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推动学风向好,畅行2035科技强国之路
文摘
2024-10-14 11:25
北京
学风与学术生态,乃学术之魂。优良学风能够激发学者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为学术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良好的学术生态则能够为学者提供一个公平、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保障学术研究的顺利进行。
作者作为学术人,一直关注着我国的
学风与学术生态,早在15
年前我就先后在科学网博客发表《
大学精神啊,我们都在喊你2010年回
家》《
学术不端背后利益的“微笑曲线分配律”
》等多篇文章,揭示学术不端的本质,期待学术风气的好转。
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学风与学术生态并没有根本好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常态,这与自主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要求相差甚远,这让人无比揪心和痛惜。
这里作者出于责任使然,认真系统地梳理了我国目前学风与学术生态恶化的
“5大表象”
,并深刻分析其“
7
大祸根”
,进而对标2035年我国建成科技强国要求,真切提出其向好的
“36项计策”
,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促进我国
学风与学术生态的根本好转,殷切
期待伟大祖国真正“强起来”
。(文章较长,全文9300字,阅读约需10分钟)
一、学风与学术生态及其特点
学风与学术生态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学术界的内在精神风貌和外部生存环境。优良的学风可以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促进学术研究的健康发展,而健康的学术生态则能为学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学风,从广义上讲,是指学校或学术界的整体学习风气和学术行为规范。它涵盖了学者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上的风格,以及全体师生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
学风是凝聚在教与学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和方法措施,通过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渐形成并固化,成为学校的传统和风格。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术成果的质量和学术研究的进展,是学校的灵魂。学风具有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体现在学术诚信、学术严谨、学术创新、学术合作和学术自由等多个方面,是学术研究的基石。
学术生态则是指一个由学术人员、学术单位或研究机构、学术共同体等主体,与学术环境构成的动态系统。它强调学术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学术主体与学术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学术生态主要由主体要素与环境要素构成,主体要素包括学者、学术单位和学术共同体,环境要素则包括物质环境与制度环境。理想的学术生态是学术内外人士对学术的美好期许和追求,是学术客观存在的健康状态。学术生态的健康状态对学术研究的质量和进展至关重要,它要求学术主体之间的互动以合作为主,尽管存在竞争,但通常是在更大的合作背景下进行,以保持整个系统的平衡。
二、优良学风与良好学术生态的表现特征
学风与学术生态的第一性原理,通俗讲就是追求真理、严谨治学。
其强调在学术研究和学风建设中,必须坚守最基本的学术道德和科研规范,通过逻辑推理和实证研究来得出结论,不依赖于任何经验、锚定或假设,从而推动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学风与学术生态的表现特征直接反映学术界的整体氛围和发展状态。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学术界的繁荣与发展。
这种良性循环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潜力,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建成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优良的学风主要表现为:
-
崇尚学习:
优良学风的核心在于全体成员对学习的热爱和尊重,他们视学习为提升自我、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
-
协作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成员们能够相互支持、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
实事求是:
在学术研究中,坚持求真务实,勇于面对问题,善于创新,不断推动学术进步。
-
积极向上:
成员们对学习充满热情,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奋发向上。
良好的学术生态体现为:
-
学术自由:
学术生态中,学者能够自由表达观点,自由选择研究方向,这是学术研究创新的重要前提。
-
学术诚信:
良好的学术生态要求学者坚守学术道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不抄袭、不作弊,树立诚信的学术形象。
-
学术合作:
在学术生态中,学者之间能够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
