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亟待改变今天大学生培养模式

文摘   2024-10-25 08:07   北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在2024年6月24日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明了科技强国“五个强大”的奋斗目标,即: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强国建设需要大批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需要大批符合新质生产力场景的新质劳动者、需要对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布局、亟需对今天大学生培养模式进行优化跃升。为此,作者对科技强国建设需要科技人才特点、类型,以及目前存在问题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从现在大学生入手培养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议。(全文6300字,阅读约需7分钟)

一、科技强国需要人才及其特点

科技强国需要人才,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具备卓越创新能力、深厚专业素养、广阔国际视野,以及强大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群体。他们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是推动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石。其显著特点为:

第一,卓越的创新能力。科技强国人才在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领域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能够提出并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与产业变革。他们善于跨界融合,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创新性地结合,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第二,深厚的专业素养。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前沿技术动态,能够持续学习并快速适应科技快速发展。在特定领域内拥有深厚的专业积累,是所在领域的专家或领军人物。

第三,广阔的国际视野。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把握全球科技发展趋势,推动我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提升。

第四,强大的实践能力。不仅能够进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还能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擅长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第五,良好的人文素养。除了专业技能外,还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遵循科研伦理,关注科技发展的社会影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未来10年对科技人才需求的主要类型

在科技强国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未来10年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复合化的趋势。主要包括:

第一,学科创新人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基石。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敏锐的科学直觉和卓越的创新能力,能够在未知领域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他们将是推动科学理论突破、开辟新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未来10年,随着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第二,技术创新人才。关键核心技术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强大的攻关能力,能够在关键领域突破技术瓶颈,实现自主可控。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将更加广泛,涵盖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环保、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第三,国际竞合人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成为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途径。这类人才需要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流利的语言能力、丰富的国际交流经验和强大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在国际科技舞台上展现中国科技实力,提升国家影响力。他们将是推动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吸引国际人才的关键力量。

第四,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科技人才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宝贵资源。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引领学科发展、培养青年才俊、集聚高端团队。未来10年,随着科技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评价机制,为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五,科技治理人才。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政策理论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推动科技政策创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科技管理效能。未来10年,随着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加快推进,对这类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第六,新质劳动者大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在新质生产力场景下,新质劳动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创新实践的能力和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方式的素质。他们将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力量。未来10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对新质劳动者的需求将更加旺盛。

三、目前我国科技人才与建成科技强国需要的主要差距

目前我国科技人才状况,与建成科技强国需要存在巨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为:

第一,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尽管我国在科研投入和成果产出上持续增长,但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我国仍存在明显短板。这主要体现在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以及在国际学术前沿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足。这要求我们在未来更加重视基础研究的投入,培养更多具备深厚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人才。

第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待提升。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我国虽取得了一定突破,但仍面临诸多“卡脖子”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高端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制造等方面的人才储备不足,导致在关键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打造一支具备攻关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第三,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有待加强。虽然我国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中日益活跃,但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仍有待提升。这主要体现在我国在国际科技标准制定、国际科技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足,以及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物。为了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我们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科技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

第四,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顶尖科技人才流失、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不合理等方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

四、未来10年亟需调整和强化科技人才的主要学科领域

在科技强国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亟需调整和强化科技人才的主要学科领域,以适应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其主要包括:

第一,基础科学和前沿交叉学科方面。未来10年,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基础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方面。这些学科为新技术、新产业的孕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支撑。同时,前沿交叉学科如量子科学、纳米科学、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等的融合创新,将引领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应对未来科技发展的挑战。

