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赋能到赋智: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本质

文摘   2024-07-11 07:33   北京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6月24日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与此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

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目前正在经历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如何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实质,如何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精髓,通过学习,作者认为,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智力革命为根本标志,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飞跃,更是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质变,正在实现从“赋能”到“赋智”的根本性转变。(全文6700字,阅读约需8分钟)

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及其特点

科技革命是产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新的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产业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动力源泉。同时,产业变革也是科技革命成果的重要体现,通过产业变革,科技革命的成果得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科技革命,也称为科学技术革命,是指科学技术领域发生的根本性、全局性的变革。这种变革通常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的突破、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它推动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跃升。其主要特点如下:

-创新性:科技革命是科学技术领域的根本性创新,它打破了原有的技术范式,开创了新的技术发展路径。

-全局性:科技革命的影响是全局性的,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技术领域,而是会波及到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

-阶段性:科技革命的发展是阶段性的,它经历了从理论突破到技术应用,再到社会生产力提升的不同阶段。

-社会性:科技革命不仅改变了生产方式,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产业变革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由于科技革命、市场需求变化、政策调整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导致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产业变革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标志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其主要特点如下:

-结构性:产业变革首先表现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涌现,传统产业部门则经历着改造和升级。

-组织性:产业变革还伴随着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更加复杂,产业集群、产业链等新的组织形式不断涌现。

-空间性:产业变革还会导致产业空间布局的变化。新的产业增长点往往出现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政策性:政府在产业变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提供财政支持、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政府可以引导和促进产业变革的顺利进行。

二、历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程

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目前正在经历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每一次的科技革命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推动了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同时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第一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蒸汽时代(动力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也被称为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发源于英国,随后逐渐扩展到其他西欧国家和美国等地。这次革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其显著特点为:

-机械化生产:蒸汽机的出现使得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厂化制度: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工厂制度逐渐确立,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业作坊。

-产业结构变化:轻工业迅速发展,特别是纺织业,同时重工业也开始兴起。

-社会结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两大对立阶级,城市化进程加速。

-能源结构变化:煤炭成为主要能源,推动了能源结构的变革。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电气时代(电力革命)。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推动了生产力的又一次巨大飞跃。其显著特点为:

-电气化:电力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和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汽车、飞机等新交通工具的出现。

-化学工业兴起: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

-通信技术:电报、电话等通信技术的发明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产业结构升级:重工业成为主导产业,轻工业也在技术革新中进一步发展。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信息化时代(算力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其显著特点为:

-自动化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自动化生产成为可能。

-信息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新兴产业:生物工程、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全球化:跨国公司和国际贸易的兴起加强了全球经济的联系。

-社会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

(四)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智能化时代(智力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即,以智力革命为根本标志,这一革命不仅代表了技术层面的飞跃,更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实现了从“赋能”到“赋智”的根本性转变。其显著特点为:

-智能生产: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使得生产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

-数字经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产业融合: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趋势更加明显,形成了新的产业生态。

-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社会变革: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对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带来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新的挑战。

三、智力革命与体力革命的根本区别

相比而言,在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以前的3次都是体力革命,而我们正在经历的第四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智力革命。智力革命与体力革命之间,有着显著和本质区别。体力革命,主要是指通过技术革新来扩展和延伸人类的体力,减轻人的劳动强度,以蒸汽技术革命、电气技术革命、信息化技术革命等为代表;而智力革命,则是以扩展和延伸人类智力、减轻人的脑力劳动,以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革命

(一)技术基础与核心驱动力的质性区别。体力革命主要依赖于机械能、电能等外部能源来替代或增强人类的体力劳动;而智力革命则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处理能力来模拟、扩展和提升人类的智力能力。这种技术层面的区别导致了两者在生产效率、灵活性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体力革命的核心在于利用机械能、电能等外部能源来替代或增强人类的体力劳动。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运输能力,使得人类能够完成以往难以想象的大规模生产和远距离运输任务。体力革命的技术基础主要源于物理学、机械工程学等领域的发展,其核心驱动力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机械设计的创新。

相比之下,智力革命的技术基础更加广泛和复杂,涉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多个前沿领域。其核心在于利用算法、模型和数据来模拟、扩展和提升人类的智力能力,实现自主决策、学习创新等功能。智力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巨大提升,这使得机器能够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从中发现规律和趋势,进而指导决策和行动。

(二)对生产方式的深刻影响。体力革命推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使得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而智力革命则进一步推动了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向更加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迈进。这种社会经济层面的区别使得两者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截然不同。

体力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使得生产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自动化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使得人类能够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然而,体力革命仍然依赖于人类的直接干预和指导,机器只是作为人类体力的延伸而存在。