学术创新:
良好的学术生态鼓励学者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
学术规范:
学术生态中,有一套完善的学术规范和评价标准,确保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我国学风与学术生态恶化的“5大表象”
当前,我国学风与学术生态的恶化现象十分严重,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和健康发展,也制约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学风浮躁和功利主义盛行。
在当前的学术环境中,许多学者不再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而是追求短期内的名利。他们热衷于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发表数量众多的论文,却忽视了论文的质量和深度。这种浮躁的学风导致了学术研究的表面化和形式化,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第二,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发生。
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界屡见不鲜。一些学者为了快速发表论文、晋升职称或获取项目资金,不惜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学术研究。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也破坏了学术生态的平衡和健康发展。
第三,学术产出重数量轻贡献。
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指标,而忽视了学术研究的实际贡献和影响力。这种评价体系导致了学者们过于追求论文发表的数量和速度,而忽视了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深度。同时,这种评价体系也助长了学术浮躁和功利主义的风气,使得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难以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支持。
第四,非学术性主导资源分配。
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学术资源的分配往往受到权力、金钱等非学术因素的影响。一些学者凭借自己的地位、关系或财力获取更多的学术资源,而一些真正有才华、有潜力的学者却因为缺乏资源而难以在学术界崭露头角。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了学术界的竞争不公平,也阻碍了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
第五,学术官僚作风日益严重。
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中,行政权力和官僚作风对学术研究产生了不良影响。一些学者为了获得项目资金、职称晋升等利益,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各种行政事务和人际关系。这种行政化和官僚化现象使得学者们难以专注于学术研究本身,也破坏了学术界的自由、开放和创新的氛围。
四、我国学风与学术生态恶化的“7大祸根”
学风与学术生态是学术界健康发展的基石,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学风与学术生态严重恶化,其“祸根”包括学术文化盲从于西方等七个方面,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导致了当前学术界的不良风气和生态环境。
第一,学术文化盲从于西方。
近百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引入大量的西方学术文化思想和研究范式,在除我国传统学术文化中“糟粕”的同时,没有把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学术文化立起来。
这种“只破不立”或“破而不立”,形成我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学术文化盲从西方化。
这种盲目崇拜西方的结果,导致中国传统的、优良的学术路径日渐式微,我国传统优秀的学术路径被边缘化(如中医的边缘化),
学术研究被纳入西方思想体系,概念界定与话语表述严重西方化,以至于在学术研究上过度依赖西方理论和方法,甚至照搬西方的科学范式、照抄西方的教科书和文风,
凡言学术必言美国,从而
使我国学术文化从根本上失去了学术自信、自立自强、自主创新,以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同时,
学术环境与机制盲目“与国际接轨”,建立学术衙门(如学术期刊的论文发表与评价),导致学术研究失去国别性、灵活性,催生大量无用、粗制滥造的“学术成果”。
这种倾向不仅削弱了我国学术研究的独特性,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学术的创新发展和进步,阻碍了我国建成科技强国的步伐。
第二,学术评价的“变态”。
学术评价是衡量学术研究成果和学者水平的天平,是撬动学术产出的杠杆,然而
当前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严重扭曲,典型表现为对不同的科技、教育等人员的无差别、过度量化,以及单一的指标评价体系。
这种变态的学术评价不仅忽视了学术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更可能导致学术不端、数据造假等不良现象的出现。例如,
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主要源自于西方期刊利益集团设置的以论文评价范式,即主要以论文(著作)数量、影响因子等国际期刊收录论文数量为依据,而忽视了学术质量、原创性,以及实用价值、社会贡献等。
