苦岁月。可是,我一名万荣的土著后生,生活中的谈话主题始终绕不开孤山,30多年,却没登过一次孤山,说起来让人汗颜。站在我们村西的沟边,天晴的时候,可以远远望见黄河,像极了一条金色的丝带闪闪发光。
相传,在黄河和汾河交汇的汾阴脽上,轩辕黄帝曾在此扫地为坛祭祀后土。汉武大帝更是写下了千古名篇《秋风辞》,从汉武帝至宋真宗,先后有8位皇帝24次亲临后土祠祭拜。在后土祠内,有座秋风楼,是因藏有汉武帝《秋风辞》石刻碑而得名。秋风楼下,有一古道,相传万荣小伙张仪,当年就是从这里过黄河、赴咸阳,破纵连横辅助秦国横扫六国,实现华夏民族的大一统。张仪古道还是八路军踏入山西大地的第一站。1937年秋,朱德、邓小平等经此古道,北上抗日。在万荣王显乡就有个张仪村,辈辈传下来说这里就是张仪的家乡。有人会说传说不是历史,但是传说穿越历史而来。我初三的语文老师就是张仪村人, 还送了我一本他主编的书《战国纵横家张仪》,到现在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也没去过张仪村,更没有去黄河岸畔领略“荣光幂河”的福瑞美景,沉浸式体验多色彩霞云气覆盖在黄河水面上的盛景,是如何在宋大中详符四年(1011年)让宋真宗所折服。因为没在万荣县城上学、工作和生活过,对万荣县城也是很陌生,只知道后土广场和飞云楼。没有网友口中的那种为了县城的一家地摊美食或者苍蝇小馆而朝思暮想的经历。名满天下的中华第一木楼——飞云楼,也经常被我在与朋友的攀谈中作为炫耀家乡的谈资每每提起。但是我真正踏入东岳庙的大门,瞻仰这座纯木榫卯结构的古建国宝时,也就是在去年。说出来让人惭愧,一个万荣人竟然30多岁才去过飞云楼。之后为了弥补缺憾,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和运城晚报上,分别刊登了关于飞云楼的图文和短视频。和别人一交谈,说是万荣人。很对人都会发布出啧啧的羡慕声,万荣人经营防水外加剂全国有名,很多人因此发家致富,运城去太原的一趟高铁上,都是由万荣外加剂冠名的车身广告,还有新建的外加剂博物馆。小时候只听过本村某某,身无分文外出打拼,就靠经营防水外加剂赚得盆满钵满,村里好多人都在人家工地上干活。可是到如今,自己对防水外加剂依然陌生,没有扛过卷材,没有拿过喷灯,更没有在外加剂的工厂上过班。但这也丝毫不影响我对别人吹嘘万荣敢想敢拼敢为人先的精神。运城街上的荣河1+1超市很多,之前有人在网上喷,说一个在乡镇起步的超市在市区开这么多家,坚持不了多久。我是这样反驳:开超市有啥!你是不了解万荣人,更不了解荣河人。荣河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把外加剂厂开到了全国各地,至上世纪90年代末,万荣人在全国26个省、市、区创办防水企业646家,约占当时全国建筑防水材料企业数量的五分之一。
万荣苹果是最早出口国外的。万荣的苹果主题公园就在我们贾村乡,我路过很多次,就是没有进去过一次。只要每次从运城回家,从209国道拐到贾村方向时,孩子都会惊叹:看,好大的苹果...... 我都会复述一句:苹果主题公园就盖在张李冯村。当年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乡约》就在这录过一期节目,在看直播的时候,人群中有很多咱村人。写下天下第一骈文《滕王阁序》的初唐四杰之首王勃是万荣通化人,著名的“三王故里”我到现在没去过。还有一代廉吏铁汉公薛瑄的故里,里望乡平原村,也没去过。说了这么多,我都不忍心再回头看上面的字眼。自己的确是一个“假万荣”人,顶着万荣IP,说着纯正的万荣方言,吃着猪肉拌菜和凉粉饸饹火烧子,关于万荣的很多古迹、古建都是近些年才了解到,更别说去过了,了解也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肤浅描述里,让我“无地自容”。有这么一句话,热爱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只有充分了解家乡,才能更加的热爱家乡,才能更好的宣传家乡。
作 者 简 介
陈晓鹏,山西万荣人,90后文字爱好者,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运城文化网络推荐官,微信公众号【晋南道】、视频号【晋南道】、抖音【晋南道】,今日头条【晋南道】总编辑。在微信公众号发表原创文章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