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精品讲义集
北京市田园诗古诗鉴赏29首汇编
赏析田园诗的四个角度
——诗歌题材之田园诗例析
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一、意象
我们要判断一首古诗是否是田园诗,首先就得掌握山水田园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哪些。这是我们鉴赏田园诗的起点。
1.地点意象:南山、西山、禅房、古寺、曲径、山林、田家、水村、山郭、三径、野径,空山、空林、柴门、东篱、南亩、野旷、渡头、溪口、原野、村庄、茅舍等。
诗人置身于以上这些地点,常常有感而发,写出山水田园诗。如以下诗句: “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等。
2.时间意象:清晨、斜日、夜深、月、落晖、薄暮等。
如包含以上时间意象的诗句有:“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等。
3.景物意象:菊花、鸟、桑麻、稻香、蛙声、炊烟、桑榆、桃李、豆苗、鸡犬,蚕、云、水、烟、钟、竹、白鹭、牛羊、暮蝉、野凫等。
如包含上述景物的诗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云水暮,归去远烟中。”“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等
4.人物意象:隐士、山中客、山翁、野老、渔翁、牧童、浣女、农夫、林叟、邻人、樵夫、野人等
如包含上述人物意象的诗句有:“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等。
二、意境
1.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
如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王维的《山中即事》“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都是营造自然优美,宁静祥和,又富有生活气息气氛的山水田园诗。
2.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
三、情感
1.表现诗人对山水田园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表达杜甫对春日充满生机的美景的喜爱。
再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表达诗人对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美景的赏爱
2.表现诗人在山林、田园中的闲适、自得的生活。
如陆游《幽居初夏》“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前六句” 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
3.表现乡村人家的热情、朴实、好客。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了村民的朴实好客。
再如陶渊明的《移居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让人感受了了乡村生活中美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有情。
4. 表达诗人厌弃官场的黑暗生活,向往山林田园生活的情怀。
如骆宾王《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尾联“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表达了诗人挣脱樊笼,钟情山林生活的感情。
5.表达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以及禅意的寄托。
四、表达技巧
1.白描
白描的手法是山水田园诗歌最常用到的表达技巧之一,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中是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用到的就是白描的手法,不加点染地勾勒出一幅由田地、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鸡鸣、狗吠的农村中最平常的景象,营造出一幅恬淡、宁静、质朴的的田园风光。
再如辛弃疾的词《鹧鸪天 代人赋》的上阙写到“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也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幅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初春画面。
2.多感官的描写,写景时山水田园诗擅长调动读者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让读者身临其境。置身诗境和诗人一起领略到了山林、田园的风光。
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山水田园诗总营造的氛围通常是静谧祥和的,而诗人写静景时通常用到的手法就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如宋代梅尧臣的《鲁山山行》“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中的“云外一声鸡”就用到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来表现山野间的宁静。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再如贺铸的词《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通过展现田园生活的自然之美,寄寓了诗人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5.变换不同的角度写景,如远近、高低、上下、明暗、点面等
如孟浩然《过故人庄》颔联“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6.用典
再如王维的《渭川田家》最后两句“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用《诗经》中“式微”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归隐生活的羡慕,自己也急欲归隐的心情。
山水田园诗中常用典故还有庞公、采薇、式微、鸥鹭忘机、严子陵等
除此之外,山水田园诗常用的表达技巧还有比喻、拟人、对比、虚实结合等等
一、古代诗歌阅读
(21-22高二上·北京海淀·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时运(并序)
陶渊明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1】独游,欣慨交心。
其一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其二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称心而言,人亦易足。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其三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童冠齐【2】业,闲咏以归。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注释:【1】景,同“影”。【2】齐,同“济”,完成。
1.下面对这组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中“薄言”和《芣苢》中“薄言”一词用法相同,主要起到了凑足音节的作用。
B.其一中“涤”即涤除,写出了山的清朗之态,“暧”即轻笼,写出了天宇的缥缈之境。
C.其二中“挥”指把酒洒在地上表示起誓,表现了陶渊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坚定。
D.其三中“我爱其静”表现了陶渊明对曾皙之静的向往。
2.下面对这组诗歌艺术特色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组诗与《诗经》形式相似,采用四言体,句式整饬,属于古体诗。
