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在长期照护者个案服务中的应用 | 社工案例计划

职场   教育   2025-01-11 09:02   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王虹霞

 单位 | 常熟市金苹果社会服务中心



一、案例背景



(一)个案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28岁,未婚,身体状况良好,拥有正常的劳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力能。目前,服务对象经济上无固定收入,主要依靠养父的退休工资和安置性储蓄资金。


2岁时被亲生母亲送养,来到养父家。据服务对象反馈,她从小获得了养父对其的疼爱。因此,在养父生病卧床需要有人照护,且不能够获得外界和家族的支持时,坚强独立的她承担起了家里的大小事务,成为了一名长期照护者。


1、养父给予服务对象无限关爱


养父祝先生(化名)是服务对象唯一的家人,养父视如己出,给了她温暖而幸福的童年生活。


2、服务对象与社会网络的互动状态较差


在搬来Y园之前,身边的朋友和邻居经常会关心和帮助父女。但搬家之后,由于空间位置的变化,朋友间的交流和互动减少,现有的小区居民关爱和交流不足。现在,除了外出买菜办事,服务对象一般在家,与社会的交流互动机会很少。


3、房屋置换储蓄金给予服务对象相对的生活安全感


5年前因为村里规划,服务对象家庭换取了Y园两套商品房,自己住一个,另一个卖掉作为储蓄金,以支持后续生活和养父的医疗费用。


4、“他”给了“我”幸福的童年,“我”现在就应该照护“他”


由于养父中风发生严重的摔倒之后,服务对象就开始在家进行照顾。由此,她被限制在家中,不能工作和长期性的外出。从房屋打扫,房间内并没有任何异味;到个人护理,每天擦洗养父身体,更换尿湿床铺;再到一日三餐,变着花样为养父烹饪。服务对象说:他给了我幸福的童年,我现在就应该照顾他。


(二)服务对象面临的困境


1、长期照护者生命力低


由于养父疾病的不可逆,长期卧床导致的肌肉流失,需要长期照护者全方面的生活照护。加之,被照护者对“要人照护”的否认和排斥心理,会影响照护关系和情感的维持。因此,长期处于照护中的照护者,会产生烦躁、无力、疲惫,负向情绪严重,生命力差。导致对自身生活期望度较低,容易产生认命等负向情绪,消极对待生活。


2、长期照护模式单一


长期照护关系导致与外界“隔离”,照护模式的获得相对单一,获得的支持力量也不够。首先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人与人的交流和关怀“变味”,获得邻居和朋友给予的关注不够;其次,亲戚彼此间的情感因为房屋的原因而破裂,获得家人的帮助减少;最后,长期照护状态的限制,使得服务对象获得外界照护支持的信息量减少,照护资源短缺。


3、长期照护资金入不敷出


长期照护状态的持续,服务对象没有办法外出工作和求学,服务对象处于无业状态。处于青年阶段的服务对象,没有工作,没有社会交往,生活主要依靠养父的退休金和房屋置换储蓄金作为支持。


4、长期照护者对社区互动方式存在偏差认知


进入社区集中式的生活环境后,由于狭小的生活圈,邻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越发频繁,关注点越来越集中。服务对象家庭的特殊性和养父身体状况,使得邻居们更加关注服务对象。据服务对象描述:他们给予了我和我爸“过分”的关心和“打听”。因此,她觉得邻居的问候不怀好意,渐渐地就不愿意和社区邻居交流,也开始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社会工作精选好书,快快拿下↓↓↓ 



二、案例分析



(一)问题分析


服务对象一直处于较弱的社会交往系统,依据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人在特定环境中,心理、生理、社会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个人的成长。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始终从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着手,了解二者的平衡并且建立新的平衡方法。


根据缘由诊断心理模式来看,服务对象正在处于长期照护的状态之中,身心社所获得的能量较弱。


在这种环境下,服务对象对于陌生人的主动交流和沟通持防御的状态,会做出双手环抱身体,眼神躲避,不主动与人沟通的行为动作。当服务对象缺乏必要的精神慰藉和社会支持,常此以往,一直压抑自己的情感得不到释放,渐渐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封闭了起来,个人与环境之间一直处于失衡的状态,从而改变了服务对象的生活状态。


