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传承的魅力—山西面食文化

民生   2024-11-23 15:41   山西  

点击上方晋南道免费关注!


“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 

山西面食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令世人瞩目,被称为“世界面食之根”。


01

山西面食文化之起源

山西面食文化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融入了山西历史的、自然的以及商业的精神财富。
历史因素与面食文化

面食的出现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面食已经大量出现。据史料记载,面食在汉代已经是上至皇宫,下至百姓的普遍性食品。宋代开始,面食发生变化,有了炒、燠(即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而在明代,面食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美。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山西面食整合了诸多地区的面食特点,从而形成了今天的面食文化。



自然环境与面食文化

山西省地处内陆高原山区,东亚季风区北部边缘,季风性大陆性气候显著,大小旱灾多易发生,有谓十年九旱,适宜耐旱五谷生长。早在周代,并州即以五谷为主要农作物(《周礼·职方》“豫州、并州宜五种”)。历史上,交通不发达,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别明显。在这样的条件下,取材于当地所产小麦、玉米、高粱、谷等杂粮,限定了饮食向着面食文化模式发展。反之,面食文化模式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农业种植向杂粮种植发展。
再者,山西中北部地处高寒之地,对饮食的要求自然是温热且食用方便。面食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它集主食、副食于一碗之内,边吃边添加,各随其便,亦不必拘于饮食礼仪,饭间也费时不多,忙时稠、闲时稀,也很节约,并不断在人们的努力探索之下花样百出,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特殊的面食文化。

老太原打卤面

人文因素与面食文化

山西任何一个地区的百姓,都会做面食。正由于有了广泛的群众性,才产生了精美无比的制作技术和品种,以致形成了独特的面食文化。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提高饮食文化的生产技术和丰富有关知识,是每一个文化社会赖以存在并成功的基本保证,而这个基本保证无疑得力于广泛的群众性。

山西曾经是中国商业的中心,山西商人在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殊地位。他们由行商到坐商,由封闭式经营到联合的垄断性经营,由纯坐商发展到专事金融的票号,反映着封建末期经济演变的轨迹。在他们的饮食中,主食也以面食为主,烧(包括烤、烙)、蒸、煮、炸的诸般面食,从造型到花样乃至风味,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早期商人长年漂泊在外,熟悉外埠的饮食习惯,由行商发展到最后专事金融票号之后,饮食习惯中自然会整合其他地区的饮食习惯。因此,山西商人的饮食习惯对山西面食文化的形成也起了有力地促进作用。


02

山西面食文化之特点

山西独特的历史因素、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形成了地域性的文化结构,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山西面食文化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山西面食独特的食物结构、烹调技艺以至饮食风尚,有着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和传统的生活特色。
粗粮细作,细粮精做

山西地理环境复杂,气候差异大,造成了粮食生产及饮食习惯的差异。大致南部以小麦为主;中部和东南部以谷子、玉米、高粱等杂粮为主;北部以莜麦、荞麦、大豆为主。历史上山西便有“小杂粮王国”之称。
山西人制作饭菜较为讲究,花样多,品种全,饮食丰富多样。即使家常便饭,也非常讲究烹饪技术,善于粗粮细做,细粮精做。民间经常食用的面食就有五六十种,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杂粮面食,堪称山西面食一绝。

品种丰富

山西面食的种类繁多,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蒸、炸、煮、煎、烤等样样俱全,依次形成的面食种类令人眼花缭乱。普通农家每日面食,若刻意追求,可以做到一个月面食不重样。在众多面食中,刀削面因其技艺独特、口感出众,而驰名中外。

山西刀削面


有顺口溜赞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三大讲究

山西面食有三大讲究:一讲浇头、二讲菜码、三讲小料。浇头有炸酱、打卤、蘸料、汤料等。菜码很多,山珍海味、土产小菜等可以随意而定。小料则因季节而异,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除了特殊风味的山西醋,还有辣椒油、芝麻酱、绿豆芽、韭菜花等。正因如此,受到中外游客的赞誉。

03

独特的饮食习俗

山西百姓的饮食习俗在北方地区是非常独特的。特殊的经济、地理、人文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山西独特的面食文化,而面食文化又孕育了山西人特殊的饮食习俗。

嗜好面食,兼喜汤食

山西人嗜好面食,尤其喜食汤食,这种习惯由来已久。除晋南部分地方外,各地居民大多如此。山西绝大部分地区长年干旱多风,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赤身露体,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绝少有饮水啜茗的条件,全靠吃饭时的汤水一并补充;且过去少有蔬菜,全凭盐、醋相佐,口味明显偏重,从生理上需要大量水分,形成了喜汤食的习俗。山西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原汤化原食”,吃完面后喝点面汤是山西人最为突出的饮食习惯。

爱吃盐醋,又喜辛辣

山西民间百姓有爱吃盐、醋的习惯。这同当地的水土特征、自然气候和多数人以杂粮为主的生活条件有着直接关系。因山西“水硬”,即碱性强,加上山西人以杂粮为主,如高粱、莜面等,都是不好消化的食物,需靠醋来中和、助消化。醋的营养价值颇高,并有一定的食疗作用。

民间有“咸香咸香,无盐不香”之说。过去,春冬季没有新鲜蔬菜,又没有保鲜方法,全靠咸菜和酸菜佐餐。各种各样的咸菜和酸菜,几乎是山西百姓常年的必备之物。酸菜则要整盆调和,作为“浇头”,有的地方甚至与面合二为一,更是一种特殊的饮食风俗。

除了盐、醋之外,人们一向将大葱、韭菜、大蒜、辣椒乃至生姜等视为必不可少的佐餐小菜和烹调佐料。山西大部分居民有用大葱、大蒜直接佐餐的习惯,更有“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的说法。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都能用小麦粉、杂粮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剔尖面、豆面抿尖、红面擦尖、莜面栲栳栳等。到了厨师手中,更是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

山西面食做到了历久而弥新,在保持了其古老晋韵的同时,也融入了世界的潮流。让人们在这个繁华紧张的时代,找到幸福的滋味,找到希望的味道,找到那份坚毅的山西味。

晋南道
晋南道,道晋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