B.“迈迈”“穆穆”等叠词的使用,生动表现事物特点,形成和缓节奏。
C.“童冠齐业”运用典故,借《论语·侍坐》,呼应序言,暗示作者的理想愿景。
D.这三首诗细致地描绘了远山、云霭、平泽、沂水等景物,融情于景,含蓄蕴藉。
3.作者在诗序中说“欣慨交心”,意为欣喜与感慨两者交会于心。请根据诗歌,分别概括作者“欣”和“慨”的原因。
(21-22高一上·北京朝阳·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1】欢时务【2】,解颜劝农人。平畴【3】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4】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释:【1】耒:农具。【2】时务:此处指春耕。【3】畴:田地。【4】浆:酒。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牢记老师“忧道不忧贫”的遗训,长年劳苦躬耕仍不忘报国之志。
B.“平畴”二句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眼前的景色,也流露出诗人的心境。
C.虽然还未到收获季节,尚不知这一年收成如何,但诗人依然满怀欣喜。
D.本诗恬淡平和,感情真率,语言朴素,不事雕琢,如同“胸中自然流出”。
5.简要概括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哪些快乐。
6.“行者无问津”化用了下面这则《论语》典故。请简要概括诗人以长沮、桀溺自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长沮、桀溺【1】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2】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3】也,岂若从辟世之士【4】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5】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6】。”
(《微子》)
注释:【1】长沮、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2】而:同“尔”。【3】辟人之士:指孔子。【4】辟世之士:桀溺自称。【5】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6】丘不与易也:我就不同你们一起从事变革了。
(21-22高一下·北京昌平·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移居(其一)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1】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注释:【1】邻曲:邻居。
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多”两句是说南村多有本心朴素的人,诗人愿同他们一同度日,共处晨夕。
B.“怀此”两句是说诗人移居南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的喜欣之情,不言而喻。
C.“敝庐”两句写的是只要有好邻居,即使房子不宽敞,只要能够住人也就行了。
D.“邻曲”两句是说经常有邻居来访,他们因对往事意见不同,会产生激烈争辩。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追溯往事,以“昔”字领起,将移居和求友联系起来,因事见意,重在“乐”字。
B.诗人卜居求友,不趋炎附势,不祈福求显,唯择善者为邻,正是诗人的情志和人格的表现。
C.诗人经常与邻居保持来往,一起欣赏奇文,共同分析疑难的文义,共同追求精神上的交流。
D.《移居》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虽享受隐居生活,但还留恋过往,诗歌具有独特而亲切的情调。
9.苏轼评价陶渊明的诗“质而实绮,癯(qú)而实腴”,大意是:(陶诗)看起来很简单质朴,内里实在是很美丽很丰富。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3-24高一上·北京海淀·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10.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形式上看,本诗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图景的律诗。
B.“相思则披衣”写因思念友人夜不能寐,披衣彷徨。
C.“言笑无厌时”写作者与家人聊天谈笑,从不厌烦。
D.从“无为忽去兹”可见诗人喜爱此地,愿在此久居。
11.“酒”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诗人都以酒来传情。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生逢乱世,渴望招揽人才,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怎奈人生苦短,所以才借酒浇愁。
B.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在美好的景致中,诗人常常取酒独酌独饮,然而美酒也无法排解其贬谪的愁苦。
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疾风欺人,淡酒无力。也许未必酒淡风急,可能只是愁绪太浓太重,化不开。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边饮浊酒,边思念远方亲人。“一杯”与“万里”对比,写出作者已厌倦征战生活。
12.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作者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哪些乐趣?
(21-22高三上·北京丰台·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九)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1】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2】诚可学,违己讵【3】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释:【1】汩:搅混。【2】纡辔:放松缰绳。【3】讵:难道。
1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晨”两句,写清晨听得叩门声,诗人衣裳也不穿好就开门,表现了诗人对来访者的无礼。
B.“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意为居陋室且衣衫不整,不算高隐之人,诗人对此内心不安。
C.“壶浆远见候”与“且共欢此饮”呼应,体现出田父的纯朴热情,也含诗人借欢饮消愁之意。
D.“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意为放松马缰,随顺世俗,学来容易,但却违背自身本性。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因田父叩门送酒,而有感田父“有好怀”,并产生了自己与时势相违之叹。
B.陶渊明虽对田父之言深有感怀,但仍然表示自己的禀性、志趣很难与世俗相谐。
C.这首诗叙事朴实,有生活气息,充满融洽气氛,语言亲切自然,体现陶诗风格。
D.这首诗展现了陶渊明孤高独立的一面,其情怀志趣与《归园田居(其一)》类似。
15.这首诗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请简析这样写的好处。
(21-22高二下·北京昌平·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陶渊明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 弗获【1】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2】心,千载乃相关。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注释:【1】弗获:不能。【2】沮溺:长沮、桀溺,春秋时期的两位隐士。