第二,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方面。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是当前科技发展的热点和前沿。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领域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未来10年,我们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包括算法设计、软件开发、数据处理、智能系统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同时,还需要培养具备伦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科技人才,以确保技术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第三,新能源和绿色环保方面。面对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新能源和绿色环保领域成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未来10年,我们需要加强在新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和绿色环保技术(如节能技术、污染控制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这些领域的科技人才将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的改善,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第四,生物技术和医疗健康方面。生物技术和医疗健康领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另一重要方向。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健康需求的提升,这些领域对科技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未来10年,我们需要加强在生物技术(如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生物制造等)和医疗健康技术(如精准医疗、远程医疗、智能医疗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这些领域的科技人才将推动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服务的改善,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第五,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方面。先进制造和智能制造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工业4.0和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这些领域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未来10年,我们需要加强在先进制造技术(如精密制造、微纳制造、智能制造等)和智能制造技术(如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工厂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这些领域的科技人才将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六,科技管理和创新创业方面。科技管理和创新创业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未来10年,我们需要加强在科技管理(如科技政策制定、科技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等)和创新创业(如创新企业孵化、创业投资引导、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这些领域的科技人才将推动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创业生态的优化,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五、建成科技强国对今天大学生的迫切期待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和未来的社会栋梁,肩负着实现科技强国梦想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并为此设定了“五个强大”的具体奋斗方向。这不仅为国家科技发展指明了路径,也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迫切要求。今天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科技事业的主力军,其成长与发展将直接关系到科技强国建设的成败。

第一,具备深厚的科学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科技强国首先要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对于今天的大学生而言,这意味着要具备深厚的科学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科学难题。大学期间,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术资源,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高校也应注重基础科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为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创新者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前沿领域的深厚知识。关键核心技术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也是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至关重要。今天的大学生应当积极学习这些领域的知识,努力成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掌握核心技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具备国际视野与参与科技竞合的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强国不仅要有强大的国内科研实力,还要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今天的大学生需要具备全球视野,了解国际科技动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海外研修等项目,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大学生也应主动关注国际科技前沿,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努力成为国际科技舞台上的活跃分子。

第四,具备创新思维和团队高效协同的能力。科技强国建设需要大量高水平科技人才。今天的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高校应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和成长空间。此外,还应建立完善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科研事业,成为未来的科技领军人物。

第五,具有参与科技治理体系建设的能力。科技强国不仅要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还要有完善的科技治理体系。今天的大学生应该关注科技政策、科技伦理和科技安全等问题,积极参与科技治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高校应开设相关课程,提高学生对科技治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参与科技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同时,大学生也应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了解社会需求,为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建议。

六、如何将今天的大学生培养造就为建成科技强国需要的创新人才

今天的大学生将是建成科技强国的中坚,如何将今天的大学生培养造就为建成科技强国需要的新时代创新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实践平台、国际视野以及文化氛围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改革和全面提升。

第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激发内在潜能。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这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启迪、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高校应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和创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让“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鲜明特质。通过开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举办创新竞赛、设立创新项目基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创新潜能,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探索未知,勇于尝试新事物。

第二,构建跨学科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面对科技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单一学科的知识结构已难以满足创新需求。高校应构建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促进文理交融、工管结合,培养既具有深厚专业功底,又具备广泛知识视野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实验室和创新团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三,强化场景教学,增强具身认知和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高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新知、锻炼技能。同时,校内实验室和研发中心也应向学生全面开放,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从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到成果分析,全程参与,亲身体验科研过程,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通过项目制学习、毕业设计等形式,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四,拓展国际科技视野,提升参与全球竞合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强国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校应积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海外研修、联合培养等机会,让他们了解国际科技前沿动态,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研方法和思维方式。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国际科技竞赛和合作项目,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和合作能力,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第五,优化教育-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鼓励多元发展。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已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除了学术成绩外,还应将学生的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团队合作、领导力等作为重要评价指标。通过设立创新奖学金、科研成果奖励、优秀团队表彰等措施,激励学生全面发展,鼓励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追求卓越。同时,建立灵活的学分转换和个性化学习路径,支持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选择课程,促进个性化成长。

第六,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场景,激发科技创新热情。创新文化的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高校应营造开放包容、鼓励尝试、容忍失败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敢于表达想法、勇于尝试创新。通过举办创新论坛、科技节、创业大赛等活动,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业激情。同时,邀请科技界、企业界的成功人士进校园分享经验,树立榜样,激励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创新精神。

第七,加强科技伦理教育,培养科技向善和责任担当。在追求科技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科技伦理和社会责任。高校应将科技伦理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理解科技发展与社会伦理、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案例分析、伦理辩论等形式,增强学生的伦理意识和决策能力,确保他们在未来的科技活动中能够遵循伦理规范,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士心察观
探讨科技界和科技社团共同关注问题,分享决策咨询、科学普及、学术交流等理论、观点和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