智力革命则进一步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实现了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的升级。在智能化生产中,机器不仅能够自主完成生产任务,还能够根据实时数据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智能化生产还具备自我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进步不断进化升级。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灵活性,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对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体力革命虽然解放了人类的体力,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而智力革命则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对人类自身的影响使得智力革命具有更加深远和广泛的意义。

体力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的改善和居住环境的优化上。随着生产效率和运输能力的提升,人们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多样的商品和服务,同时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体力革命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相对有限,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智力革命则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在智能化时代,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高效。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加舒适便捷的生活服务。同时,智能化还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新兴业态的兴起使得人们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能够更加灵活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此外,智力革命还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知识的获取和应用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经济社会结构的重塑。智力革命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一方面,数字经济和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崛起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也在智能化转型中焕发新生,通过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实现转型升级。这种经济结构的重塑不仅推动了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还加剧了国际竞争和合作的新格局。各国纷纷加大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争夺科技制高点和产业话语权。

智力革命还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一些传统行业和岗位可能面临消失或转型的风险,同时也会出现大量新兴行业和岗位。这种变化不仅要求人们具备更高的技能和素质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要求,还加剧了社会就业结构和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此外,智能化技术还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和关系模式,使得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

(五)思维观念的深远影响。智力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上。随着智能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人们开始更加注重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信息的获取和传播。这种变化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加理性和科学,更加注重实证和逻辑推理。同时,智能化技术还推动了创新精神和开放合作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创新和创造以及跨领域、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

四、智力革命对公众科学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

智力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由此对个人科学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主要包括:

(一)跨界融合的学习能力。智力革命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这意味着,个人需要具备跨界学习的能力,能够跨越传统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创新往往需要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统计学等多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培养跨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持续学习的习惯,成为提升个人科学素质的关键。

(二)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在智力革命的背景下,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个人需要具备创新思维,敢于挑战既有理论,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不断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同时,批判性思维也尤为重要,它要求个体在面对海量信息时,能够独立思考,辨别真伪,不盲从权威,通过逻辑推理和证据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这两种思维模式的结合,是个人在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三)数字化技能与数据处理能力。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普及,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成为个人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基本的编程技能、熟悉数据分析工具、理解机器学习算法原理,能够使个人更有效地利用数据资源,发现规律,预测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良好的数字素养也意味着能够有效管理个人数字身份,保护隐私,安全地使用数字技术和服务。

(四)终身学习与自我适应能力。智力革命带来的技术迭代速度前所未有,这要求个人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自我适应的能力。面对快速变化的知识体系和技术环境,持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同时,良好的自我适应能力意味着能够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保持灵活性和韧性,快速适应新技术、新环境,甚至是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的能力。

(五)伦理责任与社会责任感。在智力革命中,科技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伦理和社会问题,如隐私泄露、算法偏见、就业结构变化等。因此,个人在追求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应具备强烈的伦理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意味着在科研和技术应用中,要遵循伦理原则,考虑技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努力促进技术的正面应用,减少负面影响,推动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如何主动适应和积极应对智力革命的挑战

面对智力革命带来的深刻变革,人类社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了积极应对这一变革,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行动,以确保能够充分利用智力革命带来的机遇,同时有效应对其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

(一)加强科技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智力革命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因此,必须持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领域。同时,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智力革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此外,还应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与创新。

(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智力革命正在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政府应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引导和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此外,还应关注智能化生产带来的就业结构变化,积极采取措施缓解可能出现的就业压力。

(三)构建智能化的社会服务体系。智力革命为公共服务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创新空间。我们应积极利用智能化技术改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例如,通过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模式,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同时,我们还应关注智能化服务带来的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应对社会结构与就业市场的变化。智力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再就业服务等措施,帮助那些因技术变革而失业的人群重新融入就业市场。同时,还应鼓励创业和创新,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关注智能化技术可能带来的社会不平等问题,通过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智力革命带来的福祉。

(五)培养适应智力革命的价值观念。智力革命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需要积极培养适应智力革命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注重实证和逻辑推理,鼓励创新精神和开放合作。同时,还应关注智能化技术对人类情感和社会交往的影响,努力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保持人类情感的真诚和社会交往的深度。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治理体系建设。智力革命是全球性的变革,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应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应关注智力革命带来的全球性挑战和问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人工智能伦理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共同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七)关注智能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享受智力革命带来的短期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长期风险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的战略思考和规划,确保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能够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士心察观
探讨科技界和科技社团共同关注问题,分享决策咨询、科学普及、学术交流等理论、观点和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