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人是不是山西人?

民生   2024-11-08 16:16   山西  


点击上方晋南道免费关注!




晋南人是不是山西人?

打开任何一张以方言划分的中国地图,你会发现,晋南(运城、临汾)所下辖的几乎整个区域与山西绝大多数地方分属不同的方言区。

整个山西省被分成了两个大区:除晋南外,山西其他绝大部分地区属于“晋语区”,而晋南则在地图的西南端自成一派,和华北其他绝大部分地区归为“中原官话区”,晋南为官话区中的“汾河小片”。

这也就是说,行政区划的山西省中,晋南和其他地区的方言有较大的差异。这也印证了晋南人用方言与晋中北的太原人、大同人交流起来存在着不小的困难,而晋南话与西安为代表的关中方言交流上完全无困难。

很多时候,如果不仔细加以辨认,很难将关中方言和晋南方言加以区分,特别是晋南南部地区几乎和关中地区方言无异。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贾平凹写的是“秦腔”,晋南人照样看得懂听得惯。

雁北人觉得的大同就是山西,山西就是雄伟风沙大漠;晋中人觉得太原就是山西,山西就是晋商高宅大院;上党人觉的长治就是山西,山西就是秀丽白云蓝天;河东人觉的运城临汾就是山西,山西就是厚重,断壁残垣。


山西其实不那么简单。

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山西中部的忻州太原吕梁阳泉,山西南部的运城临汾和山西东南部的长治晋城将山西这块平行四边形的文化拆的四分五裂,这也是了解山西的前提和最基本的认识。

同为一个行政区,彼此紧密联系,而方言却大相径庭,这不得不令人好奇。

通过资料和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断然判定,不仅仅是方言,晋南与山西省的其他地区,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而这也是笔者继续深入下去的了解晋南方言的兴趣所在,方言是一个地区文化精神的活化石,若要梳理晋南和山西其他地区的文化差异,也定能从方言发展历程中浅窥一二。

若要探究今山西境内方言发展的脉络,便要着重从晋国(春秋)以来,山西和全国的行政演变和山西自然环境这两个方面来讨论,予以究文化脉络,还需知“晋”和“晋语”的发展演变以及当今历史教育,地方文化教育。这也是三个影响方言的决定性因素:天、地、人。

晋国、晋文化起源于晋南。晋地为翼城曲沃一带,“晋”指运城、临汾地区。“三晋”才指代山西。现在行政意义上的简称“晋”只是“三晋”的代称。

远古先民“逐水草而居”,优越的自然环境使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孕育了汾河流域的最早的文化,有资料显示,山西省内石器时代遗迹晋南占了70%以上。到了尧舜禹时代,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皆在今天的晋南。禹贡九州,汾河下游地区为冀州,为天下中心。临汾、运城,也是当时当之无愧的华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上古书籍比如《山海经》等也都是根据以黄河流域文明为中心的世界观编写的。

抛开现在的行政区划不谈,整个黄河流域地区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发源地。现在我们说“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看山西是没错,但是看山西的哪里?五千年文明只有古晋地,只有运城临汾,没有其他。你会觉得太原的历史有咸阳悠久吗?你会觉得大同的历史比西安还厚重吗?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晋南有独立的行政建制,不再属于山西,那么再看“五千年文明”就没有山西什么事了。

山西的历史到了公元前1066年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晋南为商统治中心,武王胜利后,周武王将原归属于商的唐国(翼城)占领,分封给了自己的弟弟叔虞,这就是“桐叶封弟”的典故,“唐叔虞”由此而来。叔虞之子改国号为“晋”定都于绛(今新绛/侯马/闻喜)一带,领土包括今天的晋南,成为华夏民族在今山西境内的代表。

抛开今天对“晋”这个字作为行政简称的狭隘认识,我们可以看到,唐、晋及战国时期韩魏是一个地名,就是指今天的晋南盆地。不要小瞧这个地域,千百年后的三国时期的魏、晋朝(西晋、东晋)、唐朝及魏(东魏、西魏)都是因从此而得名。

周时期晋的建立也成为汾河中下游文化、经济、凝聚力上一次巨大的推动和凝聚。但是,到了晋献公时期,晋国遇到了真正的危机。《国语晋语二》“晋侯将死矣!景霍(今霍山)以为城...狄戎实环之”。晋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汾河上游的少数民族的阻碍,生活在汾河中上游的少数民族凭借着险要的地势对晋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但是情况到了前636年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晋文公重耳登上了历史舞台。

关于晋文公的历史故事、典故不胜枚举,在此也就不一一介绍了。在晋文公的带领下,晋国以汾河中下游为基地,汾河为谷道,消灭了诸多今位于晋中晋北的少数民族狄戎,扩大了自己的版图,使国力空前的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中原霸主。