这种评价体系不差别化、简单粗暴地以论文发表评价科技、教育、基层一线等工作者的能力水平和成就,
使得我国学者们过于追求论文发表的数量和速度,而忽视了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助长了学术浮躁和功利主义的风气,使得一些真正有价值、“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学术研究难以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支持。
当这种评价被过度重视和依赖时,已经演变成一种病态的
“
学术评价过度症
”
。在学术管理层
“
过分
”
重视学术评价的情形下,
学术研究被扭曲成主要是为了迎合评价体系、追求评价指标的行政行为。评价指标不仅成了学术研究的指挥棒,也成了学者投身学术研究的终极价值追求。
这种过度评价导致的结果是,
真正的学术研究逐渐衰落,潜心学术研究的真正学者越来越少,
而各种
“
省级
”“
部级
”“
国家级
”
的论文发表、项目等级、获奖等级等却层出不穷。这种学术评价的异化,严重破坏了学术的生态平衡,使学术研究背离了其发现真相、探求规律、探索真理的初衷。
第三,学术被沦为私器。
学术被沦为私器,是我国学风与学术生态恶化的又一深层根源。这种情形指的是
在学术研究中,缺乏朴素的科学家精神,学术被某些个人或团体用作谋取私利或个人权力的工具,而非以探索真理、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根本目的。在这种情形下,学术研究往往变得功利化和肤浅化。
学者们更关注个人利益,而非学术本身的价值,这导致了许多低质量、甚至虚假的研究成果充斥学术界。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无法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反而可能误导公众、损害学术界的声誉。此外,
学术被沦为私器还体现在学术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一些学者或研究团队可能利用自己的地位或权力,垄断学术资源,从而阻碍学术交流和进步。
这种做法不仅限制了其他学者的研究和发展机会,也严重破坏了学术的公平性和开放性。学术被沦为私器的结果,对我国目前的学风和学术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它不仅扭曲了学术研究的本质和意义,还导致了学术界的种种不良现象,如学术不端、数据造假等。
第四,高等教育的盲目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盲目扩招,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严重下降,是我国学风与学术生态恶化的重要
“
祸根
”
之一。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它不仅影响了当前学术界的整体氛围,还对未来的学术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
自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以来,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相应的教育资源却没有同比例增长。这种不匹配导致了人均教育资源的严重稀释
,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许多高校在应对扩招压力时,不得不降低招生门槛,这直接导致了生源质量的下降。
学生整体素质的降低,进一步加剧了教学质量的下滑。
在教学方面,
由于学生数量的激增,教师负担加重,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大班授课成为常态,师生互动减少,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同时,
为了应对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一些高校过于强调就业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盲目扩招还加剧了学术资源的紧张。在有限的资源下,学术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甚至出现了学术不端的行为。一些学者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不惜采取抄袭、剽窃等不正当手段,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和公正性。
在资源紧张、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学者们难以静下心来专注于学术研究,
而是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和短期成果。这不仅抑制了学术创新,还助长了浮躁和功利主义的学风。
第五,学历(帽子)与能力的混淆。
造成我国学风与学术生态恶化的
“
祸根
”
之一,还深刻植根于学历(也包括“帽子”)与能力之间的混淆。这种混淆不仅扭曲了学术评价的本质,还对整个学术生态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在现实中,学历往往被视为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尺,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几乎成为了唯一的评判标准。
这种观念导致了许多人盲目追求高学历,而忽视了自身实际能力的提升。学历成为了一种
“
光环
”
,掩盖了个人在学术研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由于学历被过分看重,