16.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孰是都不营”二句,强调应当自食其力, 自营衣食,才可求得安乐。
B.第五句中,“常业”指农务,说明躬耕劳作已是诗人真实的日常生活。
C.“晨出肆微勤”一句,“微勤”是自谦的说法,实际上劳作十分勤苦。
D.“斗酒散襟颜”指以豪饮宣泄惆怅,与“斗酒十千恣欢谑”情感相同。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中先后两次反问,旨在表达对世人轻视农事、不劳而获的批判。
B.本诗语淡而情浓,如“聊”字,看似平淡,欣慰之情却真实淳厚。
C.诗人以劳动者身份抒写亲身劳作的真切感受,具有积极思想意义。
D.整首诗夹叙夹议,通过收稻之叙说,抒发躬耕之情怀,意蕴丰富。
18.本诗结尾,诗人为何说“躬耕非所叹”?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21-22高一上·北京海淀·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归园田居(其六)
陶渊明
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
问君亦何为,百年会有役。
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
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1】。
注释:【1】三益:谓直、谅、多闻。此即指志趣相投的友人。
19.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说自己在东皋种苗,禾苗长势喜人。
B.“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一个“聊”字也透露出诗人的百无聊赖。
C.“但愿桑麻成,蚕月得纺绩”正是下文“素心”的具体内容。
D.“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表达了对志趣相投的友人的期盼。
20.本诗与《归园田居》(其一)的比较,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B.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然,不违本心的愿望。
C.两首诗描写的田园画面,都富有生活气息,让人感觉祥和安宁。
D.两首诗都写到了诗人的田园劳作,暗含了劳动的愉悦。
21.“归人望烟火,稚子候檐隙”这两句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这两句诗谈谈你的理解。
(22-23高一上·北京西城·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一)①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释:①757 年,“安史之乱”进入第三年,辗转投奔肃宗的杜甫被授左拾遗,不久就因上书言事,触怒肃宗,被放还羌村探望家小,《羌村三首》即作于此时。
2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峥嵘”两句,写诗人刚进村远望所见,寻常之景中寄寓着诗人微妙的感觉和心情。
B.“柴门”两句,写诗人长途跋涉,终于回到家,其中有辛酸,也有如释重负的喜悦。
C.“妻孥”两句,是说妻子儿女对我此时才回来感到吃惊,并因为我晚归而伤心流泪。
D.邻人的“感叹亦歔欷”,既有对诗人能归家的羡慕之情,又有触景而生的自伤之痛。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的“鸟雀噪”,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狗吠”“鸡鸣”写法相同,都是用乡村常闻之声,营造宁静祥和的氛围。
B.从全诗看,“偶然”二字可作为诗歌的核心和点睛之笔,它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同时将诗歌前后内容紧密联结在一起。
C.本诗所写的诗人遭逢世乱、飘荡在外的事实,恰可为《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等诗句作注。
D.诗人以质朴的语言、传神的笔法将亲人团聚之后悲喜交加的心理刻画得真切细腻、生动传神,情感表达深挚而又富于变化。
24.本诗结尾处,作者与家人“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请结合全诗,说一说他们为什么要“更秉烛”?又为什么会有“如梦寐”的感受?
(23-24高一上·北京朝阳·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仲夏归南园寄京邑旧游
孟浩然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征君【1】。
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
余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2】。
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
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
归来冒炎夏,耕稼不及春。
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
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3】真。
注释:【1】陶征君:东晋诗人陶渊明。【2】问津:出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在诗中指参加科考以求仕进。【3】颍阳:高士许由曾躬耕于此地。
2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耽”二句,写陶渊明醉心田园之趣,自称是羲皇时期的人。
B.“中年”二句,写诗人离开丘园山川,远赴京城为功名而奔波。
C.“忠欲”二句,意为诗人为了侍奉老亲尽孝道,不愿侍奉明主。
D.“因声”二句,呼应诗题,借此诗向京城友人表明自己的心迹。
26.“栖栖徒问津”化用了《论语》中“问津”的典故。下列诗句运用了相同手法的一项是( )
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B.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C.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D.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27.有人评价此诗“似旷达而实惆怅”。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2021·北京房山·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归田园四时乐二首(其二)
欧阳修(宋)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
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
野棠梨①密啼晚莺,海石榴②红啭山鸟。
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
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
田园乐七首(其六)
王维(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注】①棠梨:是一种野梨,落叶乔木。②海石榴:又名赤丹,茶花的一个品种。
28.下列对欧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夏天小满节气的田园之美,充满闲适、悠然的乡村野趣。
B.起笔工丽绚烂,描绘出一幅夏风吹拂青草,婆娑绿影掩映茅舍的景象。
C.近处麦田嫩绿的麦穗已经抽齐,在微风中摆动,像小孩那样娇憨可爱。
D.“乞身”也叫作“乞骸骨”,就是请求退隐,使骸骨归葬故乡的意思。
29.鉴赏“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
30.同样是描写田园生活,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何异同?
