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榆社知县九十一翁慎庵吴公墓志铭

民生   文化   2024-11-08 16:16   山西  

点击上方晋南道免费关注!

山西榆社知县九十一翁慎庵吴公墓志铭

左懋第  撰  薛宝丰  断句
吾作陕西韩城县令,特别尊敬老年人。吴公以八十八岁高龄,看望吾于辟咡馆。此地青山绿水,年龄大的人很多,但没有人超过吴公。吾便以尊崇道经学问之名,把韩地的文化人相约在一起,吴公的儿子是孝廉,质询经书义理,经常以辩论探讨为乐事,吾竟忘了自己的官吏身份,与吴公父子交往。过了三年,吴公去世,吴孝廉告诉我,因为他的亲戚守护吏部,希望吾能为他的先父作墓志铭。
公初祖山西荣河人,为元朝大将。洪武(明朱元璋年号1368——1399)初,迁往河西,韩城当地有了吴姓。初祖叫吴道名,传承关系如下:曰岩,曰经,曰学,曰缨,曰景阳。吴公乃景阳第三子。讳永图,字惟怀,(号慎庵),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三年十月十一日(公元1544年农历十月十一日)。

九岁,拜界岚梵人为师,接受小学教育。十二岁,跟其父到四川盐科所学《易经》于遂宁黄莪江氏,知其大意。又过了四年,到了辛酉之年(1561年),回到家乡,考为秀才(生员)。自从成了秀才,文章之事,他人无法估量。拜使者徐鲁源为师,三次到其家请教学习。一直到合试(考举人)的时候才告别。回来之后,又第四次受教于老师。王衷白先生名字叫图,也是秀才,以文章驰名耀州(今铜川),吴公于他并列而行,时人称他们“二图”。吴公的学问在当时很有名,丙子年(1576年)乡试中举,已丑年(1589年),为山西榆社知县。
榆社地方荒废衰败,吴公廉洁且爱护百姓,宽和仁政,促使地方恢复。平均徭赋,复苏驿站,振兴教育,昭雪冤狱,百姓像爱戴父母一样爱戴他。

又过了三年,有人两次推荐他升职,然而上面的某些官员,以当地民穷,为官无所作为,却被罢官。唉!难道令其父母百里,以酷刑立威,巧辩为才,善于逢迎,不管百姓死活,榨干其血肉脂髓,方为好官?而吴公才华盛誉,天下人耳闻目睹,不知道皇上寄托于天下读书人的希望,究竟是什么?这是否可以治理乱世,而廉洁平安,何言无为?人民暂时没有过上好生活,岂是当官的错?吴公以此受过,岂不令人寒心啊!
吴公临行时,榆社民众扯着他的衣服,哭着不让走,而吴公的衣物和生活用品,来的时候,是一个挑夫担进,去时也是一个挑夫担出,他彻底看透了官场黑暗,归家著书立说,又亲自参加农业劳动,整整四十年。至崇祯八年(1635年)乙亥(晚上9点——11点)去世,享年九十有一。啊,吴公真是一位有道仁者啊!
吾作韩城县令第二年,大旱,访察高山深渊,先求雨于诸灵潭,接着就下了雨。灵潭之畔,是以前县令修的马公渠。询问当地人:“省溉”、“效禊”两个亭子在哪里?今天已经荒废不见了,但原址还在。吾非常高兴,准备以自己的俸禄建个台,就像苏轼当年建超然亭一样。而这年庄稼歉收,恐对民有扰,就放下了。这个地方,就是吴公的墓地竹园村附近。又是干旱,又祈雨于横山,又便下了雨。自此而后,常干旱,也常常祈雨。而每次祈雨,不在灵潭,便是在横山。吴公的墓地,在灵潭之东,横山之西,每次经过吴公的墓地,吾都会瞻拜这位长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以他的举止作为行事标准。)吴公就是这样的人。君子啊,你们说吾能不为吴公作铭吗?吴公学有本源,淡泊名利,躬身践行。荐伸(人名)先生说,他待人和蔼,独居二十年,没有奴婢伺候。又善于教人,当地学者,大多以慎庵(吴公的号?)先生为师,他的次子吴栻,跟着父亲学习,没有请另外的老师。
吴公卒于十月初一,而前一天犹为孙子们解疑释惑,第二天早晨,仍在门外闲步,与农人谈笑风生,晚上,竟遽然而逝。仁人安息了,吴公安息了。即使不以吴公为有道仁人,但像吴公这样的人,实在不可多得!
吴公原配王孺人,继配倪孺人。两个儿子:从楷,儒官(掌管学务的官员),妻王氏;从栻,即孝廉君,妻张氏。一个女儿:嫁本地诸生(秀才)焦峄,早亡。儿女都是倪孺人所生。王孺人早亡,葬于先前的墓地,倪孺人先公而逝,葬河东兆。今葬吴公于河东兆,和倪孺人长眠在一起。此时匪寇祸乱陕西,孝廉(吴公次子)急切地将父亲埋葬,王孺人迁墓之事,有待日后。崇祯乙亥年(1635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吾为吴公作铭。


铭文:

学以静,仁则在中。仁在我,祛梵之空。

守绝物,拒欲之攻。气内生,寿考厥躬。

横山绝巅望崆峒,矫首而东为水宗,澽水之干礼此翁。


作者简介


    

吴引刚,山西万荣县贾村乡通爱村人,1958年生于普通的农民家庭,贾村高中毕业后,务农至今,期间曾在通爱学校担任数年民办教师。自费出版散文集《通爱村记》,诗词散文选编《我心依旧》和《说不完的贾村庙》。

晋南道
晋南道,道晋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