(二)需求分析


1、个人层面:服务对象有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能,调整自我心态的需求


(1)提升自我效能,增强长期照护者生命力:服务对象认为:现阶段就只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照护养父的状态中。隔绝了大部分与社会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也失去了自我的效能。因此,在枯燥单一的长期照护关系中找到自我的乐趣和生活仪式感,有利于丰富内心世界,增强照护者“生命力”。

(2)挖掘自身潜能,提升社区参与能力: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因素,服务对象减少和缩小了社会交往的范围。认为自己没时间,也没足够的能力能够参与社区自治活动中。因此,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鼓励和引导服务对象社区参与的能力,可以建立良好的社区支持网络。

(3)资源连接,获得社会力量的支持:初中毕业的服务对象需要花费更多的劳动力获得生活收入,但是长期照护生活使得服务对象不能全勤投入工作当中。因此,获得兼执性的工作能够保障服务对象基本生活的需要。

2、社会层面:服务对象有与社会环境互动,获得多方支持的需求


(1)情感支持:与养父的收养关系,与亲戚破裂的亲情,不可逆的养父病情加之邻居们频繁多次的问候和大听。讨厌他人问及家事,问到养父,处于过分严厉的自我防卫,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的服务对象,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逐渐拉开与他人的距离,也因此就获得不到关心和爱护她的邻居。

(2)照护资源的支持:处于照护状态的服务对象,没有机会,也没有途径去了解和获得现有的照护支持。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照护养父,导致照护能力逐渐降低,照护压力逐渐增强。

(3)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支持:处于长期照护状态的服务对象,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通过劳动来获得可持续的生活资金。因此主要生活支持主要依靠养父的退休金和房屋置换储蓄金来维持生活。而这种资金使用模式存在的风险是入不敷出,储蓄金的储备量会随着时间逐渐减少。

(三)服务理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理论依据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它认为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一起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假设,产生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不良的现实生活环境、不成熟或者有缺陷的自我和超我功能以及过分严厉的自我防卫机制和超我功能。

(3)对人的价值的假设: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案例分析


个案中服务对象面服务对象在成年后,成为了长期照护者。而这一路的长期照护生活,并没有获得外界足够的支持和关怀。


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产生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不去主动与邻居和社会交往,服务对象缺乏必要的精神慰藉和社会支持,长久处于这种不良的现实生活环境里。


长时间不可预期的长期照护生活,服务对象渐渐失去了自己生活的目标和价值。一直保持“一种以后再”的偏差认知。但是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因此社会工作者在个案中,可以帮助服务对象认识自我,发掘自身潜能,调整自我心态,同时促进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互动,获得情感支持和物质支持,协助服务对象正确使用自我防卫机制和超我功能,真正融于社会环境中。



三、服务计划



(一)总目标


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服务对象能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目前的生活。


(二)分目标


1、开展替换式“喘息服务”,让其能够拥有短暂的休憩时间,参与社区活动,提升自我能量。


2、链接资源,协助服务对象找到临时性且可居家的工作,补贴家用。


3、通过个案管理,帮助其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建立同辈群体支持网络。


4、优化邻里关系,改变社区互动中的偏差认知,建立良好的邻里互动。



四、服务过程



(一)明确服务对象期望、需求,评估服务对象改变的动力,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1、第一次服务


社工发现,服务对象对于陌生人的到访和主动性的沟通,呈现自我防护的状态。因此,用较主动热情的沟通方式,简单交流了自己到来的目的,要做的事情,能够给到服务对象的服务之后,服务对象表现出了接受的态度,表达了“我愿意让你帮我”的意愿。


2、第二次服务


通过资源连接和对接,挑选事宜的工厂。社工积极开展的工作,原本有些犹豫的服务对象,更加坚定了在社工的陪伴下,选择并开展临时性工作的意愿。这次沟通给了服务对象莫大的鼓励和支持,脸上洋溢了微笑,身体微动作也表现出对社工的认可和信任。


(二)发掘自身潜能,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价值感


1、第三次服务


本次服务对象在社工与莫城社工站社工的陪伴下,前往制笔厂进行沟通。



从服务对象的外在装扮可以看出,她很重视今天的面试。经过详细沟通和参与岗前培训,确定了自己想要做好这份工作之后,我们带着第一批2400支的自动铅笔的零件,一起回到了家中,并协助其在客厅的桌子上,改装成自己的工作台。通过社工的努力,不断激发服务对象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下,我们找到了一份临时性可居家的一份工作,来补贴家用。