(2024·北京丰台·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田园乐【1】
王维
其三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其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其七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注释】《田园乐》共七首,这组诗是王维隐居辋川时作。
31.以下对三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三”前两句,描写诗人“采菱”“策杖”的日常活动。
B.“其六”前两句,描写辋川“桃红”“柳绿”的春日美景。
C.“其七”前两句,描写诗人流连于山泉林木间的情状。
D.“其七”后两句,描写诗人从早到晚不停劳作的辛苦。
32.以下对三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三”后两句,以典故中的人物来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志趣。
B.“其六”前两句,注重炼字,“红”“绿”“含”“带”等词语生动形象。
C.“其六”后两句,“家童未扫”与“山客犹眠”,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D.三首诗都是六言绝句,对仗工整,多方面展现田园之乐。
33.苏轼评论王维的诗与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你谈谈对这一特点的理解,并结合《田园乐》的具体诗句分析。
(22-23高一上·北京·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渭川田家①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②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注释】开元二十五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②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
34.从体裁看,这是一首 诗。
35.以下对作品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墟落”、“穷巷”表现了乡村环境的破败和荒凉。
B.作者依据由物及人的顺序描绘田园景象和乡村生活。
C.末尾两句表现诗人对归隐生活的惆怅、无奈与苦闷。
D.全诗描写细腻,语言华美,情感强烈,发自肺腑。
36.有人认为一个“归”字可以总领全诗,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
(21-22高三上·北京民大附中·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买花
白居易
帝城[1]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2]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注释:[1]帝城:皇帝居住的城市,指长安,[2]戈戈(jiān):形容众多,《易经•贲卦》:“束帛戋戋,”旧注:束帛,指五匹帛;戋戋,委积貌,五束素,即二十五匹帛。
37.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欲暮”点出特定的时间,是花朵盛开之时,也是农村青黄不接、农事繁忙之时。
B.“共道牡丹时”二句,属于场面描写,写长安人家呼朋唤伴,相约前去购买牡丹花。
C.“灼灼百朵红”二句,写一株百朵花的红牡丹如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那样硕大鲜艳。
D.“上张幄幕庇”四句,属于侧面描写,进一步写出牡丹花价格之昂贵,无异于珠宝。
3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出自白居易的组诗作品《秦中吟》,作者自己说“十首《秦吟》近正声”。
B.白诗善用神态和心理等细节刻画人物形象,比如本诗中对买花者群像的描绘。
C.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本诗符合这一原则。
D.本诗“卒章显志”,读者易于把握作者的思想,这合乎白诗通俗易懂的风格。
39.“人人迷不悟”,表露了作者的倾向性,你认为作者“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白居易还有与本诗思想倾向一致的诗作,你能举出一首吗?试简评。
(19-20高一下·北京朝阳·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小题。
赠田叟
李商隐
荷蓧[1]衰翁似有情,相逢携手绕村行。
烧畲[2]晓映远山色,伐树暝传深谷声。
鸥鸟忘机[3]翻浃洽,交亲得路昧平生。
抚躬道直诚感激,在野无贤[4]心自惊。
注释:[1]荷蓧: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孔子认为荷蓧丈人是隐者。[2]烧畲:烧荒耕种。[3]鸥鸟忘机:指像鸥鸟一般,每日与水沙云天相伴,完全忘掉机心。[4]在野无贤:语出《尚书》“野无遗贤”。天宝六年.唐玄宗诏令选拔天下人才,宰相李林甫担心殿试时有人指责他失职,以“野无遗贤”为借口,导致无人中选。
4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田叟年岁已高,仍热情好客,与初次相遇的诗人携手绕着村子游玩。
B.颔联烧荒的火光映天,暮色中伐木声在深谷回荡,突显出农村的荒凉破败。
C.颈联田叟与人相处融洽,亲友官场得志便形同陌路,对比鲜明,令人慨叹。
D.尾联诗人流露出对眼前现实深切而复杂的情感。全诗语言精当,堪称佳作。
41.本诗善用典故,表情达意。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B.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田叟的形象,及其寄寓的思想感情。
(2021·北京·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其一)【1】
苏轼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2】,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3】。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释:【1】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一日苏轼游白水山佛迹岩,夜闻其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于是作此诗。【2】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3】华颠:头发花白。
4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州多白水”四句写景,写惠州被群山环绕,幽僻而苍凉。
B.“东家著孔丘”四句,写出了当地人的道德淳厚、民风纯朴。
C.“周公与管蔡”二句,设想彼此对立的人也会向往安居于此。
D.“我饱一饭足”二句,写生活虽穷困,但诗人仍能感到满足。
4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在远离官场之后,归隐田园的心情。
B.作者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生活时,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C.陶诗原作除最后一句外通篇对仗,作者这首和陶诗也是如此。
D.本诗语言质朴而内涵丰富,正如作者评陶诗所言“质而实绮”。
45.宋诗以理见长,苏轼这首诗也有此特点,请分析诗歌最后四句说出了怎样的道理。
46.(22-23高三上·交大期中)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和陶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宋]苏轼
儋人黎子云兄弟,居城东南,躬农圃之劳。予偶与军使张中同访之。居临大池,水木幽茂,坐客欲作屋,予亦欣然同之。名其屋曰载酒堂,用渊明《始春怀古田舍》韵作二首。
茅茨破不补,嗟子乃尔贫。菜肥人愈瘦,灶闲井常勤。
我欲致薄少,解衣劝坐人。临池作虚堂,雨急瓦声新。
客来有美载,果熟多幽欣。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
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鴃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
[注] 鴃(jué)舌,指南方方言。黎母,海南百姓所崇拜的始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借用陶渊明诗作的韵脚来写诗,这种写法称为“和陶诗”。由此可见苏轼对陶渊明的追慕。
B.“菜肥人愈瘦,灶闲井常勤”两句写出了苏轼寓居海南时的艰苦生活。
C.“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是作者想象“载酒堂”建成后众人一起欢乐聚会的场景。
D.这首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和温馨,语言平淡浅白,富有表现力。
(2)“临池作虚堂,雨急瓦声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鴃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表达了哪些感情?
