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7年,李白至越州访贺知章未果,便顺势再次游历浙东。这一路最大特点就是山水相应,而这山水和钱塘江以北的江南地不同,越往东南走,越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和吴地风貌截然不同。正如《世说新语》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后来,也有很多诗人走过,他们将这条路线当作“黄金线路”,成就了浙东唐诗之路。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山水人文道路,从当时还属于越国的萧山西兴登岸,从在绍兴境内过上虞、嵊州、新昌,直至台州天台,到临海为终点。运用的交通工具多为水路,始于钱塘江,经浙东运河,沿曹娥江、剡溪溯流,又经沃江、始丰溪。
多年前在编写《行尽山水——浙江诗意旅行地图》时,我粗略走过一遍唐诗之路,时隔多年再走,猛然发现,主线并不长,只有 190 公里,一顿往返只加了一次油,而这一路上却浪漫而特别。
上虞
我的第一站是上虞,在唐诗之路里是第三站。上虞,自带众多文化符号:尧舜禹中的舜帝、孝女曹娥、梁祝里的祝英台都是上虞人;上虞也是东晋名士谢安举家隐居的地方,“东山再起”这一成语出自这里;后来,谢安侄子的孙子谢灵运又以上虞清丽山水为原型,写下《山居赋》。
同时,上虞也是越窑青瓷文化发祥地,“秘色青瓷”代表了越窑青瓷历史上烧造的最高水准。不仅如此,上虞还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一直是李白、王昌龄等文人墨客的“打卡圣地”;近代,还有白马湖畔春晖中学,仿若东方的剑桥和康河。
我的目的地是“东山再起”典故的出处:上铺镇东山。除了是一座山,这里还有一个岁月沉淀的千年古村东山村。上东山文旅创始人老徐正在打造东山村,我去的那天,遇上一位从上虞市区开车过来的景阿姨。说是看到老徐的视频号而来。退休后在家的她一直想在村子里找个地方,泡茶,生活。这也正是上东山文旅正在做的“回山计划”。
“回山”是指一个人离开城市的喧嚣或繁忙的生活,返回更小一级别行政单位的地方,县域、乡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语言。
新昌
新昌的独特,比如在区位上处在杭州宁波金华台州的中间,比如有《梦游天姥吟留别》。我在给三岁的孩子背《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她听得津津有味,就是最后说了句“这诗怎么这么长”。先生在旁边,说他读书的时候根本背不完。我虽然不记得那时背诗的艰辛,但也的确没有身临其境之感,直到身在穿岩十九峰下。
十九峰壮丽,当地人还说,明明是十九峰,可数来数去偏偏少一峰,听说是飞去了杭州灵隐,至今生活在十九峰的村里人说他们祖辈还见过那一峰!
因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新昌人似乎拥有了取之不尽的灵感。在新昌安岚酒店,有两处直接用了诗里的字词。一个是把面向青山的客房命名为“青崖居”,取自“且放白鹿青崖间”;另一处是“青云梯”。
酒店在悬崖上做了一个长 206米、垂直高度139米,从山谷直通山顶的登云梯,正是取自“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在这里,《梦游天姥吟留别》没有了“必背课文”的约束,诗歌活成了诗歌原有的样子。更为知名的大佛寺位于新昌市区,反倒没有成为我的此行重点。
天台
“这是智者大师弟子种的梅花,距今已有1400多年”。无论何时,大雄宝殿右侧的隋梅前都是国清寺人最集中的地方,无论导游、僧人,还是之前来过的人带着第一次来的朋友,说梅花的时候,好像在说一件自己得意的作品,不管有没有盛开,都有种莫名的自豪。
“真的,梅比人长寿啊”,人群中有人叹了口气。老干虬枝,古梅通灵性,它和上千年的国清寺一起,安静地存在,生命无限地延伸向远方。
国清寺是天台最重要的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国清寺。隋代高僧智越在国清寺创立天台宗,为中国自己的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鉴真东渡时曾朝拜国清寺,日本留学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经,从道邃学法,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兴建延历寺,创立日本天台宗,后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
而天台从来不仅仅是国清寺,天台也同时是天台山,深山藏古寺,后人有“国清松、高明钟、万年柱、塔头风”的天台四绝之说。孙绰在《游天台山赋》中对天台山的赞赏,更是神来之笔: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比起国内许多已成为景点的寺院,天台山更纯粹,甚至不收门票,不卖香火和零食。雨季过后,晒干了的青苔看起来更加蓬勃,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
临海
难以想象,大暑天高温下的临海古城,以紫阳街为主,从早到晚,摩肩接踵。99 海苔饼前的队伍绕了几圈,挡住了人们的去路,古装装扮的游街队伍向兴善门走去,人们主动靠向两边让道。
临海并不临海,在1990年前的 1300 多年里,临海一直是台州地区行政和经济文化中心。唐武德四年,始置台州,此后,台州的州、路、府治所均设临海。作为府城,临海拥有城墙,被称为“江南长城”,兼具军事和防洪双重功能。城墙现存4730米,是游客来到临海的必去之地。
紫阳街无疑是临海古城最热闹的地方。普通生活里夹带着的小清新,既土又洋。临海这几年对于古城的复兴,也让年轻人形成了两个鲜明的派别,一派自豪,一派担忧,担忧临海要被搞坏。无论如何,此生都要去一次临海。
巾山是临海的标志,也称巾子山,西麓有南山殿塔和千佛塔,一山四塔,已属罕见。同时还有天宁寺、龙兴寺。山间,唐宋年间的摩崖石刻尚存,似乎在证明,唐诗之路真的来过。红叶传情的顾况据说特别喜欢临海,自己要求转到临海任官,而且特别喜欢巾山。
在唐诗之路的主线中,临海是最后一站。也许当初络绎不绝的诗人通过水路、驿道遍览了天台之美后,意犹未尽,继续向南,在古府城又再度留下了璀璨的印记。
仙居
唐诗之路其实还有一条支线,往东一直经舟山抵达岱山,往南,最后可抵温岭,台州的仙居也是支线上的一个分支。
我则从临海转道仙居,作为返程起点。比起台州各地市的强势经济,仙居最出名的是神仙居景区。
40 度的夏天中午,神仙居景区还在堵车。当我惊呼这一届的家长和孩子都太可怜时,民宿管家说,纵然这个时间点来旅游很夸张,但神仙居一到下午三点后就凉下来了,而且,水真的是特别凉,难怪孩子们都喜欢。
神仙居,顾名思义,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一山一水、一崖一洞、一石一峰,都能自成一格。岩奇、瀑雄、谷幽、洞密、水清、雾美取胜。难怪,山水诗人又忍不住诗兴大发。
-节选于《厦门航空》295期《行访》-
本文所有配图,均获摄影师授权使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商用
总编审 | 阮伟林
审核 | 谢煌 王志杰
统筹 | 方凤燕
编辑 | 廖玉姮
撰文 | 蒋瞰
图片提供 | 图虫创意 蒋瞰
美编 | 陈舒宁
往|期|回|顾
《厦门航空》杂志2024年10月新刊已上线
商业合作或转载请在公众号主页对话框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