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我国建成科技强国五大奋斗目标

文摘   2024-09-12 11:59   北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快建成科技强国,首先就要明确科技强国是什么样的。在2024年6月24日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明了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即: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这“五个强大”既是科技强国的核心要素和根本任务,也是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这里特分享作者的学习理解和体会,希望我们为之努力奋斗。(全文6800字,阅读约需9分钟)

一、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它探索自然规律,揭示科学原理,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知识储备。原始创新则是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劳动,产生的具有首创性、突破性、带动性的科技成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科技创新的深厚底蕴和强劲动力。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必须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被置于核心位置,这不仅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基石,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我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强大的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需综合考虑学科发展、成果产出、人才建设、科研条件,以及创新生态、国际接纳等多个方面。其主要包括:

-学科深度与广度。基础研究需要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内又细分为众多学科。我国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将主要体现在对学科基本规律、原理的深入探索上,要求既有深度挖掘某一领域的尖端问题的能力,也有跨学科整合、形成新知识的广度。

-原创成果产出。原始创新能力最直接的体现是能否持续产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性科学成果,如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等。这些成果应能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或开辟全新的研究方向。

-人才队伍建设。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依赖于我国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包括顶尖科学家、青年学者及技术支持人员等。强大的人才队伍是我国持续创新的基础,其包括人才的国际影响力、研究成果质量及团队协作能力。

-科研平台与设施。先进的科研设施、实验平台和数据中心是我国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的重要支撑。包括设施的先进性、开放共享程度以及对国内外科研合作的促进作用。

-创新生态与文化。我国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学术交流机制等,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涉及政策环境的友好度、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及创新氛围的活跃度。

-国际认可度。通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获得国际奖项、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制定等方式,可以衡量我国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

-技术转化与应用。原始创新成果能否有效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产业升级或社会问题解决,以衡量我国的价值贡献度。

-长期影响力。研究成果对我国未来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以及对教育、经济、社会等领域的长远影响。

-持续创新能力。我国科研机构或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能力,反映其研究体系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

二、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国家安全、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将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将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同时,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过程也将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全球化背景下,谁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先机。因此,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对于我国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2035年,我国必须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形成自主可控的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突破,还要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自主可控。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细分及相应标准需从技术创新性、产业应用、自主可控、团队协作、持续创新及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考量。主要包括:

-前沿技术探索。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在此领域,强大的攻关能力体现在对未知领域的深入探索,以及对新技术原理、方法的突破性发现。

-关键共性技术。涉及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领域,是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攻关能力体现在对这些技术瓶颈的攻克,以及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国防科技工业技术。关乎国家安全与战略利益,如航空航天、核能技术、精确制导等。此领域的攻关能力,要求在高度保密与复杂环境下,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与持续创新。

-民生科技。涉及医疗健康、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领域,直接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与社会福祉。攻关能力体现在解决重大民生问题,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技术创新上。

-技术创新性。衡量技术成果是否具有原创性、领先性,能否形成新的技术标准或专利壁垒。

-产业应用效果。评估技术成果在产业中的应用效果,包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的实际贡献。

-自主可控程度。考察技术是否实现国产化替代,减少对外依赖,确保技术安全与供应链稳定。

-团队协作与人才培养。强大的攻关能力需要高效的科研团队与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团队结构合理性、科研氛围、人才成长速度及国际交流能力。

-持续创新能力。我国科研机构或个人在关键技术领域持续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能力,以及对新技术趋势的敏锐洞察与快速响应。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充足的资金投入是关键技术攻关的重要保障。包括政策扶持力度、资金分配效率及科研环境优化程度。

三、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

到2035年,我国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这是建设科技强国宏伟蓝图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支撑。这一目标不仅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更需要在全球科技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为世界科技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需要我们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全球科技治理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包括科技创新影响力、科技合作与交流影响力、科技规则制定影响力,以及科技文化传播影响力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
-科技创新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上,如诺贝尔奖、高引用论文、专利授权等。这些成果不仅能够推动本国经济社会发展,还能够为全球科技进步做出贡献,从而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此,强大的科技创新影响力要求我们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持续取得突破,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成果。