(22-23高一上·北京怀柔·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佚名[先秦]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
杨万里[宋代]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4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首句“采采芣苢”是采摘芣苢的意思,运用叠词“采采”,读来朗朗上口。
B.《芣苢》最后四句具体描写了人们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用衣襟来兜放的情形。
C.《插秧歌》中“笠是兜鍪蓑是甲”运用比喻手法,将插秧比喻成抢天时的战斗。
D.《插秧歌》以秧苗刚种下还不牢固,要防鹅、鸭捣乱结尾,反映了农事生产的劳心。
48.下列对两首诗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反复;《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
B.《芣苢》主要运用了比兴的手法;《插秧歌》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
C.《芣苢》展现欢快的劳动场景;《插秧歌》展现劳作的紧张与艰辛。
D.《芣苢》充满劳动的欢心与热情;《插秧歌》流露出对劳动的赞美。
49.从两首诗中任选一首,展开想象,描摹劳动场景,体会劳动之美,不少于150字。
(2022·北京东城·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1】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2】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释:【1】莳:种植。【2】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50.下列对诗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诗“田夫”两句,写出了一家四口插秧时秩序井然,一丝不苟。
B.杨诗“秧根”两句,写田里秧苗还未完全插好,要提防鹅鸭捣乱。
C.苏诗“三夜”两句,写连日阴雨后天晴,乡邻手举竹竿跳起舞来。
D.苏诗“闭廪”两句,写诗人抖擞起精神,赋诗迎接外孙收麦归来。
51.下列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与《插秧歌》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韦应物《观田家》)
B.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张继《山家》)
C.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王禹偁《畲田词五首》其四)
D.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
52.这两首诗都写了劳动场景,但运用的手法不同。请结合诗句赏析。
(2020·北京朝阳·二模)阅读下面这组唱和诗,完成各题。
种菜
苏辙
久种春蔬早不生,园中汲水乱瓶罂。
菘葵经火未出土,僮仆何朝饱食羹。
强有人功趋节令,怅无甘雨困耘耕。
家居闲暇厌长日,欲看年华上菜茎。
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苏轼
新春阶下笋芽生,厨里霜虀倒旧罂。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园无雨润何须叹,身与时违合退耕。
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
5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诗中没有一个“旱”字,但句句牵动着旱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B.苏轼诗题目中“次韵”既点明这首诗是和苏辙诗所作,又指出了押韵特点。
C.苏辙诗中“乱”写出了汲水的忙乱,苏轼诗中“倒”写出了腌菜食尽的困窘。
D.苏辙诗沉郁顿挫,格调比肩“诗圣”,苏轼诗闲散冲淡,气韵神似“诗仙”。
54.“欲看年华自有处,鬓间秋色两三茎”中用“秋色”喻指年华。下列诗句中的“秋色”有这种含义的一项是
A.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杜牧《长安秋望》)
B.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C.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
D.秋色频于客鬓加,归期犹自叹无涯。(罗公升《发湖州》)
55.唱和诗中,“和诗”的内容和情感既要与原诗有联系,又要有新的阐发。这一特点在苏轼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2023·北京四中·高一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次韵子瞻祈雨
(宋)苏辙
世故纷纷谁复闲,蛟龙不雨独安眠。
人间已厌三秋旱,涧底犹悭一掬泉。
庙令酒肴时醉饱,田家糠税久安便。
忧心未已谁知恤,更把炉香试一燃。
56.由酬唱诗的特点可推断,前一首的作者是 。
57.以下对这两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一首诗的颔联中“雪霜”“琴筑”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B.据酬唱诗的特点,前一首诗颈联中“便”意为“安适”。
C.据酬唱诗的特点,后一首诗颔联中“三秋”意为“三年”。
D.后一首诗的尾联中“试燃炉香”与诗题中“祈雨”呼应。
58.两首诗都用对比的手法抒发悯农之心,而具体表现又有不同,请加以分析。
(2024·北京东城·一模)阅读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菊潭【1】
元好问
田父立马前,来赴长官期。父老且勿往,问汝我所疑。 民事古所难,令才又非宜。到官已三月,惠利无毫厘。汝乡之单贫,宁为豪右【2】欺?聚讼几何人?健斗复是谁?