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始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获取更高学历、更多的帽子上,而不是专注于学术研究和创新。他们可能通过各种手段来获得学历的提升,包括但不限于发表低质量的论文、参与不实的科研项目等。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学术的严谨性和真实性,还破坏了学术生态的平衡。同时,学历与能力的混淆也导致了学术评价的扭曲。在一些情况下,
拥有高学历的人被自动视为具有高能力,而低学历的人则往往被忽视或低估。这种评价体系的片面性使得一些真正有才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被埋没,而一些仅凭学历而无实际能力的人却得到了不应有的认可和奖励。
此外,学历与能力的混淆还加剧了学术界的浮躁和功利主义倾向。
许多人为了追求更高的学历和更好的职业发展,不惜牺牲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创新性,而是追求短期内的成果和名利。
这种倾向不仅损害了学术的健康发展,还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六,学术管理的泛行政化。
造成我国学风与学术生态恶化的
“
祸根
”
之一,还体现在学术管理的过度行政化上,这对学术的自由探索与健康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
学术管理行政化,意味着学术活动的定义权、决策权、资源分配权等关键领域,过多地被行政力量所主导。
在这种环境下,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受到严重侵蚀,学者们的自主探索精神受到压制。行政指令往往替代了学术判断,成为推动学术研究的主要动力。这
导致学术研究偏离了其应有的轨道,更多地服务于行政目标,而非学术本身。
行政化的管理还催生了学术界的官僚作风和功利心态。
学者们可能更关注如何迎合行政要求,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而非专注于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这种心态不仅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创新性,还破坏了学术生态的平衡。此外,学术管理行政化还
加剧了学术资源的分配不公,行政力量往往倾向于将资源集中在某些“重点”领域或“重点”学者身上,而忽视了其他同样具有潜力的研究方向和学者。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方式,不仅挫伤了广大学者的积极性,还阻碍了学术的多元化发展。
第七,学术资源的分配不公。
学术资源的分配不公与耐心资金(含财政项目)投入不足,也是我国学风与学术生态恶化的重要
“
祸根
”
。如,在学术资源分配上,不公现象尤为突出。
权力、金钱等非学术因素时常左右着资源的流向,使得一些学者能够凭借非学术优势轻松获取大量资源,而真正有才华、有潜力的学者却往往因资源匮乏而难以施展才华。
这种分配方式不仅破坏了学术竞争的公平性,还严重阻碍了学术生态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
耐心资金的投入不足也是导致学风与学术生态恶化的重要因素。学术研究需要长期的投入和积累,但当前很多财政项目对学术产出的要求过于急功近利,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包容性。
这导致
学者们不得不为了短期成果而牺牲长远的研究计划,甚至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来迎合项目要求。
这种短视的做法不仅损害了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创新性,还进一步加剧了学术生态的恶化。
五、实现我国学风与学术生态向好的“36项计策”
针对我国学风与学术生态严重恶化的多重“祸根”,需要通过系统性改革和整治,重树晴朗学风,重建健康有序的学术环境。铲除我国学风与学术生态的“祸根”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学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纠正学术文化盲从西方的倾向。
01
强化我国学术自信。
鼓励和支持对中华优秀传统学术文化的深入研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本土理论创新和学术文化传承项目,提升我国学术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02
树立敢强善强信念。
要建成科技强国,无疑需要在新时代学术文化中注入“敢于为强、善于为强”的元素。敢于为强,意味着科学家们要具备突破西方传统、挑战未知的勇气。善于为强,不仅要求科学家们有创新的勇气和智慧,更要有挑战和重构目前西方构建的科研范式、科技治理体系的勇气智慧。
03
促进学术文化互鉴。
在保持开放态度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思想和知识的同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对等性,推动东西方学术的双向交流,避免单向度模仿。
04
构建国际合作平台。
建立国际合作研究网络,促进跨国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积极贡献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05
引进海外人才智力。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或合作,同时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和留用。
06
参与制定国际规则。
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通过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多元化学术发展,增强我国科技界的国际话语权。同时,也有利于构建更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促进全球学术交流,提升我国学术影响力。
