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星研究员的翻译生涯

民生   三农   2024-11-08 16:16   山西  
点击上方晋南道免费关注!
翻译生涯

潘大丰

功到自然成,落笔能生花。张炳星老师在中华书局出版的《英译中国古典诗词名篇》,他向世界传播国学做出了贡献,被国际诗人学会第七届大会提名为1997年诗人,并被邀请担任学会名誉理事。这些成就是他退休后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他的正式身份是中共党员、研究员、著名翻译家、农业经济研究专家。

张炳星(1915年~2011年)湖南省邵阳县人,自小聪明好学,1936年考入国立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1940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同年在缅甸腊戌中国银行运输处担任英文秘书,1942年下半年在甘肃油矿局重庆办事处资源委员会担任英文翻译。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张炳星老师投身反法西斯同盟阵营,1942年冬至1943年冬在印度设立的美国训练中心担任少校译员,1943年冬至1945年冬在英国经济作战部担任译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我国抗日战争胜利出过力。

1946年至194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从战略相持阶段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张炳星老师错过了去解放区的机会,到了国统区,在湖南邵阳县任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乡村工业示范处处长助理。青年知识分子的理想很丰满,以单纯的报国愿望参加社会建设,但历史大变革的现实很残酷,迷茫的张炳星老师只好离开家乡故土,漂洋过海赴美留学,1950年获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张炳星老师聆听了周总理报告,再次激发他热爱祖国的志向,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52年至1953年加入抗美援朝队伍,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外俘营担任翻译,为抗美援朝取得胜利尽到微薄之力。1953年冬至1954年在北京通县军委总政敌工队外语训练班担任英语教员,为军队建设培训急需的外语人才做出贡献。

革命不分先后,这段红色经历本应给张炳星老师带来大好前程,但事与愿违,他的人生并没有按照一帆风顺的方向发展,却是跌宕起伏,发生戏剧性变化。1955年,张炳星老师惜别大有作为的首都北京,丢下自己擅长的翻译工作,下放山西,在省农业厅公社局担任农业经济师,1964年下调为省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室农业经济师,1973年转到院情报资料室。

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不断,知识分子靠边站。外语几乎无用武之地,精通英语可能还自带麻烦,稍不留神就涉嫌里通外国。张炳星老师在四五十岁的黄金年华,专业特长几乎荒废了二十年。他很无奈,所学知识在战乱年代用不上可以理解,为何在和平年代、建设时期还用不上?为了巩固掌握英语知识,他只好阅读英语版的马列著作、毛主席选集,这些红色书籍一直在办公室保留到退休。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知识分子终于迎来科学的春天,张炳星老师也盼来翻译的春天,从此在省农科院翻译岗位如鱼得水。他是大型工具书《英汉辞海》的主要编译审核人员,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编撰人之一。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尽快发展国民经济,急需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1978年,山西农科院情报所从中国农科院情报所接手了《国外农业科技》的编译、出版、发行工作。张老师与国外情报室的同仁翻译了大量的英、日、俄语种的农业科技资料,并审核校对全国各地的投稿。翻译团队将其从内部刊物一直办成国家级期刊,直到农业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普遍提高,依靠二手翻译文章获取科技情报的需求有所下降才停刊。

当年对外开放交流,科技人员的外语水平普遍不高,张炳星老师是精通英语的稀缺人才,经常承担山西省中外交流的随团翻译任务,笔译、口译都拿得起。1985年,张炳星老师在圆满完成随团翻译任务后,还考察了美国的农业科技和生产现状,撰写了“德克萨斯州农业考察报告”“美国农业现代化的特点”“美国农场的变化”三篇报告,分别在《山西农业科学》《农业现代化研究》《农业经济问题》上发表,供相关人员参考。

1984年9月,以张炳星老师为主编译美国四个州的农业概况及有关政治情况,汇总成6000余字的材料,供时任分管农业的郭裕怀副省长赴美访问参考。1986年,他翻译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8.5万字。1987年,他的译著《二十一世纪农业》,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29万字。

张炳星老师作为特殊人才,经省政府特批一直工作到74周岁,1989年才退休。但他退而不休,仍孜孜不倦从事农业科技翻译工作,弥补政治运动耽误的青春年华。1992年编译完成24万字的《为明天而研究》,1995年编译完成20万字的《植物生物技术进展回顾1985~1988》。

张炳星老师是文化底蕴深厚的翻译家,曾经翻译《泰戈尔献诗集》也叫《吉檀迦利》。他根据中外文化交流的新需求,从中国人学英语、外国人学汉语的实际出发,在八十高龄,凭着极高的文学造诣翻译中国古典诗词。2001年翻译完成9万字的《英译中国古典诗词名篇百首》,2010年翻译完成18万字的《英译中国古典诗词名篇》,均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张炳星老师是高产高质的翻译家。改革开放以来笔耕不辍,直到身体原因不能翻译为止。他靠笔、纸和一个陈旧的机械英文打字机,独立翻译了六本书约150余万字,加上多年承担《国外农业科技》或零敲碎打的翻译,更是难以统计的庞大数字。依靠电脑办公的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靠一笔一画翻译爬格子写书,要比在电脑上敲键盘辛苦很多,劳动强度、用脑程度都会成倍增加。一个耄耋老人整天伏案工作,我们想着都辛苦,但对职业翻译家而言,再辛苦也值得。