-科技合作与交流影响力。体现在我国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和人才的合作与交流上,包括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共建实验室、互派访问学者等。通过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吸收国际先进科技理念和方法,提升本国科技水平,同时也能够将本国科技成果推向世界,扩大国际影响力。因此,强大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影响力要求我们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和人才的联系。

-科技规则制定影响力。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规则的制定对于国际科技秩序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强大的科技规则制定影响力要求我们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参与和主导国际科技规则的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透明的国际科技秩序。

-科技文化传播影响力。科技文化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也是展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强大的科技文化传播影响力要求我们在国际科技文化交流中发挥引领作用,传播本国科技文化,增进国际社会对本国科技的理解和认同。

-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持续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和研发团队来华工作,共同攻克人类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组织和多边科技合作,推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提升我国在国际科技舞台上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包括构建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通过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法规体系,保护知识产权,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此外,还要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如大型科研设施、数据中心、创新平台等,为科研人员提供世界一流的研究条件和环境。

-拥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培养能力。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同时,要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力度,为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安心在我国从事科研工作,为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贡献力量。

四、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

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科技强国,必须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涉及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吸引与集聚能力、人才使用与评价能力以及人才环境与激励机制等多个方面。即主要包括:

-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科技人才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它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职业发展和继续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科技人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领域,敢于挑战科学难题。需要我们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实践教学和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与国际顶尖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我国科技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创新人才吸引与集聚能力。集聚能力对于吸引和留住顶尖科技人才至关重要。这要求我们具备吸引和集聚全球顶尖科技人才的能力,包括构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完善的福利待遇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来华工作。要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供一流的科研设施和工作环境,让科技人才能够心无旁骛地从事科研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加强与国际人才市场的联系,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或合作。注重打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鼓励科技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

-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要求我们要实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通过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举办国际科技论坛等方式,加强与国际顶尖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同时,要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他们回国工作或来华创业。此外,还要注重培养本土顶尖科技人才,通过设立青年科学家计划、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有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他们的领军才能和国际视野。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我们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培育和建设,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创新机制等方式,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同时,要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人才使用与评价能力。这要求我们建立起科学、公正、透明的人才评价体系,以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工作热情。我们需要注重人才的个性化发展和多元化评价,避免单一的评价标准和过度的竞争压力,为科技人才提供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建立起良好的科研生态和创新文化,为科技人才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保障。我们需要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研设备的水平和使用效率;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促进学科交叉和团队协作;加强科研伦理和科研诚信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同时,我们还需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以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和工作积极性。

五、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科技强国,必须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是科技强国建设的基石,其涉及科技创新的规划、组织、协调、监督等多个方面,是确保科技创新活动有序、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提升科技治理能力是实现科技强国目标的关键,其包括科技创新的预见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以及评估能力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目标涉及建立健全科技治理体系、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培育创新文化、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多个方面。其主要包括:

-基础研究与国际影响力。

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到2035年,中国的基础研究将实现质的飞跃,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将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科学家和科研团队,推动人类在未知领域的探索取得重大突破。

国际科技中心与创新高地:中国将成为世界重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汇聚于此,共同开展前沿科技研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层出不穷,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关键核心技术与产业链安全。

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将实现全面自主可控,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这将有力支撑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产业链现代化与韧性提升: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中国将构建起现代化、高效能、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生态。

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中国将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在国内科研领域发挥中坚力量,还将在国际科技舞台上大放异彩。

一流创新生态:形成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为科研人员提供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环境。科研诚信和伦理审查体系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活动健康有序发展。

-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与智慧社会: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因科技创新而大幅提升,享受更加便捷、高效、智能的生活服务。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全球科技合作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开放合作与共赢发展:中国将秉持开放合作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建设,与世界各国共享科技成果和发展机遇。通过科技合作推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国际科技治理体系变革:中国将在国际科技治理体系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国际科技治理体系。通过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方式提升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

加强科技创新预见性研究: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同时,要提高科技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执行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实施,确保各项科技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评估体系,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科技决策提供反馈和参考。

注重创新文化的培育:创新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土壤,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涌现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倡导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科研人员敢于挑战科学难题,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同时,要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氛围,确保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包括科研设施、仪器设备、数据中心等。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科研设施的开放共享程度,为科研人员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和环境。同时,还要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科技创新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士心察观
探讨科技界和科技社团共同关注问题,分享决策咨询、科学普及、学术交流等理论、观点和方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