官人一耳目,百里安能知!东州长官清,白昼下村稀。我虽禁吏出,将无夜叩扉?教汝子若孙,努力逃寒饥。军租星火急,期会切莫违。期会不可违,鞭扑伤汝肌。伤肌尚云可,夭阏令人悲。
注释:【1】菊潭:在今河南内乡,诗人时任内乡县令。【2】豪右:豪族。
59.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才”句写诗人为无法在本地施展自己出众的才华而愁闷。
B.“汝乡”两句写诗人询问乡中孤苦贫穷的人是否被豪族欺负。
C.“白昼”句写东边州县官吏很少白天下乡,不打扰百姓生活。
D.“努力”句写诗人殷切期望农人能够通过努力劳作摆脱饥寒。
60.以下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借“东州长官”突显了自己约束差役的不力。
B.诗中“星火”比喻军租重、逼迫急,较《陈情表》“急于星火”的内涵丰富。
C.诗人反复强调“切莫违”“不可违”,其中蕴藏着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D.本诗记叙了诗人与乡里父老有问有答的交流经过,文字浅近,通俗易懂。
61.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在诗中的形象。
(2020·北京通州·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亩之间①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③兮。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④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⑤,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释】:①选自《诗经·魏风》。②泄泄,和乐的样子。③逝:回。④侵晨:清晨。⑤里胥:乡里小吏,与里正相当。
6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中的“闲闲”“泄泄”写出了一群女子采桑劳动时的快乐。
B.第一首诗描写了相邻的桑园中一群采桑女高高兴兴结伴回家的画面。
C.第二首诗描写了一个大清早就出门采桑却又无桑可采的采桑女形象。
D.第二首诗反映了唐朝末年夏税征收提前二月收新丝给桑家带来的愁苦。
63.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诗每句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表现出一种舒缓而轻松的心情。
B.第一首诗诗境语调心情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可谓是动乎天机不费雕琢。
C.第二首诗首联中巧用拟人,一个“努”字,写出了桑吐芽的清新可爱。
D.第二首诗尾联画龙点睛,突出了主题。但又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
64.请比较上面两首诗描写采桑女形象时所使用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2-23高三上·北京昌平·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观渔
方岳【1】
林光漏日烟霏湿,鸬鹚【2】簇立春沙碧。
湘竿击水雪花飞,鸬鹚没入春溪肥。
银刀【3】拨刺争三窟,乌兔追亡健于鹘。
搜渊剔薮无噍类【4】,余勇未厌心突兀。
十十五五斜阳边,听呼名字方趋前。
吐鱼筠篮不下咽,手捽琐碎【5】劳尔还。
呜呼,奇哉子渔子,塞上将军那得尔!
注释:【1】方岳:南宋诗人、词人。【2】鸬鹚:鱼鹰。【3】银刀:白色的刀形鱼。【4】噍类:这里指尚生存的鱼儿。【5】琐碎:指零碎的鱼块。
65.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光”一句写出了近河的树林在朝阳下特有的景象。
B.“湘竿”一句写渔夫用竹竿拍打水面,发出下水的信号。
C.“鸬鹚没入”句中的“肥”字,写出了春水的弥漫之状。
D.“搜渊”一句写鱼儿躲进深渊或水草中,躲过鱼鹰搜寻。
6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不仅写出了眼前景物和环境特点,也为下文写捕鱼作了铺垫。
B.“乌兔”一句化用了成语“乌飞兔走”,来形容鱼鹰捕鱼速度之快。
C.诗中“十十五五”与上文的“簇立”相呼应,均写鱼鹰休闲的状态。
D.“吐鱼”两句能让读者想象到渔夫的满足之状和对鱼鹰的爱怜之情。
67.《观渔》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22-23高二下·北京东城·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暑旱苦热
宋·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68.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风”两句,写阳光炙烤,暑热难消。紧扣题目,描绘出酷暑天热难当的情景。
B.“天岂”一句,写上天并不怕“河汉”干涸,与“人固”句中人怕江海枯竭形成对比。
C.“昆仑”两句,诗人期待能去传说中如“昆仑”“蓬莱”一样的清凉世界,躲避暑热。
D.结尾两句诗人的想法,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后两句体现的精神一致。
6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用“屠”字,形象地写出暑热肆虐,又表示“清风”力量弱小,衬托暑旱之烈。
B.诗人用“江海竭”“河汉干”真实地写出旱灾横行,展示了一幅民不聊生的画面。
C.“昆仑”高“蓬莱”远,无法马上解除百姓暑热,从正面呼应题目中的“苦”字。
D.此诗情感复杂,既有对上天任凭暑热横行的批判,还有对残酷现实的无奈。
70.此读想象奇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一处具体诗句,对此特点加以分析。
(22-23高一上·北京房山·期末)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饮马歌①
曹勋
此腔自虏传至边,饮牛马即横笛吹之,不鼓不拍,声甚凄断。闻兀术每遇对阵之际,吹此则鏖战无还期也。
边头春未到,雪满交河②道。暮沙明残照,塞烽云间小。断鸿悲,陇月低,泪湿征衣悄。岁华老。
注释:①饮马歌:词牌名。始见于曹勋词,产生于金国。《松隐乐府·序》记:金人放牧,饮牛马即横笛吹之。②交河:古县名,治所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交河城故址。这里是泛指塞外。
7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词开头两句描写边塞之景:交河冰封,大雪满地,春天未到,没有温暖和生机,极言边地的苦寒。
B.三四两句写边塞黄昏之景:残阳照在沙漠上,烽火在旷野高天之间更显微小,写出边地的空旷荒凉。
