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到一个城市,我喜欢去它的茶馆或咖啡店坐坐。
不同于城市的烟火气,烟火气的代表是厨房。茶馆、咖啡店更像一座城市的待客厅。
一个城市的个性,往往会在这里不经意的流露。
我的镜头里,除了留下各地的菜场、街头外,也留下了很多城市的待客厅。
早些年咖啡文化还没现在这么盛行,去到一个城市,咖啡文化的标志往往就是星巴克,很多城市的老街都有星巴克的影子。咖啡文化与老建筑的碰撞,很多设计都很出彩。
这些年随着咖啡文化的流行,越来越多有个性的年轻品牌出现,这些各具特色的咖啡店就象一个城市的名片,代表着年轻,新锐与创意。
前几次去贵阳,说实话,贵阳的茶馆挺让我失望的。
奶茶店比比皆是,但好象在贵阳找一家可以品茶的店,还是有点难度的。
贵阳的茶文化不浓。
老友告诉我,去试试贵阳的咖啡。他有时送人的咖啡豆,都是在贵阳找相熟的咖啡师焙的。
我这才发现,贵阳咖啡店的密度着实不小。
其实我对咖啡的了解远不如茶。
但好在身边有位业界顶级焙豆师朋友,我喝过最好喝的咖啡是在她家。
她焙豆的那家台北咖啡店,在业界以浅焙出名,是一家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店。平时业界拍卖会的豆子,上拍前,她们都会先去挑过。
会有这样的待遇,是背后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口碑、资源和渠道能力。
果然,外行都是看热闹,真正好的资源在行家那里就先过了一手了。
有这位好友在,咖啡上我索性就偷了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喝就是了。
喝过她的豆子,外面的商业豆基本就入不了口了。
细品下来,我发现其实咖啡与茶有很多共通之处。
品味的底层逻辑很像,比如浅焙的花香,果香,汤感的浓郁……这些在茶里也都能找到相应的对照。
在深圳,咖啡店我很少点咖啡,一些网红店里也试过,豆子的品质一言难尽。
反倒是几次在外地的咖啡体验,印象深刻。
有一年自驾去青岛,带着老妈出行,晚上在八大关的老建筑群里散步,遇到一家小咖啡馆。
咖啡入口惊艳,一问之下,咖啡师曾经拿过国际大奖。
还有一次在厦门,不仅觉得人家的咖啡好喝,还软磨硬泡买回了咖啡师自己设计自己定制的咖啡杯……
这些旅行的趣事,如今想起来,依然好玩。
记录两家最近遇到的咖啡店。
一家在贵阳,他们家一款云南豆让我印象深刻,打破了我对云南豆的刻板印象。
一家在林芝。
林芝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那天下午的那杯手冲,毁掉了一晚的睡眠。
第二天,是我们进巴松措。
所以我的新措徒步是在前一个晚上几乎没睡的情况下完成的。新措,高原上的绿野仙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