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武汉长江大桥,到底是谁建造的?
文摘
2024-09-27 07:13
中国
两天前,我的公号分享了《新中国成立75年的繁荣富强,离不开这100项重大科技成就支撑》的文章,其中写道: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新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中国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长江大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对此,
有人说道“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帮助(建造)的,(中国)没有什么科技贡献”。
对此,作者出于好奇、学习和负责,通过直接与文心大模型对话方式,回溯了武汉长江大桥建造的客观历史事实,认为
上述说法“是不准确和不客观的”。
(全文3700字,阅读约需5分钟)
作者提示词:
介绍武汉长江大桥设计和建造的真实历史背景。
文心大模型:
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和建造历史背景深远而复杂,它不仅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展的重要象征。
历史背景。
自古以来,长江就被誉为
“
天堑
”
,其深邃的江面和湍急的水流使得南北交通极为不便。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最主要的铁路干线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在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被长江一分为二,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据统计,当时武汉三镇每日依靠轮渡和木筏子来往的人数高达11.5万人次,水上交通事故频发,经济损失惨重。因此,在长江上建造一座大桥成为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规划与倡议。
武汉长江大桥的规划始于民国时期,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实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愿望被提上日程。1949年9月,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桥梁专家李文骥、茅以升等向中央人民政府递交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提议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以纪念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中央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在随后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的议案。
设计与建造。
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和建造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技术支持和协助。作为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之一,大桥于1955年9月1日正式动工。在设计过程中,苏联桥梁专家西林提出了创新的
“
管柱钻孔法
”
取代传统的
“
气压沉箱法
”
,这一创新不仅加快了施工速度,还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危险性。大桥的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上层为公路,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复线铁路。这种设计使得大桥既满足了交通需求,又兼顾了美观和实用性。
建造过程。
大桥的建设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来自全国各地的职工和专家会聚武汉,日夜奋战,不畏严寒酷暑,克服了重重技术难关。经过两年零一个月的努力,大桥于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这一天,5万多名来自社会各界的群众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现场一片沸腾。
历史意义。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结束了千百年来长江无大桥的局面,更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它也标志着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后续的桥梁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这座桥梁不仅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也是中苏友好合作的重要见证。
(该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提示词:
武汉长江大桥建造应用了那些关键核心技术?中国自主核心技术有哪些?来自前苏联的有哪些?
文心大模型:
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过程中,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历史性工程的顺利完成。这座桥梁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中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其背后凝聚了中苏两国的科技智慧与辛勤努力。
关键核心技术:管柱钻孔法
无疑是武汉长江大桥建造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创新。这项技术由苏联桥梁专家西林提出,并在中国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成功应用。管柱钻孔法通过在水上钻孔、灌注混凝土形成桩基,不仅避免了深水作业对工人的危害,还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工期。这一技术的应用,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技术的一次飞跃。
中国自主核心技术:
尽管管柱钻孔法最初由苏联专家提出,但在中国桥梁建设者的努力下,这一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此外,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还体现了中国工程师在多个领域的自主创新与突破。
例如,在材料科学方面,中国工程师可能针对长江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研发了适合当地环境的特种建筑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耐腐蚀钢材等。这些材料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桥梁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也为中国自主核心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建造时期的中国桥梁建设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关键技术仍依赖于国外引进和学习。
因此,在严格意义上说,该桥建造过程中直接由中国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可能相对有限。但正是通过这一工程的实践,中国工程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续自主研发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自前苏联的技术:
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桥梁建设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之一,对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除了管柱钻孔法这一关键技术外,苏联专家还在桥梁设计、施工组织、设备引进等方面给予了中国工程师大量的指导和帮助。
这些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不仅加快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进程,也为中国桥梁建设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提示词:
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者是谁?施工单位是谁?前苏联在其设计和施工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文心大模型:
武汉长江大桥,作为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其设计与施工凝聚了中苏两国工程师的智慧与汗水。
设计者:
武汉长江大桥的总设计师是著名的中国桥梁工程专家
茅以升
。茅以升先生不仅是中国现代桥梁建设的开拓者,也是国际桥梁工程界的杰出代表。他主持了武汉长江大桥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确保了大桥设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施工单位:
武汉长江大桥的施工任务主要由
铁道部大桥工程局
承担。这一专业施工队伍在桥梁建设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确保了大桥施工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前苏联的作用:
在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
前苏联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
。首先,在前苏联专家的
建议
下,大桥采用了钢桁架三孔连续梁的设计方案,这一方案充分考虑了长江的水文、地质条件,确保了大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次,前苏联桥梁专家西林提出的
“
管柱钻孔法
”
被成功应用
于大桥的基础施工中,这一创新技术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还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安全风险。此外,前苏联还
在设备引进、施工组织等方面给予了中国工程师大量的指导和帮助
,为武汉长江大桥的顺利建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者提示词:
武汉长江大桥建造的投入是多少?这些投入来源何处?