C.五六七三句前面写残阳落尽,孤鸿悲鸣,陇月低垂之景,为后文征人悄然落泪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D.词的最后一句“岁华老”三个字,写出了征人感叹时光易逝,表达自己报国之志难酬的苦闷与悲伤。
72.“鸿”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意象,本词中词人用这一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以下诗句中也运用了“鸿”这一意象,其渲染的气氛与本词相同的一项是( )
A.卧闻塞鸿断,坐听峡猿愁。——陈子昂《宿襄河驿浦》
B.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佚名《西北有高楼》
C.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谢灵运《登池上楼》
D.不如鸿与鹤,飖飏入云飞。——寒山《诗三百三首》
73.这首词传达出主人公(征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74.(2024年高一上学期·北京海淀·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共10分)
湖上隐居
林逋①
湖水入篱山绕舍,隐居应与世相违。
闲门自掩苍苔色,来客时惊白鸟飞。
卖药②比尝嫌有价,灌园③终亦爱无机。
如何天竺④林间路,犹到秋深梦翠微。
【注释】①林逋:北宋诗人,终身不仕。②卖药:东汉韩康本欲借卖药隐名,却因不接受还价,反为人知,遂遁入霸陵山中隐居。③灌园:战国时隐者陈仲拒绝为相,替人浇灌园圃。④天竺:杭州天竺山。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的开篇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湖水相伴,青山环绕。
B.“来客”句写客人来到诗人居所,被忽然飞起的白鸟惊扰。
C.颈联借“卖药”“灌园”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隐居的心志。
D.结尾句写深秋时节,诗人仍然能在梦中见到青翠的山色。
(2)下列诗句中“机”字的含义与“灌园终亦爱无机”中“机”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无名氏《迢迢牵牛星》)
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无名氏《木兰诗》)
C.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D.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李约《过华清宫》)
(3).同是表现隐逸情怀,本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相比,所用的意象和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2024年高一上学期·北京东城部分校·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五首(其一)【1】
元好问【2】
西郊一亩宅,闭门秋草深。
床头有新酿,意惬成孤斟。
举杯谢明月,蓬荜肯相临。
愿将万古色,照我万古心。
注释:【1】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元好问辞去官职,过起半隐居的生活,仿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写下《饮酒》诗五首,本诗为其一。【2】元好问:金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7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了时令与居住环境,意境幽远。
B.颔联写诗人独饮美酒,突出了凄凉之感。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皎洁的月光。
D.尾联中两个“万古”的内涵不完全相同。
76.后人评价元好问此诗颇有陶渊明“恬淡”的风格,请你从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角度简要赏析。
(2024上学期·北京西城·高三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新葺小园 其二【1】
苏轼
三年辄去岂无乡,种树穿池亦漫忙。
暂赏不须心汲汲,再来惟恐鬓苍苍。
应成庾信吟枯柳【2】,谁记山公【3】醉夕阳。
去后莫忧人剪伐,西邻幸许庇甘棠【4】。
注释:【1】本诗作于1062年,苏轼时任凤翔府签判,1065年离任返京。【2】枯柳:东晋大司马桓温北征时,看到之前所种的柳树已经十围,感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庾信《枯树赋》中曾化用这一典故。【3】山公:指山简,西晋名士。【4】甘棠:《诗经·召南·甘棠》中有“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周代召公政绩显著,曾在甘棠树下休息,百姓因此爱护甘棠树。
77.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句写诗人自知三年后离任,此处并非自己的家乡。
B.“种树”句写修葺小园的忙碌,也感慨这种忙碌可能徒劳。
C.“暂赏”句写且珍惜当下,怀着从容的心态欣赏小园风光。
D.尾联写以后邻居会帮着修剪园内的甘棠树,因而感到欣慰。
78.诗人运用想象,描写了自己离开之后的情景,开拓了诗歌意境。下列句中没有运用想象手法的一项是( )
A.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B.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C.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辛弃疾《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
D.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蒋捷《舟过吴江》)
79.“树”是本诗的主要意象,请分析诗中的“树”有哪些内涵。
(2023·北京朝阳·高二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夏日李公见访
杜甫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
旁舍颇淳朴,所愿亦易求。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
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
巢多众鸟斗,叶密鸣蝉稠。苦道此物聒,孰谓吾庐幽?