07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构建包含中国学术文化特色在内的多元化学术评价标准,鼓励基于我国实践的理论创新,减少对西方学术框架的过度依赖和盲从
第二,彻底革除学术评价“变态”行为。
08
下放学术的评价权。
实施学术评价权力下放改革,增强基层学术机构自主权,减少行政干预,提升评价公正性与专业性。
09
实施同行评审改革。
建立更为严格、透明的同行评审机制,确保评审专家独立于被评价者,采用双盲评审减少偏见。
10
鼓励多元化的评价。
除适合采用论文数量评审的情形外,应鼓励将生产(工作)案例、成果质量、实际贡献、社会影响力等纳入评价体系,鼓励原创性和实用性研究。
11
鼓励重贡献的评价。
推行鼓励重贡献的评价改革,旨在激励个人与团队以实际贡献为导向,优化评价机制,促进成果产出,营造公平、积极的创新氛围。
12
鼓励长周期的评价。
引入长期成果追踪机制,对学者进行长周期性、全周期性的评估,避免短期成果导向的弊端。
第三,坚决纠偏学术被沦为私器行为。
13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要在科技职业(包括预期职业)人群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秉持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坚守诚信底线,倡导无私奉献,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激励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14
加强科技伦理教育。
将学术诚信教育纳入对科技人员、高等教育必修课程,强化科研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科技人员、青年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律性。
15
促进学术公开透明。
推动科研数据、实验过程、资金来源等信息的公开,增加学术活动的透明度,便于社会监督。
16
提高学术不端成本。
采取严厉措施提高学术不端的成本,包括加强监管、严惩违规行为、公开通报案例等,以儆效尤,形成“不想、不愿、不敢” 学术不端的态势,确保学术研究的纯洁性,维护学术界的良好风气。
17
严惩学术不端行为。
建立严格的学术不端行为查处机制,对抄袭、造假等行为实行零容忍,公开通报处理结果,形成强大震慑力。
第四,采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布局,全面深化改革高等教育。
18
深化高校评价改革。
在学风与学术生态治理中,要不断深化高校学术评价改革,要回归高校本源,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破除唯排名、唯规模、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疾,采取多元评价、长周期评价、社会评价等,促进高校学术健康发展,营造高校教学高质量发展、不断培养新质劳动者的新局面。
19
优化高校学科设置。
优化高校学科设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增强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提升学科整体实力,以良好的学科生态助力学风建设与学术发展。
20
优化高校招生结构。
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合理调整各专业招生规模,避免盲目扩招导致的教育资源稀释。
21
匡正高校育人导向。
强化高校育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构建全面育人体系,为人师表,树立正确学术观念,弘扬科学精神,引导师生追求真理、严谨治学,促进学风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同步提升。
22
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大力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善教学设施,强化能力培养,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为优良学风和健康学术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构筑以能力与贡献为核心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23
改革人才评价体系。
改革现行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完善以能力与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在人才评价、选拔和晋升中,除了考虑学历和头衔外,更加重视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摒弃单一学术指标,综合考量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元成就。
24
强化实践能力导向。
强化实践能力评价导向,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校企、校社合作,鼓励学生参与项目、实习,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25
鼓励用人单位评价。
要建立以能力与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鼓励用人单位评价,激励员工提升自我,促进学术与职场正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学风与学术生态持续优化,助力人才高质量成长。
26
鼓励社会公正评价
。强化能力与贡献标准,鼓励社会客观公正评价,有助于打破传统评价的铆定偏误、偏见,促进学术风气净化与生态健康发展,激励人才积极贡献,形成公平公正的社会认知,推动整体进步。