文心大模型:
武汉长江大桥建造的投入总计为1.38亿人民币。这些
投入主要来源于中央人民政府的财政拨款,以及部分可能通过国内外融资、贷款等方式筹集的资金。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其投入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也展示了新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的决心和能力。这些投入最终成就了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桥梁,为武汉乃至中国的交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提示词:
武汉长江大桥是苏联帮助建造的,中国没有什么科技贡献,可以这样说吗?
文心大模型: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多方面的科技贡献和合作。将这座桥的建成简单归功于苏联的帮助,而忽视中国的科技贡献,是不准确和不客观的。
首先,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了,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在逐步恢复和发展自己的科技和工业实力。
虽然在国际合作方面,苏联可能提供了一些技术和经验分享,但整座大桥的规划和建设主要还是由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完成的。
其次,
中国在桥梁建设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传统的石桥、木桥等方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也在不断努力研究和探索新的桥梁技术,培养了大量的桥梁工程专家。这些努力都为武汉长江大桥的成功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此外,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还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人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建成了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桥。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国人民为桥梁建设做出的独特且重要的贡献。
作者提示词:
那么,在武汉长江大桥建造中,应该如何客观表述中国的作用?苏联的作用?
文心大模型:
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中,中国发挥了主导作用,负责整体设计与施工,展现了新中国桥梁建设的技术实力与自主创新精神。同时,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艰苦条件下,凭借智慧与勤劳完成了这一壮举。
苏联则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经验分享,特别是管柱钻孔法等先进施工方法的引入,对大桥的顺利建成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中苏两国在桥梁建设领域的合作,共同成就了这一历史性的工程。
作者提示词: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在武汉长江大桥建造中,包括科技在内,中国起主导作用,前苏联起协助作用。
文心大模型:
在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过程中,确实可以这样说,中国起到了主导作用。从项目的规划、设计到施工,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都发挥了核心作用,展现了新中国在桥梁建设领域的自主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而前苏联则在这一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协助,特别是在技术转移和经验分享方面,如管柱钻孔法等关键技术的引入,对大桥的成功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
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是中苏两国科技合作与共同努力的结晶,其中中国的主导作用和前苏联的协助作用均不可或缺。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wNjQ4NjU0NQ==&mid=2247487502&idx=1&sn=b67c5add47cd30fa9a440d686d8cd646
士心察观
探讨科技界和科技社团共同关注问题,分享决策咨询、科学普及、学术交流等理论、观点和方法。
最新文章
我国大学扩招,25年回眸与未来期待
数转智改,企业做优作强的必经之路
广域级多模态网络,必将开启全新的智能互联时代
面向2035,亟待改变今天大学生培养模式
新时代,我国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的深层逻辑
我国学术不端的迭变及治理成效
推动学风向好,畅行2035科技强国之路
大学精神啊,我们都在期待你快快回家
让科学家精神化为新时代强国前行伟力——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叙事逻辑
高质量工作手册编制的遵循与要领
武汉长江大桥,到底是谁建造的?
大模型辅助写作,正常的打开方式
新中国成立75年的繁荣富强,离不开这100项重大科技成就支撑
2035年,我国建成科技强国五大奋斗目标
全国首个教师节,我荣幸在讲师团度过
决策咨询专报,如何避免“有道理不中用”
国家重大规划类咨询课题的设置与组织实施
高质量科普的自变量
大模型辅助写作,人们最担心的20个疑问
新质生产力发展,急需“瞪羚企业”担纲重任
新质生产力发展中,防止“内卷”的紧迫性与深层逻辑
对大模型,我们“误解”真的太多了
当今世界,根技术密集涌现引发链式变革
当今时代,科学研究从“四极”突破人类认知边界
当今世界,科技竞合的新逻辑
决策咨询,当以识别问题和破解问题论英雄
大模型,我们真的都用对了吗?
科技小院用实践回答“创新三问”
影响人类的90项“根技术”清单,中国贡献有多少?
培育新质生产力,最要紧的是消除“锚定偏误”
从赋能到赋智:第四次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本质
高质量科普的情绪价值定制与开发
AIGC:科普内容生产的重大拐点
达克效应揭示,“砖家”的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那么如何根治?
盘根问底,“直线是最远的距离”,为什么现在决策咨询中老说这句话?
人工智能,你到底能替决策咨询者干点啥?
“新圈养人群”,科普亟待重视的又一特殊对象
分享交流:中国智库与美国智库之间,存在巨大差别(ppt)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科普的新考题,科学素质的新考场
新时代智库:新征程新常态新赛道(三)
新时代智库:新征程新常态新赛道(二)
新时代智库:新征程新常态新赛道(一)
冷思考:决策咨询与智库两者到底啥关系?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