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648天,共读的是第373本书——卡夫卡的作品《在流放地》。
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在昨日的共读中,我们简单了解了作者卡夫卡。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正式走进短篇小说集——《在流放地》。在这部书中,有卡夫卡的名作,也有福克纳、乔伊斯、毛姆等一批作家的经典作品。
《在流放地》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欢迎走进今日的共读。
军官盛情邀请旅行家去观看一位被判处死刑的士兵的处决现场。这位士兵是因为不服从上级、侮辱上级,而被判处死刑的。在那个光秃秃的小深山坳里,只有军官、旅行家、罪犯和一位兵士。除了他们四个人之外,没有其他人了。兵士手中握着一根沉重的大铁链子,这铁链子控制着犯人手腕、脚踝、脖子上的小链子,一链套一链,犯人被牢牢束缚着。罪犯则张着大嘴巴,头发十分蓬松,神情中透露着迷茫。旅行家对于那架处决犯人的机器并不十分感兴趣,他只是在犯人后面踱来踱去,甚至几度掩饰不住冷淡的表情。军官一会儿钻到那陷在地里的机器底部,一会儿爬上梯子看机器上面的部件,他做了机械工人要做的事情。他在预先倒好的一桶水里洗了洗油腻腻的双手,在毛巾上擦干了手,指着机器,声称这家机器现在完全不需要人来操作了,变成全自动的了。军官从一大堆藤椅中抽出一张椅子,端给旅行家,请他就座。旅行家一坐下,军官便开始郑重介绍这架机器。这架机器是前任司令官发明的,从机器试验到完工的整个过程,军官都全程参与了。整个流放地的组织机构也是那位前任司令官一手缔造的,现在这些机构已经十全十美了,继任者们很少能在任何一个地方改动已有的成果,这已经成为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了。旅行家眼前的这架机器由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一个通用的小名儿,底部叫“床”,最高的部分叫“设计师”,中间那块儿能上下移动的叫“耙子”。在这没有阴影的山谷里,阳光是那么强烈,旅行家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与他完全相反,军官则对此事十分用心。尽管他穿着紧腰身的军服外套,满身裹满了一道道的绦带,还戴着沉甸甸的肩章,但他还依旧不停地说下去。小兵把缠绕犯人的铁链绕在自己的手腕上,身子支着步枪,耷拉着脑袋,对于军官说话的内容并不十分在意。军官讲的是法语,小兵和犯人都听不懂法语,但是犯人却依然努力地听着军官的解释。“床”上铺满了棉花,犯人需要把衣服几乎脱光之后,躺在粗棉花上,脸部朝下,四面有捆绑犯人双手、双脚和脖子的皮带。“床”头上有一个毛毡的小口衔,供犯人受刑时使用。他只要衔住这个毛毡,就不会咬自己的舌头,也不会叫出声来,更是为了避免脖子被皮带勒断。从这时开始,旅行家对这架机器有些感兴趣了,他仔细看着机器。他发现,“床”和“设计师”的大小相同,看上去像是两只黑黢黢的箱子。“设计师”悬在“床”的上方,有两米高之远,这两部分四角绑在四根铜棍上。在两个箱子之间,“耙子”可以顺着一根钢条上下移动。在“床”和“设计师”上面都安装的有电池,一旦犯人被拴在皮带上,“床”就立刻开始行动,快速震动、左右上下移动。“床”所发出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它需要和“耙子”的动作完全一致,因为那个“耙子”才是决定性的处决工具。旅行家好奇对于犯人是怎样判决的,当他提出这个疑问,便收获了来自军官的一脸惊愕。军官解释说道,无论犯人触犯的是什么戒律,他们都用“耙子”将那条戒律写在犯人身上。比如,他们今天要在那个即将被处决的犯人背上写上“尊敬上级”四个字。而对于这些,犯人只是翕动着厚墩墩的嘴唇,他努力想要明白些什么,可是却什么也听不懂。也就是说,犯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判决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被判决了。在军官这里,他有自己的指导原则,他的原则是,对罪犯毋需加以怀疑,并且任何人都不能干涉他的判决。他把旅行家按回到椅子上,走到机器面前,打算继续解释这架机器。他细细地叙说着“耙子”和长钉子的用处,希望能够为旅行家提供一个最为详尽的说明。旅行家还停留在刚刚司法程序方面的解释上,他认为军官并没有给他一个满意的解释。他只好自己提醒自己说,流放地的非常措施与众不同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他把采用新司法程序的希望寄予在新司令官身上,因为这个军官太过于狭隘了。就这么想着想着,他又提出了一个疑问,他好奇司令官是否亲自参加判决,得到的答复是,司令官不一定亲自参加判决。军官借此机会又解说了一把,他讲述了犯人躺在“床”上之后可能遭遇的刑罚,并且分析了“耙子”的材质,以及上面的针尖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其中,把针安在玻璃制成的“耙子”上是一个大难题,而他们经过多次试验才克服了这个困难。现在,人人都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犯人身体上究竟刺出了什么字。旅行家起身走过去,俯身在“耙子”上,他看到有两种排列成各种形式的针,长针搭配着短针使用,长针负责刺字,短针负责喷出水来洗掉血,让字迹变得更加清晰。和旅行家一起观看这架机器运作程序的还有那个犯人。犯人攥着链子,附身在玻璃上,看不懂也听不懂,他东张西望,眼神溜来溜去。军官从土堆上抄起一块土,朝着睡着的兵士身上丢去。兵士被吓醒了,一看眼前是这个局面,便扔下手里的步枪,脚跟抵住地面,尽力把犯人向后拖。旅行家的目光被这一幕吸引过去了,这是军官不愿意看到的,他嚷嚷着让兵士把犯人拉起来。旅行家在不知不觉间把身子靠在了“耙子”上,专心致志地观察着犯人的遭遇。军官从皮夹里抽出几张纸条,纸上面有许许多多线乱七八糟交叉着,密密麻麻的,看不出有一丝空白的地方。军官解释说,这场刑罚不是简简单单刺伤几个字就结束了,也不是一下子就把人杀死,而是在六个小时之后有一个转折点,在十二个小时之后才结束犯人的生命。在字的周围需要雕上许多的花,也就是说,刻字只是在身体周围绕上窄窄的一圈儿,身体其他部分都用来雕刻装饰性的图案,这才是“耙子”和整台机器的运作结果。军官跳上梯子,转动了一个轮子,他开始演示机器是如何运作的。
本周共读回顾
主播 · 金姿
喜欢看书与电影,希望用声音温暖文字温暖你。
欢迎关注「麦家陪你读书」视频号,每周与你分享谷主麦家的读书感悟、文学思想、最新动态,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运营:馬車夫斯基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阅读原文,读书打卡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