张炳星老师是敢啃硬骨头的翻译家。《英译中国古典诗词名篇》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深厚的功底,英语更要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两者皆优才能胜任诗词翻译。中华书局对《英译中国古典诗词名篇百首》有专门介绍,至今还可以从百度搜到:“本书英汉对照的形式,收录了百首中国古典诗词名篇。如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清照的《声声慢》等等。全书内容丰富,具有一定的借鉴性,收藏性,相信对广大文学爱好者来说还是一本不错的读物。”

张炳星老师是大智若愚的翻译家。经过历次政治运动的磨炼,说话办事格外谨慎小心。我到单位上班四年后他才退休,每周的政治理论学习等活动,包括我们年轻人在内的大多数职工,在讨论环节都能畅所欲言,甚至牢骚满腹说一些看不惯的社会现象。这种场合张老师总是听得多说得少,到他发言也是几句应景话。但张老师心里似明镜,他经历了新旧社会两重天,“文革”改革两阶段,明白改革开放大势所向,极左思潮的喊口号、唱高调、搞形式、装样子不能当饭吃。即使改革开放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只要坚定不移走下去,祖国一定会繁荣昌盛,人民才能摆脱绝对贫穷,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

1987年,张炳星老师在72周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古稀老人入党的动机很朴实,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他不为名不图利,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拥护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响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知识报国的初心,感谢有了发挥专长的用武之地。张老师作为老同志新党员,为党组织注入了一股清风正气,与过去批判的“入党做官论”,现在严查的“说一套做一套的两面人” 形成鲜明对比。媒体曝光的两面人当初唱高调说假话“积极要求进步”,蒙骗组织入党就有一定的欺骗性,隐藏了有利可图的动机。与张炳星老师相比,他们的共产主义信仰是虚伪的,入党的目的就有投机取巧的成分。

张炳星老师自带学者风范。我真羡慕跟他一起从事翻译的年轻人,有大师领路,工作本身就能学做人、学知识、学专业。为了提高年轻人的翻译水平,张老师总是毫不保留的传业授道,绝没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小算盘。张炳星老师在专业方面严格要求年轻人,只要年轻人有进步出成绩,他会发自内心的高兴,并给予真诚的鼓励。在大师手下工作,年轻人可以放开手脚好好干,不会担心来自老资历的嫉妒、排挤、打压。这就是大师的格局,学问越大越平易近人,决不倚老卖老压制年轻人。而靠权力或资历混日子的恰恰相反,他们嫉贤妒能,往往适得其反。

张炳星老师始终保持绅士风度。他以翻译为己任,活到老翻译到老,没有普罗大众的业余爱好,似乎对翻译以外的事情不感兴趣。他把翻译看成了人生境界的最高追求,已经超越了凡人的世俗名利,得心应手的翻译让他度过了快乐的后半生,大有作为的翻译让他的晚年充实而幸福。有一年春节我们慰问张老师,他把刚出版的新作送给慰问者每人一本,书上散发着油墨清香,那是一个老者智慧和辛苦的结晶。张炳星老师进入鲐背之年仍然心系单位,临终,他把上千册图书捐赠给省农科院图书馆,精神可嘉。

张炳星老师是我们单位树立的学习榜样,他的大半生与翻译结缘,几次在职能部门任职只是权宜之计。他的坎坷经历表明,是金子总会发光,靠真本领立身做人才是硬道理。如果德不配位,技不如人,还想急功近利,又要争名夺利,最终是一地鸡毛一场空,自取其辱失大体。2011年6月15日,我写了一篇《学习张炳星研究员“品德高尚、治学严谨”的倡议》,有这样的表述:

“张炳星老师在山西乃至全国翻译界都如雷贯耳,凡是与翻译家张炳星研究员打过交道或听说过他的人,一提起这个名字都会情不自禁产生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我们信息所曾经拥有这样一位“融贯中西、认真勤恳、潜心研究、业绩突出,品德高尚、光明磊落、两袖清风、美名远扬”的著名翻译家而自豪,今后张老师仍然是信息所的骄傲。

我们要学习张炳星同志热爱祖国、对党忠诚的爱国精神,学习他精通英文、治学严谨的敬业精神,学习他退而不休、翻译到老的奉献精神,学习他为人正派、仁德慈祥的高尚品德。我们要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光荣传统,为信息所转型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照片是张炳星的外孙女何婕从深圳提供的)


END

作 者 简 介



潘大丰,1959年生,1982年太原工学院电子测量技术专业毕业。退休前为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晋南道
晋南道,道晋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