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晋南道”免费关注!
晋商以盐业起家
食盐是人类生存、繁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向来有“得盐湖者得天下”的说法。山西运城河东地区最早以开发盐而闻名,在早期就形成了物流运输畅通,家族势力强大的盐商帮。
明朝“开中制”政策实行,允许商人换取盐引,然后凭借盐引到指定盐场支取食盐,销售于指定区域。山西商人抓住机会,通过与官员的密切关系,获得了盐引,并在解州、安邑等地设立盐池,生产食盐,垄断了盐业市场。充分利用距北方边镇较近和开发盐池的双重优势,捷足先登,成为兼具粮、盐运输、买卖于一身的大商帮,赚取了第一桶金,并实现了商帮群体和经商区域从晋南到晋中的延展,最终形成了晋商商帮。
盬,河东盐池
我国食盐产地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但是,在历史上唯有河东盐池有专用名字——“鹽”。
据《说文解字》,“鹽”是指河东的盐池。在众多盐池中,唯河东盐池独名“鹽”,专名专义,强调河东盐池不同于其他。在华夏大地诸多的盐湖中,它是最古老、最负盛名的一座,位于山西南部的运城(古称安邑)与解州之间,因这一带古称河东,因此这里的盐称为河东盐。
▲明代石刻《河东盐池之图》
在古代,谁控制了这个盐池,谁就控制了可以横行天下的无尽财富。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这些帝王所建之都均靠近运城盐池,利用盐池的天然优势促使部族发展、壮大。
晋商崛起于“开中法”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晋国占据着盐池,并视为国宝。所以,盐池给晋国带来了巨大财富,使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而整个封建王朝对盐城地区的盐池与盐业都非常重视。而盐在各朝各代只能由官府买卖,必须获得食盐专卖特权,才可以经营盐业生意。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称,山西人会经商。山西商人是中国最早的商人。盐池,天下晋商的发源之地。盐商,晋商驰骋商界的先驱。
晋商从事盐业得益于明朝的“开中制”,为晋商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开中制”是明代历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盐政制度,旨在解决边防卫所驻军所需粮饷而将盐政与边政相结合的一种召商代销制度。《明史·食货志》载:“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
▲明代九边重镇图及军事文物
明初时期,政府为了防范蒙古人入侵,从鸭绿江到嘉峪关附近大筑长城,设立了九座边防军事重镇,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消费区。山西位于“极临边界”,境内设有大同镇与山西镇。
▲光绪八年解州官盐局发官盐票
为了解决戍边将士的军需和粮饷,明政府鼓励商人运送粮草军需到边塞而换取“盐引”。晋商则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与拥有盐池的自然条件,向大同镇与山西镇运送军需,换取的“盐引”可到指定地点(如河东、长芦、淮浙)领取食盐,再到指定区域销售获得丰厚的利润,为晋商积累了财富。
简单地说,“开中制”就是将原本国家专营的“盐引”(就是盐的专卖权)交给商人,作为交换,商人必须运粮和其他军需物资到北方边疆。
盐业贸易的收入是政府的重要财源。其实开中制度宋、元就有,明代大规模地运用到边防,如果没有盐引会被视为贩卖私盐,要判死刑。
晋商的兴盛
食盐贸易的利润丰厚,能参与到食盐贸易中来,对民间的商人来说,是巨大的利好。河东盐业的长期销售,使周围的白银长期流入山西,为明清晋商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山西商人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积极输粮贩盐,并逐步扩大经营范围,迅速崛起,开启晋商持续五百年辉煌的先河。
盐业是晋商之根,虽然明代后执行“开中折色制”,晋商失去一定优势,但晋商凭借聪明的商业头脑及长期经商的积累,又创立了引以为豪的票号及经营万里茶道茶叶贸易,海内称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