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放地》①:纪念卡夫卡逝世百年,文坛独一无二的巨匠
文化
文化
2024-10-14 06:31
浙江
在那样的机器时代里面,人成为机器的受害者,而非受益者。在正式共读这部小说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弗朗茨·卡夫卡。大家好,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2647天,共读的是第373本书——卡夫卡的作品《在流放地》。
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弗朗茨·卡夫卡被称为欧洲文坛的“怪才”,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时期的明珠城市——布拉格,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一八八三年的七月三日,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一九二四年六月三日,他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
美国女作家欧茨曾说,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佳作家之一,是传奇英雄和圣徒式的人物。一九四一年,奥登曾说,卡夫卡可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相提并论。从那之后,中国少数学者率先注意到了卡夫卡的杰出之处。卡夫卡生前几乎默默无闻,他的作品很少是在生前发表的。当年,卡夫卡的第一部小说集《观察》第一版,印刷了八百册,出版五年之后,还有一大半都积压在仓库中。在布拉格的一家著名的书店中,共售出了十一册卡夫卡的书,其中十册很容易找到买主,因为那是他自己买的,他一直很好奇那第十一册究竟是谁买走了。卡夫卡有一位挚友名叫布罗德。一九一六年的时候,布罗德就看透了一切,他说卡夫卡是堪与当时德国著名作家霍普特曼相媲美的第一流大作家。但很可惜,没有人关注到布罗德的评价,也没有人因此对卡夫卡的作品投以重视的目光。一九二八年,卡夫卡去世四年之后,他所创作的作品有了第一个法译本。二战之后,欧洲经历了一场噩梦。也就是从那时起,大家发现了卡夫卡的价值。一九五零年,布罗德新编写了九卷本《卡夫卡文集》,掀起了一股“卡夫卡热”。在那之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存在主义、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都从卡夫卡的作品当中寻找创作的灵感。
一九六二年,萨特把卡夫卡比作东西方意识形态的试金石。一年之后,在卡夫卡诞辰八十周年之际,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批评家们和西方共产党员文艺评论家们一同在卡夫卡家乡布拉格举办了“卡夫卡学术研讨会”,随之,社会主义国家的批评家们也开始关注、研究卡夫卡。卡夫卡是一位西方作家,但他特别钟情于中国文化,他曾说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他还创作了以中国为题材的小说,比如《往事一页》《一道圣旨》《万里长城修建时》等等。这在西方作家当中是非常独特的存在,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然而,在中国,有很长一段时间内,读者对于卡夫卡是比较陌生的。
茅盾在《小说月报》第十四卷第十号中发表了《奥国现代作家》一文。茅盾把卡夫卡的名字译作“卡司卡”,认为卡夫卡是“抒情诗家”“表现派戏曲的创始人”。由此可见,当时的茅盾对于卡夫卡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一九三零年,赵景深撰写了《最近的德国文坛》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在了《小说月报》第二十一卷第一号上,其中关于卡夫卡的述评文字达到五百余字。赵景深将卡夫卡的名字译为“卡夫加”。六年之后,赵家璧翻译了德国作家雅各布·沃塞曼的《近代德国小说之趋势》,其中有一小节内容提到了“犹太作家考夫加”。也就是说,卡夫卡的名字被译为了“考夫加”,且文中对于卡夫卡的介绍也是语焉不详。直到一九四四年,孙晋三在重庆的《时与潮文艺》第四卷第三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从卡夫卡说起》的文章。孙晋三的文章大概是国内第一篇专门介绍卡夫卡的短文。从这之后,卡夫卡也有了现在的这个中文译名。叶汝琏是国内最早翻译卡夫卡的作品的译者,他翻译卡夫卡日记的片段刊登在天津《益世报》上。一九六六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审判>及其他小说》,其中就包括我们本周即将共读的《在流放地》。十三年之后,国内才出现了第一篇比较系统、全面介绍、评介卡夫卡的文章。一九八一年底,钱满素先生满怀激情地推出了《卡夫卡来到中国》一文,标志着卡夫卡终于走进了中国。多年以后,卡夫卡成为了中国读者十分熟悉、十分敬重的捷克作家,他的代表作《变形记》《审判》《城堡》也十分出名。这位二十世纪初期的文豪成为了捷克及其首都布拉格的文化名片。
卡夫卡的作品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生活和小说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现当代作家,比如莫言、余华、格非、残雪等,都曾经公开表达过自己深受卡夫卡创作风格的冲击。二零一四年,阎连科荣获卡夫卡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此奖项的中国作家。作为一名世界级的文学巨匠,卡夫卡在百年前创作的文字依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每一位读者。他的《变形记》更是中国读者打开荒诞文学之门的启蒙之作。
不仅如此,卡夫卡的作品持续深入大众的文化生活当中,他的《变形记》《在流放地》《乡村医生》《地洞》等等作品也被改编成了话剧。卡夫卡的作品总是能够清楚地照见人类的破碎,话剧《在流放地》就侧重于对生命个体的微观感受。这位自诩为“中国人”的文学巨匠与中国有着难以言喻的深厚联系,他凭借自身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对中国的译者、研究者、作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曾说:“其他作家给我们讲的都是遥远的故事,卡夫卡给我们讲的却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卡夫卡的文字穿透了时空的迷雾,在百年后的今天,仍然直抵我们内心深处。
主播 · 金姿
喜欢看书与电影,希望用声音温暖文字温暖你。
欢迎关注「麦家陪你读书」视频号,每周与你分享谷主麦家的读书感悟、文学思想、最新动态,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运营:馬車夫斯基
图片:文中插图来自公共版权网站,非商用
↓点击阅读原文,读书打卡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