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不是一座寺庙。
宁波市江北区洪塘镇,灵山之麓,如今的保国寺是一座不供奉菩萨、没有香火的博物馆,具有建筑价值,并非宗教价值。
深山藏古寺
从江北开车近半小时抵达灵山脚下,仙人桥、灵龙泉、叠锦台、青幛亭、梅林和望海尖,满眼绿意,郁郁葱葱,但放眼整个江南,算不上多么显著。就算是灵龙泉口喷泉,也全是南方的袖珍,远称不上雄奇。
保国寺就藏在这里。经叠锦台而上,见山门“东来第一山”,保国寺便是真的到了,山门楹联上书“山门寂寂唯留风月,觉路迢迢不到尘嚣”。
现代人随手拈来“深山藏古寺”来描摹眼前的意境,仿佛是一种具有禅意的宁静致远。这本没错,但在保国寺的语境里,“深山藏古寺”是一种方法——建在郊区山麓,清净幽深,远离尘世,反而容易被留存下来。
宁波商贾云集,但距离这个洪塘镇的直线距离超12公里,放在古代,绝对不属于交通便利之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也是这个道理,隐藏深山中,就能远离战火。
而从地理学上看,位于灵山山腰的保国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深陷山岙,这种格局可以阻挡空气流动。山脊对台风的削弱作用,让保国寺免遭台风、地震袭击,保存至今。
被意外撞见的宋殿
央视《探索·发现》中曾对保国寺的被发现做过一次详细且故事性的梳理,并对保国寺为什么会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做了解释。
说的是1954年夏,南京中国建筑研究室的三位学生,戚德耀、窦学智、方长源组成实习小组,前往杭州、绍兴、宁波调查民居及古建筑。当他们抵达宁波慈城时,听人说洪塘灵山有一座唐代的“无梁殿”,便匆匆赶往。如果属实,也许会改变建筑史。
因躲雨而意外闯入的就是保国寺。现场,小组成员根据瓜棱柱、《造石佛座记》中的夏十一娘等信息,感觉眼前的荒废的寺院很可能是宋代建筑;古建筑学家刘敦桢看了学生带回去的材料,初步认定,至少是元代;几经测绘,最后认定,保国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也是我国江南地区幸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
作为“寺”,保国寺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和儿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因而山又名骠骑山。他们离世后,宅舍被建成了寺院,名为灵山寺。直到唐末黄巢起义,唐僖宗祈求神奇的护国力量,下旨复寺,赐名“保国寺”。
保国寺和《营造法式》
如今的保国寺已经明确为宋代木构建筑,并确切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僧德贤“复过灵山,见寺已毁,扶手长叹,结茅不忍去”。这一不忍心,改变了当时国内建筑史学界的刻板观点:认为长江以南地区不可能有宋代以前建筑遗存。
进入名为“精进院”的保国寺大雄宝殿,每一个建筑细节和《营造法式》都作了一一对照,以此理解保国寺的建筑意义。举几个例子。抬头,目力所及是精美绝伦的大木作藻井。
宋金以前藻井虽有,但施大木材斗拱营建的藻井仅此一例,举世罕见;彼时人们还因为寻找百年大树作为造屋之材觉得困难之时,保国寺大殿已使用了拼合柱和梁,已经有了“绿色建筑”理念,比如瓜棱柱。
经过前代(唐朝)对原木的大规模开采,自然供给能力肯定是跟不上了,动辄百年树木也变得奇货可居。但是大殿不能没有粗壮的柱子啊!于是,工匠们充分发挥了榫卯拼接的作用,瓜棱柱应运而生——四根柱子错位拼接而成一根粗柱。
以小拼大,兼具审美,甚至可以承载几十吨屋顶,历经千年。而且,柱子并不垂直,而是与地面保持一定角度,由四周向中心倾斜。这种瓜棱柱也成了现存宋代遗构中的唯一案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宋代建筑物的时代特征。
在保国寺的价值被揭开后,又有一重大发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筑学家惊觉,保国寺的建筑营造和宋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如出一辙。宋崇宁二年(1103年)出版的《营造法式》本身就是传奇,梁思成先生穷其一生研读,就是为了还原并传承千年之前古代营造技术的巅峰面貌。
不过有个问题需要注意,两者虽然年代相近,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保国寺要比《营造法式》早90年,只有一个解释,保国寺很有可能是《营造法式》编纂时参考的实体母版之一,保国寺是北宋验证《营造法式》的官式建筑的“活标本”。
神秘的保国寺
山野间的保国寺也带着某种神秘主义色彩,因为四大未解之谜: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无灰尘。
看过许多猜测。有说是因为镂空而致建筑透气性,也有说是灵山一带极高的森林覆盖率,都让大殿难积尘。更为神奇的是,1975年,维修“精进院”时,换下来的梁柱被锯开时,散发出一股清香。
经化验证明,这种木材叫黄桧木,飞禽、昆虫都不喜欢闻,所以才会“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但是,这种说法很快又遭到了质疑:都上千年了,黄桧木的气味早该消失了。
于是又有专家提出,奥秘或许在大殿建筑结构。除了门窗,顶部有许多通风口、采光口,以及如鱼鳞般层层相叠的斗拱结构,让大殿形成空气对流和振动,从而产生一种超声波,虫鸟不敢接近。层层神秘面纱,也让保国寺更具谈论性,既有学术高度,也有民间的津津乐道。
古建人文之美
这座北宋大殿的建造确切年代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真宗赵恒是北宋第三个皇帝,太宗赵炅第三子,大中祥符是他的第三个年号。那时,距澶渊之盟已经过去八年,整个国家相对太平。
这一点,也是保国寺除建筑本身外,另一层重要意义。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郭黛姮特别写过:过去史书中人们误读了宋代,认为统治者软弱无能,最后惨遭覆灭。然而,回眸那一千多年前的社会,宋代废除了唐朝的徭役制,大大激发了百姓的创造力。
我们看到,保国寺虽为“寺”,但佛坛的空间占比很明显有了缩减,反倒是佛坛前留了大量空间给作为礼拜者的人。在人神交流的宗教场所,高高在上的神的架子放下,人文主义关怀被提上新高度,正是宋代理性主义的人文之光。
正如当代史学界所言“中国文化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使中国人在工技发明、物质生产、政治哲学、政府、士人文化等方面领先全世界”。
如今的保国寺,是一座古建筑博物馆。虽然是“寺”,却没有寺院的功用,也杜绝香火,因为香火可能引发火灾,对古建筑的保护也有威胁。我们怀念宋朝的风雅,尤其保国寺所在的浙江,宣扬宋韵,以宋为美,保国寺正好代表了其中的古建之美,沉静而有力量。
-节选于《厦门航空》296期《木石史书》-
本文所有配图,均获摄影师授权使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商用
总编审 | 谢煌
审核 | 王志杰
统筹 | 方凤燕
编辑 | 廖玉姮
撰文 | 蒋瞰
图片提供 | 蒋瞰 图虫创意
美编 | 沈毅菁
往|期|回|顾
《厦门航空》杂志2024年11月新刊已上线
商业合作或转载请在公众号主页对话框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