《汾河流域方言的语言特点及流变》写道:晋国在以汾河为自然条件击退狄戎部落、由南向北扩充自己的领地的过程中,也顺势将古晋语带入了晋中、晋北。可以说,山西境内的方的底层都属于古晋语,它们是以晋南为中心,以汾河为渠道,随着晋国势力的扩张、版图的扩大(伴有人口的流动)带入晋中、晋北的。

也就是说,晋南和晋中、北方言同宗同源,皆是晋文公由南向北征服扩张中所使用、壮大的汾河中下游流域的语言,可以说这时的晋南、晋中、晋北方言并无差异,为什么今天看来差别巨大呢?行政、军事的力量影响了文化、改变了文化,是这种力量让汾河流域的文化趋于统一,也是这种力量,让文化迅速分裂。

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篇第一个事件就是“三家分晋”,这也是晋中北、和晋南文化分裂的开始。《说文解字》:“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性。”三家分晋后,赵国以霍山为界,占据晋南以北大部分地区,而晋国的中心晋南地区,则由韩魏瓜分。其中韩都平阳(临汾),魏都安邑(运城),赵都太原。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吸取了少数民族战斗的长处,增强了国力。赵国的强盛加强了其内部的凝聚力,使其文化发展上摆脱了晋文化的巢臼,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和晋南的晋国故地产生了不小的差异。我们试想,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韩国在战国时期分得了晋国故地的中原上地,其文化和国力不会也不可能采用少数民族的“胡服”,中原谷底也没有那么多马去“骑射”,加之晋中北多为高原山地,晋南多为谷底平原,交通不便,且政治对立,兵戎相见,双方的文化就此严重的割裂开来。这也是今天以太原大同为代表的晋中北文化(赵文化)和运城、临汾为代表的晋南文化(韩魏文化)分裂的开端。

历史滚滚大潮呼啸而下,秦军战马一统河山,天下归于秦始皇一人手中。接着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秦置三十六郡县。山西境内的两大中心地域太原和晋南分属太原郡和河东郡。

山西也就此形成了并州(太原)、河东郡(运城)、上党郡(长治)三大行政中心。习惯了今天的行政区划在看各时期的历史地图你简直难以置信,整个河东地区一直隶属于中原,乃至在乱世,在用今天山西版图的眼光看来,河东地区也永远的那么非主流,永远独树一帜。

西汉,统治中心司隶包括了豫西、晋南、陕南关中地区。这进一步印证了关中文化、晋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亲和性,这也为今天山西运城、临汾,河南三门峡,陕西渭南成立黄河金三角示范区提供了历史保证、文化前提。汉为大一统时代,我们看一看分裂时代的行政区划,晋南属于中原(韩魏)文化圈,不属于燕赵文化圈,行政区划上也从来没有分在一起的传统。

三国时期,山西属曹魏,河东郡、平阳郡直属司州(中央政府),太原郡、上党郡(长治)属并州。西晋统一,山西境内有河东郡、平阳郡、太原郡、上党郡、西河郡、雁门郡、代郡。时间进行到北宋,晋南一千多年来的行政地位首次低于太原,成为河东路的一部分。但是北宋的行政区划很大程度上是处于军事考虑的,黄河以北作为军事基地不宜再细化行政区。

在短暂的合并后,随着北宋政权的瓦解,平阳府在金代恢复了其和太原府同样地位的行政级别。蒙古人的到来毁掉了一切。蒙古人只将汉族主要的居住区域分为了八个大的行政区,我只能说,蒙古人的世界我不懂。虽然行政级别上平阳府被严重削弱,但是在元代,平阳府有另一件事被历史永远的记住。元代全国两个文化中心,北京和平阳。明、清的区域划分就不细说了,在蒙古人的基础上,明代建立了自己的省级行政单位,清代基本加以延续。平阳府的地位不管在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和清山西省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整个这么多材料的表明,晋南不简单是隶属于山西省这么简单,在千年的中华文明政治传统中,晋南有其独立的行政所属,或是河东郡,或是“平阳府”。在元代以后,我国省级政权基础建立的时候,晋南失去了自己独立的行政地位,被划归山西。但是晋南各府平阳府、蒲州府的地位并没有非常大的削减。

所以,关于“为什么晋南属于山西的行政区,但是方言和山西其他地方这么不同”的这个问题也就有了答案: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晋南属于山西并不是因为文化上的统一性和相似性,而是划归山西属于单纯的行政行为。所以,不一样的水土当然产生不同的文化和方言。

晋南道
晋南道,道晋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