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的四大名楼 十大名塔

民生   2024-11-22 17:18   山西  
  点击上方晋南道免费关注!

四大名楼 十大名塔

                                      ——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

传承着文明的光辉

古建筑承载着文化的厚重

散发着岁月的温柔

古建筑包含着独特的建筑韵味

展现着古人的智慧



来运城

观河东名楼

去穿越时空

感受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底蕴


一同穿越千年历史




春秋楼





“天下关庙数解州,解州庙数春秋楼”


春秋楼,又称‌麟经阁,是关帝庙内最高的建筑,因其关公生前喜读《春秋》而得名。这座楼建于明万历年间,后在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楼高约23米,面宽七间,进深六间,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楼阁式建筑。


春秋楼的建筑风格独特,结构奇巧,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悬梁吊柱的结构,给人以空中楼阁的感觉,是国内古代建筑中采用这种建造形式的唯一实例。


春秋楼的二楼设有108个隔扇门,象征着清代所辖的108县,而36级楼梯则代表着当时的36州府。楼内塑有关羽夜读《春秋》的坐像,栩栩如生,展现了关羽的儒雅与威严。


春秋楼的藻井设计也极为精美,特别是其两眼倒悬的“菊花藻井”,这种藻井结构在全国极为罕见,展现了古代建筑师的智慧和技艺。



鹳雀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该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557年至580年),后在元初(1222年)因战火焚毁。1997年12月始重建,2002年10月1日正式对游客开放。


‌‌重建后的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三层四檐,内部为九层使用空间,并设有电梯和楼梯以组织垂直交通。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

鹳雀楼的油漆彩画采用了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2003年,鹳雀楼获得了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并在2004年获得了‌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鹳雀楼不仅因其建筑价值而闻名,还因为一唐代诗人‌王之涣诗作《登鹳雀楼》而名扬中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使得鹳雀楼成为了中国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胜地,王之涣也因此诗而名垂千古。


秋风楼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秋风楼位于‌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这座楼因其丰富的历史故事和珍贵的文化遗产而引人注目。秋风楼位于‌后土祠正殿后,后土祠是祭祀后土圣母的神圣之地,自汉文帝时期始建,到汉武帝时正式立祠。



秋风楼因楼上藏有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碑而得名。刘彻曾五次巡幸河东,元鼎四年,他在后土庙祭祀时,正值晚秋,汾河舟中欢宴群臣,慷慨高歌,写下《秋风辞》。

秋风楼创建年代不详,因黄河淹没,曾于清代康熙、同治年间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

秋风楼的建筑构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其两侧下方精雕的28根吊柱象征汉武帝的云台28将,上层的十字歇山顶有36个挑角,象征隋末瓦岗寨36兄弟,每个玻璃挑角上还装有彩色琉璃武将形象,共计108个,象征梁山的一百单八将。这些细节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秋风楼不仅是古代建筑的精品之作,也是后人缅怀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场所。它静静地矗立在黄河岸边,见证了无数历史时刻,成为了运城市乃至整个山西省的重要文化景点之一。


飞云楼





“万荣有个飞云楼,半截插到云里头




飞云楼,位于运城市‌万荣县西大街8号‌万荣东岳庙内,是中国纯木质楼阁建筑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与‌佛宫寺释迦塔一起被称为“南楼北塔”。关于飞云楼的名称由来,并无确切的历史记载。但因其建筑高耸,檐角高翘,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故得此名。


飞云楼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明三层暗五层,高23.19米,十字歇山顶。楼身斗拱密布,形状极富变化,犹如云朵簇拥,又如鲜花盛开,檐角高翘,给人以凌空欲飞之感。

楼顶饰有黄、绿、蓝色琉璃瓦,更显富丽堂皇。全楼共有斗拱345组,形态变化多端。

1988年1月13日,包含飞云楼在内的万荣东岳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云楼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建筑风格的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杰出代表,也是游客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景点。


中国古塔,历史悠久

行走表里山河

千千万万座古塔点缀其间

屹立千年,守护人间


别眨眼

运城十大名塔的魅力


01
泛舟禅师塔



据塔铭载建造于唐贞元九年(793)。塔坐北朝南,圆形单层,通体砖砌,占地面积25.95平方米,通高10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高度约占三分之一。

塔基圆形,由下而上略有收分。塔身下部为束腰须弥座。其上为塔身,周围设方形砖柱8根将塔身分作8间。正南面辟门,塔室为六边形,顶部作叠涩式藻井。东南和西南两次间雕破子直棂窗。



塔身北面嵌高1米、宽0.73米碑碣1方,记载建塔的经过。内容为当地人曲环为其好友且为皇族出身的泛舟禅师而建造的。上部塔檐叠涩伸出,外沿两层雕成仿木结构的椽、飞和沟头滴水。塔刹饰束带、覆钵、覆莲、仰莲、宝珠叠装。