27
激励人才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能不断提升个人能力与价值,适应学术与职业发展需求,促进学风与学术生态正向循环,形成持续进步的人才队伍,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建立终身学习体系,认可非传统教育、学习路径获得的技能和知识,促进人才的持续成长和发展。
第六,实施以去行政化学术管理为核心的系列学术治理改革。
28
推进学术回归本位。
去除行政化学术管理,是推进学术回归本位的关键。要在学术管理中,不断减少行政干预,强化学术自主权,让学者专注于研究,促进学术自由交流与创新。
29
归还学术的定义权。
去除行政化学术管理,归还学术定义权至关重要。学者应自主界定学术范畴,确保研究基于学术价值而非行政指令,以有助于激发学术创新,维护学术纯洁。
30
健全学术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由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术规划、资源配置、成果评价等,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强化同行评议,确保公平公正;明确学术规范,严惩学术不端;提升学者自治,保障学术自由。
31
优化学术管理流程。
要简化学术管理中的审批程序,提高效率;强化透明度,确保公正;鼓励学者参与决策,提升自主性。简化科研项目申报、经费管理等流程,提高效率,减少行政负担,让学者有更多时间专注于研究。
32
纳入纪检监察范畴。
将学术管理去行政化纳入纪检监察,是确保改革落实的关键。通过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行政干预过多问题,保障学术自主与公正,有效推动学术生态净化,促进学术健康发展,维护学术尊严。
第七,进一步优化公平高效分配学术资源的系列制度。
3
3
建立公平分配机制。
建立完善我国学术资源公平高效机制,兼顾效率与公平、公正,明确资源配置标准,强化评审透明度,确保资源向高质量研究倾斜。同时,鼓励跨学科合作,促进资源流动与共享,保障每位学者公平竞争机会,激发学术创新活力。
34
优先配置战略必争。
优化学术资源分配,要优先聚焦战略必争及重点领域。要通过精准投入,强化这些领域的研究实力与创新能力,带动整体学术水平提升。同时,确保资源配置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5
优先支持青年学者。
优化学术资源分配,应优先支持青年学者,因为他们是学术创新的主力军。要通过提供更多研究机会与资金支持,激发其创新潜能,促进学术梯队建设,为学科长远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保持学术生态的活力与繁荣。
36
兼顾区域发展公平。
优化学术资源分配,需兼顾区域发展公平。要合理平衡不同地区的资源配置,缩小地域间学术资源差距,避免学术资源过度集中,促进各地区学术的公平均衡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提升欠发达地区学术水平,推动全国学术生态整体进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NjQ4NjU0NQ==&mid=2247487562&idx=1&sn=d22d3a54521622a868bed81010359548
士心察观
探讨科技界和科技社团共同关注问题,分享决策咨询、科学普及、学术交流等理论、观点和方法。
最新文章
我国大学扩招,25年回眸与未来期待
数转智改,企业做优作强的必经之路
广域级多模态网络,必将开启全新的智能互联时代
面向2035,亟待改变今天大学生培养模式
新时代,我国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的深层逻辑
我国学术不端的迭变及治理成效
推动学风向好,畅行2035科技强国之路
大学精神啊,我们都在期待你快快回家
让科学家精神化为新时代强国前行伟力——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叙事逻辑
高质量工作手册编制的遵循与要领
武汉长江大桥,到底是谁建造的?
大模型辅助写作,正常的打开方式
新中国成立75年的繁荣富强,离不开这100项重大科技成就支撑
2035年,我国建成科技强国五大奋斗目标
全国首个教师节,我荣幸在讲师团度过
决策咨询专报,如何避免“有道理不中用”
国家重大规划类咨询课题的设置与组织实施
高质量科普的自变量
大模型辅助写作,人们最担心的20个疑问
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瞪羚企业”担纲重任
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防止“内卷”的紧迫性与深层逻辑
对大模型,我们“误解”真的太多了
当今世界,根技术密集涌现引发链式变革
当今时代,科学研究从“四极”突破人类认知边界
当今世界,科技竞合的新逻辑
决策咨询,当以识别问题和破解问题论英雄
大模型,我们真的都用对了吗?
科技小院用实践回答“创新三问”
影响人类的90项“根技术”清单,中国贡献有多少?
培育新质生产力,最要紧的是消除“锚定偏误”
从赋能到赋智: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本质
高质量科普的情绪价值定制与开发
AIGC:科普内容生产的重大拐点
达克效应揭示,“砖家”的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那么如何根治?
盘根问底,“直线是最远的距离”,为什么现在决策咨询中老说这句话?
人工智能,你到底能替决策咨询者干点啥?
“新圈养人群”,科普亟待重视的又一特殊对象
分享交流:中国智库与美国智库之间,存在巨大差别(ppt)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科普的新考题,科学素质的新考场
新时代智库:新征程新常态新赛道(三)
新时代智库:新征程新常态新赛道(二)
新时代智库:新征程新常态新赛道(一)
冷思考:决策咨询与智库两者到底啥关系?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