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拾贝】黄桥味道​:卤鸡架 | 郑伟

文摘   2024-11-22 17:28   江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黄桥味道:卤鸡架

作者:郑伟


图片选自网络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的是鸡肋。鸡肋是鸡架的一部分,由此可见,鸡架也不是什么高级货。

说起鸡架,我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东北。东北人吃鸡架,总给我一种江浙沪老饕吃大闸蟹的感觉。遗憾的是,大闸蟹早就身价暴增,而且跟各种风雅颂紧密关联,可是鸡架,仍然只是鸡架,吃不吃两可,扔不扔两可。

要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吃过鸡架,又或是哪个寺庙旁边正好有人煮鸡架,惹得和尚翻墙而出,没准儿现在鸡架的地位还真能跟大闸蟹并驾齐驱。很可惜,没有。但是,能把这种食物链底端的食物做得可口,做得有记忆点,没点真本事,可不行。从这个角度说,鸡架的逆袭之路,来得更励志。

卤鸡架,七十年代工农兵饭店的另一大爆款产品,只在下午市售卖。生的鸡架,一毛钱一斤,卤好后售价三毛一斤,每天能卖出二百斤。洗净的鸡架,加入葱姜水浸泡一小时去腥。热锅凉油,放入沥干水分的鸡架,炒干水分,葱姜、干辣椒倒炝锅,炒出香味,加入卤料包和复合酱油,足量的清水,大火烧开,继续煮十分钟,关火。鸡架肉少,易熟,入味的关键在一个“卤”字。时间短了,不入味,时间长了,肉太烂,没嚼劲,不适合下酒。鸡架本身比较薄,更容易锁住汁水,所以在味道上,需要更浓郁。晾凉后的鸡架,售卖时会被撕成适合入口的大块。一定要手撕,不可用刀切剁。有喝酒的人说,自己手撕的才更有味。群众的智慧,大多来自比对,就像神农尝百草。其实这是有科学道理的。鸡架上的肉虽然不多,但是为数不多的每块肉上都保留了纤维层,刀切,容易切断纤维层,手撕就避免了纤维纹理被破坏,所以口感更好。像鸡架这样的食物,口感是尤为重要的。后来父亲辞职回来开店,售卖的野鸡野鸭,也坚持手撕,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老师傅和酒客们的影响。

现在小镇上已经没人售卖卤鸡架了,现在流行烤鸡架。我曾经带很多外地的朋友回老家吃过烤鸡架,大家都赞不绝口。可我总觉得差点意思。我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因为,我并不是一个从小吃鸡架长大的孩子,我对鸡架并没有那么深的感情。想来想去,或许是因为,卤鸡架里,有生我养我的故乡当年的风情,还有当年如泰山一般的父母的青春吧。

一个人总爱怀旧,说明真的老了。作为一个奔五的老年人,每次回老家,我都希望能寻回一些老味道。这些味道里,有烟,有火,还有我们或熟悉或神驰的那些过往,于是,味道最终成了最抚人心的烟火气。这是属于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记忆,如同那个不管你离开多久都依然在原地等你的背影。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别人的背影,这是我们的宿命,也是味道的薪火相传。



    

       郑伟,1979年生于黄桥,现居南通,最爱美食和旅游,偶尔舞文和弄墨。年少时,自诩文青翘楚,浪子班头。然白衣苍狗,以梦为马,最终去了别家后院。及至不惑,乃知浮华浪掷如当下,仍有大隐于市,不坠青云之志。平生所愿,不过香茗一杯,杂书两卷,闻见时光掠过土地,不绝如缕。








相见湾读书荟
阅读,写作,分享。我们诚心相约,相见湾,我们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