水花晚色静,庶足充淹留。预恐尊中尽,更起为君谋。
80.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居类村坞”二句,交代了诗人居所的环境和位置,“僻”字呼应了首句的“远”字。
B.“傍舍颇淳朴”二句,写出诗人与乡邻和谐相处,“易求”两字突出了邻家的“淳朴”。
C.“墙头过浊醪”二句,写放在墙头的酒过于浑浊,诗人请客人不要嫌弃,尽情畅饮。
D.“巢多众鸟斗”六句,以雀鸟、树木、鸣蝉、莲花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图画。
8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描写了盛夏时节的乡村风光,是杜甫诗歌中的浪漫主义佳作。
B.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厌恶官场的黑暗,毅然辞官归隐田园后的心情。
C.本诗的结尾表达了作者为友人的前程细心谋划,充满关爱的温情。
D.本诗以白描的手法表现平常生活细节,自然真率,读之亲切有味。
82.“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之一,本诗在内容上起伏变化、表达上回旋纡折,就体现出这种风格。请结合具体诗句,从内容或表达中选择一个方面加以赏析。
83.(2020•北京大兴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拟古诗八首(六)
鲍照
束薪幽篁里。刈黍寒涧阴。
朔风伤我肌。号鸟惊思心。
岁暮井赋讫。程课①相追寻。
田租送函谷。兽藁输上林。
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
苔击官有罚。呵辱吏见侵。
不谓乘轩③意。伏枥还至今。
注释:①程课:定期的捐税。②兽藁(gǎo):喂兽用的禾杆。上林:皇帝射猎游乐的场所。③不谓:没想到。轩,古时大夫以上所乘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林幽深难有柴,山涧阴寒难长黍”,开头两句赞叹人们在绝境中求生存的坚毅。
B.“朔风”“号鸟”两个意象分别从触觉、听觉两个角度渲染出环境的极端恶劣。
C.“岁暮”二句,从“讫”到相追寻”,时间上衔接紧迫,写出人们承担的赋税多。
D.“田租”二句的“送”和“输”为“河渭”四句作铺垫,写出人们服徭役的各种悲苦。
(2)“河渭冰未开。关陇雪正深”中的景物描写不仅渲染氛围,还强化了诗中人物的痛苦。下列诗句中的景物描写没有作用的一项是
A.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撤。(白居易《卖炭翁》)
C.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比较鲍照诗和白居易的《观刈麦》,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参考答案:
1.C 2.D 3.“欣慨交心”,“欣”陶渊明热爱自然,指暮春之游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慨”指感伤的情绪,他终究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完全面对着自然生活,即使是做了隐士,也要为当时动荡不宁、恶浊昏暗的社会现实而感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挥’指把酒洒在地上表示起誓,表现了陶渊明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坚定”错。“挥兹一觞,意谓举觞饮酒。挥,倾杯饮酒。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在朦胧醉意之中,我就自得其乐,自得其乐,陶然欣悦。并非洒酒起誓,而是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细致地描绘了……沂水等景物”错。“延目中流,悠想清沂”,意为放眼望河中滔滔的水流,遥想古时清澈的沂水之湄。对沂水是作者对典故中的河流的一种联想,并非是实写。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先分析“欣”的情感:
暮春之游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陶渊明热爱自然,这是人所皆知的。他病重时写给几个儿子的遗书中,还言及自己“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不过,陶渊明之热爱自然,内中还深含着一层人生哲理。在他看来,多数人由于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无止境的欲望,于是虚伪矫饰,倾轧竞争,得则喜,失则忧,人生就在这里产生了缺损和痛苦。而大自然却是无意识地循着自身的规律运转变化,没有欲望,没有目的,因而自然是充实自由的,无缺损的。人倘能使自己化同于自然,就能克服痛苦,使人生得到最高的实现。
再看“慨”的情绪,至于陶渊明“欣慨交心”,并有一种感伤的缘由是他终究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完全面对着自然生活,即使是做了隐士。当时动荡不宁、恶浊昏暗的社会现实,与陶渊明笔下温和平静的自然,恰成为反面的对照。它不能不在诗人的心中投下浓重的阴影。最后两句说:遗憾的是那个时代与自己遥相悬隔,无法追及。这实际是说,他所向往的一切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