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达山海记

文摘   2024-08-21 20:03   福建  


位于福州连江的奇达村,被誉为中国版的“里约热内卢”,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打卡。但如果只是登上旗冠顶拍张照就走,未免可惜。不如走进这个千年小渔村,细听山与海的交响,感受另一种生活况味。


到达奇达村时,是个阴天,海水并不明亮,呈现出有些厚度的蓝绿色。港湾多船,渔排规整,渔民往返其间,远处是岛屿与白色的风车。钟爱蓝天碧海的人可能会失望,但这恰恰击中了我对南方渔村的某种想象。眼前的场景很适合用胶片定格,胶片特有的颗粒感像是将这里咸湿的空气烘干带回,连同它的宁静与丰盛。


玩转奇达村

TIPS


交通

如果不是自驾,可以在连江汽车站搭乘直达奇达村的班车,也可以拼车前往。


景点

除了旗冠顶,白云山上的白云寺也是景点之一,历史韵味浓厚。村子里还存有三百多年的古城墙,刻满时光的痕迹,附近还分布着东洛岛、址洛岛等隐秘小岛,可以探索。


美食

作为滨海渔村,奇达村的美食以海鲜为主打,特别是鱼丸、鱼饺和各类海鲜大餐,是游客不可错过的美味。


半山腰绽开一个烟花


在福建呆了不少时日,对看海已祛了几分魅。此番周折前来,源于朋友刷到在旗冠顶俯瞰渔村与大海相拥的视频。兴之所起,乘兴而至,于是此刻我们站在山下,抬头望山,树木森森,怪石嶙峋。


山脚的司机大哥说,这台阶大约有1800级,可以把我们送上山。热爱徒步的朋友表示这简直小菜一碟,挥挥手直接开爬。所幸没下雨,倒也是个爬山的好天气。不喜锻炼的我,严重拖慢队伍进程,沿路台阶都落满我的“等一下,休息一下”。



爬到半山腰,已经能看到由“山、海、岛、渔村”组成的独特层次。不知是谁家正在放烟花,在灰蒙蒙的天空里绽开一朵又一朵。登上山顶,高处不胜寒,风吹人凌乱,但还是有不少人顶着狂风张开双臂,打卡网红姿势。


放眼望去,整个村子伸入海湾,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房屋高低错落,彩色的房顶与外墙,成为亮眼的点缀。随着海浪的侵蚀,近海礁石变得黝黑,再往上是繁盛的植物。往外延伸,造型不一的海岛星罗棋布,连绵的轮廓隐在更远的海面。


更为壮观的是,鱼箱渔网,一方一格,相接的渔排将辽阔的海洋变成蓝色的粮仓、丰茂的牧场。蓝色和橙色的浮球连成五线谱,一艘艘渔船就是其中跳跃的音符,拖出长长的浪花尾痕。

↑ 摄影_廖玉姮


除了呼呼的风声,仿佛还能听见四面八方靠拢而来的声音,风车悠悠转动,渔船的发动机轰隆作响,渔民用当地话不时交谈,海水一遍遍涌上沙滩,鱼在翻滚,网箱里养殖的鲍鱼在呼吸,是属于奇达村的声音。



小渔村的日与夜


住在海边的好处是,与无尽蓝作伴,睁眼就能看见大海,早起的渔民已经开始忙碌,我们也连忙出门找吃的填肚子。村内的道路不窄,也算不上宽,略有坡度,两旁一栋栋楼房,可见闽地建筑的特色,将天空切割。


在海面上排列的浮球堆在路旁、房前,点缀着村庄,作为一个山城人,对这样的景象实在陌生。于是他人的生活变成了我的风景,对我而言,它们像是一种独特的装置,阴天下,显出更加浓郁的蓝色。



街边最热气腾腾的是鱼丸店,“奇达鱼丸”在奇达一众美食中都算得上翘楚,这种用当地新鲜海鱼制作的传统小吃,咬下去满满的鲜味。最终我们选择了一家面馆,一人来了一碗鱼面,呈半透明状的鱼面,入口爽滑、有韧劲,面里还放有各种海鲜,原汁原味,带来清晨身心的满足。


沿着海岸闲逛,时不时能遇上坐着修补渔网的阿婆。往她们身前望去,在山顶上看到的渔船、渔排更为清晰,像是整齐的田垄,海面也有它的地形。许多渔民为了方便海上作业,干脆在渔排上搭建了小屋。


渔民和海的关系,就如同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自古以来,素以农耕为业的中国人,同样和海发生着积极的联系,探索蓝色边疆的脚步从未停歇。


摄影_廖玉姮


如今海洋的打开方式更为全面,但这里的人们仍然遵守着千百年来与海洋的相处之道——向海而兴、与海共生,它们仍然有力,且不断延续。


就像诗人特雷西娅·泰艾娃曾说,“所流之汗、所落之泪皆为咸水,由此可知海洋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我们是近海,也是远洋,我们拥抱这片蔚蓝时,也在拥抱未来。


在奇达村的最后一晚,以在渔排上吃一顿海鲜大餐为结尾,再好不过。近海的港湾内随处可见海上渔家,在岸边搭乘渔家的船,驶向餐馆也是不错的体验。椒盐虾菇、海草饼、白灼九节虾、鱼丸汤……海鲜都自带一股海水的清甜味,渔船微微摇晃,窗外还下起了小雨,此刻我们好像也以船为家了。



-节选于《厦门航空》293期《海与陆的交响》-

本文所有配图,均获摄影师授权使用。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商用。

撰文|廖玉姮    图片提供|图虫创意(署名除外)

美编 | Mawan



往|期|回|顾

《厦门航空》杂志2024年8月新刊已上线




商业合作或转载请在公众号主页对话框留言


云想天境
赋生活以诗意,还灵魂以自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