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晋南道”免费关注!
民国十八年(1929年),山西遭了一次罕见的大旱灾。那年我二十岁,稷山一高小刚毕业,涉历不多,对山西全省和全国灾情不了解,但对晋南和稷山县的灾情,我是亲见亲闻的。记得从民国十七年(1928)麦收以后直到十八年夏收之前,整整一年没下好雨雪。有时也天阴,也下雨,但每次都是洒几点天就晴,直旱得赤地千里尘土扬,树叶蜡黄草不生。这一年,秋没收,麦没种,第二年当然也没麦可收。平时一石麦价值四、五块银元,民国十八年麦价猛涨到四五十块银元一石,还很少有人粜。
面对如此大灾,国家采取了两种救灾办法:
一种是国家放粮救灾。粮食不往下发,而是用放“舍饭”的办法让人去吃,当时叫做吃米饭。在全县设几个米饭点,让各村登记极贫户和次贫户造册上报,然后让这些人去指定的地点吃米饭。去时自带碗筷,每天只让吃两顿,每顿只给每人吃一碗。我村人吃米饭,要步行十五里路去化峪镇吃,记得邻居杨致祥和杨敬林等人就去化峪镇吃过米饭。这种米饭,喝上稠,吃上稀,用筷子挑不起来,实际上是去喝稠米汤,外地人叫粥或叫稀饭。每天步行十五里,到化峪镇喝上两碗,根本不得饱,又步行回来,早就饥饿难忍了,但只好这样每天往返三十里路去吃米饭,维持着一线生命。当时人们把树叶草根都吃遍了,常是吃不饱。
第二种办法是政府号召富户捐款。记得稷山全县有十几家富户捐了款。政府将捐款人姓名和捐款数字用大红纸书写公布,张贴在县政府门前。我看过当时的捐款红榜,现在只记得当时全县捐款最多的是汾南坞堆村大地主兼大商人王璋,捐银元一千七百块,吴城村大商人在新绛开设的“兴盛源”字号捐银元一千五百块,其他都比较少。另有万泉县阎景村大商人(姓名失记),人称李善人,也给稷山县捐银元一千块。这位李善人,商业比王璋大得多,他给晋南二十几县每县捐银元一千块,给运城捐了一万块,给他们万泉县捐银元三万块,而且阎景周围附近各村贫民的吃饭,由他一家供给。李善人是晋南各县捐款最多的一个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