该塔为我国唐代单层圆形砖塔中的孤例,被载入《中国古代建筑史》教课书,有十分珍贵的学术研究价值。


时代:唐代

地址:盐湖区大渠街道办事处寺北村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2
栖岩寺塔群



坐落在永济城区西南20公里的中条山巅,初名灵居寺,原寺分上、中、下三寺,中、下寺已废,现存上寺部分遗迹。隋仁寿元年(601)改今名。


隋唐时在河东诸寺中最负盛名,隋文帝曾以外国所赠玛瑙盏施寺为供,唐玄宗曾来寺避暑,唐代名士多有题咏。



上寺为主寺,原建有大雄宝殿、毗卢殿、禅房、道场、望川亭、昙延洞、舍利砖塔等建筑。现仅存石门基座、栈道、望川亭、原佛殿等遗址及塔群。


时代:唐至清

地址:永济市韩阳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3
太平兴国寺塔



该塔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30平方米。塔身向上逐层收分,每层均叠涩出檐,底层四面辟门,南门通塔室,塔内为单壁中空。塔身现存各层南面皆可看见砖券拱门。



运城太平兴国寺塔注重装饰手法,对研究晋南地区北宋砖塔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时代:宋

地址:盐湖区安邑街道东北方向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4
巷口寿圣寺砖塔



始建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塔身底层较高,第一至第三层檐下用砖雕刻出仿木构斗栱,下施砖普柏枋,转角铺作与补间铺作均五铺作出双杪;4层以上各层为砖叠涩檐。塔内中空,底层内因空间高隔为两层,共计11层楼板。塔刹刹柱折断,残存覆钵,上有“大宋熙宁八季三月二十八日铸造……”铭文。



此外,塔内壁现存小佛像、佛龛、壁画以及元、明各代题记。


时代:宋

地址:芮城县古魏镇巷口村西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5
万荣稷王山塔



此为八边形七级密檐式砖塔,残高23米。据塔内碑铭记载,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 塔平面八边形,底层每边边长2米,塔身向上逐层收分,每层均叠涩出檐。


第一层塔身高大,檐下饰以砖雕仿木构斗栱和普柏枋,每面置补间铺作二朵,斗栱均为把头绞项作,斗口出蚂蚱头。塔身其余各层皆为素面。塔内中空,第一层顶部做叠涩藻井。因地震和风雨侵害,塔刹已残毁。



万荣稷王山塔始建年代可考,造型简洁,时代特点明显。


时代:宋

地址:万荣县东南方稷王山顶峰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6
妙道寺双塔



西塔原属妙道寺内建筑,东塔在寺外,寺已毁,仅双塔幸存。


据西塔地宫出土的地宫碑记载,西塔创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东塔形制与西塔相近,建造年代应相隔不远。



两塔东西对峙,相距约80余米,皆方形楼阁式砖塔。西塔坐西朝东,原九级,现存六级,余高22米,一层西壁辟有拱券门,塔中为佛龛,二至七层为实心。东塔坐东向西,七级,高23米,现保存完好。


时代:宋    

地址:临猗县城北街双塔学校内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7
北辛舍利塔



北辛舍利塔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基座呈方形,边长5.8米,占地面积31平方米。原为崇圣禅院建筑,现寺毁塔存。



该塔为圆形五层覆钵式喇嘛砖塔,通高约15米,塔基埋于地下,塔身为五层,一层平面呈方形,边长5.8米,素面无饰,叠梁出短檐,正面当心辟拱门。方形塔室,内室宽1.5米。二层为须弥式,三层为圆形覆钵状,四层饰三踩单翘蚂蚱形要头。



塔身造型别致,是元代以来流行的喇嘛塔的典型范例。


时代:明

地址:万荣县荣河镇北辛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8
万固寺塔



万固寺坐东朝西,依山而建,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原中轴线自西向东建有钟楼、鼓楼、大雄宝殿、药师洞、水陆殿、多宝佛塔、无量殿、藏经阁等,南侧原有万固别院、东西僧院、罗汉殿。现仅存药师洞、多宝佛塔、无量殿,其余皆成遗址。



塔檐各角悬挂有小巧玲珑的风铎。塔后是无量殿,面宽五间,高二层,供奉着无量寿佛。由于殿内没有梁架结构,所以俗称为“无梁殿”。寺内现保存有历代碑刻21通,毗卢阁水陆石碣4方。



‌万固寺塔是万固寺的标志性建筑,又名多宝佛塔,始建于北魏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历经多次重修,现为明代遗构。该塔为八面八棱十三层结构,塔身为八角圆锥形。塔壁由方砖排排缩进叠垒砌成。


时代:明

地址:永济市蒲州镇鹿峪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9
普救寺塔



普救寺塔,民间俗称“莺莺塔”,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该塔位于普救寺内,寺创建年代不详,北朝晚期已有,据《蒲州府志》及寺内碑刻记载:隋唐时期曾予扩建、修葺,唐名“西永清院”,宋至清历代维修,是元代杂剧《西厢记》的发源地。



类别:古建筑 时代:明

地址: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新绛龙兴寺塔



龙兴寺坐北朝南,大殿前左右有关公殿、娘娘殿,左侧留有山门,前有韦陀楼及西厢房三间,殿后有十三级龙兴宝塔,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670年,唐高宗改称龙兴宫,后因宋太祖赵匡胤寓此,又改名龙兴寺。



龙兴寺塔又称绛塔、唐塔,原为八层,后增至十三层,高耸入云,达43.7米。塔内设有木梯,可攀登至顶层,俯瞰整个县城的美景。

类型:古建筑 时代:元至清   

地址:新绛县城北大街尽头塬上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运城文旅 -

晋南道
晋南道,道晋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