2、第四次服务


在“睦邻空间”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社工是外地人,在入户走访中存在诸多沟通问题。


例如:语言沟通问题,社工有时不能与当地居民有效沟通和交流,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走访成效低。社工“助人自助”服务方式的开展,不仅让服务对象有机会加强与社会的互动和交流,同时也为服务对象增加部分生活资金。同时,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能力的发挥,也将助力社工完成相关工作,实现双方的共赢与发展。


(三)调整心态,对外交流,积极面对生活


1、第五次服务


接案以来,社工一直通过自己的力量和社区的力量,关注服务对象的临时性就业和社会参与的需求。因此得到了社区的大力支持,积极为其对接各种公益性岗位。计划邀请服务对象参与社区小组长的职务,这样不仅能够使其走入社会,增加与人的沟通,并且政府的福利性支持也能够适当的补贴家用。


实在的服务和支持,使得服务对象慢慢打开心扉,愿意接受和参与社会活动。服务对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将助力其更好的融入社会,获得更好的生活。


2、第六次服务


为了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结和交融下。社工带领服务对象为一名老人提供了上门理发的服务。


在服务中,不仅使服务对象与其他群体有机会进行交流和沟通,缓解了其在沟通的过程中的焦虑,打消了人与人沟通中产生的非理性信念。同时,自己的行为帮助了他人的获得感,是服务对象在心灵上获得了满足,使她对自我的认同感不断加深。


3、第七次服务


本次社工带领案主参与了文明楼道建设工作的议事会。会议上,案主也清晰的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和想法,为会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意见支持。



五、服务成效



(一)服务对象能够发掘自身的潜能,找到日常生活的寄托并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节奏


现今服务对象表示要更好的规划自己能做的事情和长期照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参与社区自治的活动中,自己的生活圈和生活节奏也会更加充实。


(二)服务对象能够用积极心态看待处于长期照护状态中的自己


从过一天是一天,今后在打算;到我还能兼职做工作,这些日常生活中人“想要”态度的转变,可见服务对象能够正面的进行自我评价,积极寻找和获得社区的可利用资源。


(三)服务对象能够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获得社区支持网络的支持


现今服务对象认识到自己身边邻居、社工对自己的关心,增强了服务对象对外交流的意愿,自身也在情感方面得到支持,心态也发生了积极的转变,在个人与环境之间建立新的平衡,服务对象能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目前的新生活。


六、专业反思



(一)运用心理社会治疗理论的心得


结合本理论,本个案介入服务中,能突出注重服务对象个人和环境的紧密联系,通过过程的评估,定期衡量和调整服务对象个人层面服务的介入方法。社工充分运用社区的在地化优势,通过社区自治工作的发展,带动和引领服务对象走出去,参与其中。另外,结合社工特点,社工充分运用服务对象本地人的语言优势,将服务对象转化成了公益服务的同行者和参与者。


(二)资源链接,构建社会支持网络资源


服务对象的社会环境状况是较好的,虽长期照护状态无法与外界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社工评估了服务对象的需求后,发挥链接找寻的能动性,通过资源链接,给服务对象寻找到临时性工作,增加家庭收支的困境,服务对象能够居家在照护之余获得劳动报酬。


(三)聚焦服务对象需求,植入希望,树立积极观念


服务对象在需求方面以心理支持为主,社会支持为辅。从我陪伴你,推动和带领服务对象寻找兼职工作,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到我需要你,引导服务对象走出家门,与社工同行参与社会活动;再到我邀请你,呼唤服务对象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积极参与社区自治。服务对象从观望,到被动,再到参与和主动参与,自我的效能感和交往的自信心逐步加强。她开始寻找积极因素为自身的生活服务。



社会工作经典书籍

《社会心理服务社工入门手册》

讲透与人沟通、链接资源等技能

适合新手社工、心理学零基础的社工

入门工具书

扫码拿下

↓↓↓



社工客书屋
收录社工精品好书
↓↓↓


【社工客线上课堂】
收录社工精选好课
↓↓↓


欢迎关注【社工客】旗下公众号

身边的好友都在看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你有做过个案社会工作吗?欢迎分享你的经验或总结~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



社工客
点击关注!陪伴千万社会工作者成长。每天分享行业前沿资讯与实务干货。让助人者有力,让受助者温暖。点击“社工客精选”查看精选好书+好课+好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