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令风华】泰兴院士风采:徐玉如

文摘   2024-11-14 17:28   江苏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海洋世界弄潮人

——记智能水下机器人专家徐玉如






     这是个靠实力生存的世界,我们为了国家无论如何要赶上去,必须争这口气!

  ——徐玉如



图片选自网络


徐玉如(1942年7月29日—2012年2月17日),原籍江苏泰兴,智能水下机器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智能水下机器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创始人。

1961年,19岁的徐玉如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哈军工”潜艇专业——这也是中国第一个潜艇专业,他的一生由此和海平面之下那个神秘莫测的蓝色世界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岁月流转,40多个春秋转瞬即逝,他已成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的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我国的潜器操纵性与动力定位技术领域,尤其在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名字也因此拥有诸多光环:部级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但无论获得什么样的荣耀、经历什么样的坎坷,这个人的生命都始终像一条奔流的大河:急着、忙着奔向自己的目标,执着、坚定、心无旁骛。徐玉如教授和水下机器人的缘分持续了四个“五年计划”,智能水下机器人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了。十几年来,人们看到它一步步实现了自主导航、自主避障和自主简单作业,成功地在海洋环境中实现了自主识别、自主绘图、自主作业以及自主远航,看到它们获得中船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直至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将看到新的研究开始启动。在这些看得到的成绩后面,有着太多我们看不到的艰辛,那些不可计量的心血和时间、智慧与精力,最终,这些付出以它们独有的分量,在时间与世事的荡涤下,沉淀为一枚勋章——院士,国家以这种形式对徐玉如以及这个科研集体给予了最高级别的承认。

徐玉如年轻时就是一个泡在实验室的人,后来他干脆把办公室设在了实验室,几十年在科研一线摸爬滚打使他的工程经验、科研经验积累丰厚,从而使他后来能够从更高处看项目的发展方向,看到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在为团队完成顶层规划后,具体实施时他便放手让大家集思广益、扎实推进。遇到问题他不是抱着自己的想法不放,而是先同各位骨干交流、切磋,察纳善言。这使得他领导下的科研工作从发展大方向到具体环节上的攻关,都有了根基与保证。

徐玉如深知自己的工作成果对我们这个国家的影响,也深知它在国际上的地位,所以他有着一个强烈的愿望:这是个靠实力生存的世界,我们为了国家无论如何要赶上去,必须争这口气!而这时,他对自己和部下强调的还是那句话: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脚踏实地。

徐玉如院士是团队的精神核心和榜样。他平和、民主,没有架子,学生们谈恋爱的事也会和他说说,他也会给出出主意;他有容人之量,对于项目合作者,按道理到预定的时间就要完成课题任务,但如果确实因为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他能给予充分理解,还会与合作者商量,鼓励对方再加把劲;他对大家以诚相待,尊重别人的意见,课题组的事都是大家商量着决定,这种态度使大家心情舒畅,因为自己的想法被采纳,说明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在利益面前,他和大家一样,没有特殊化,课题报奖的排名、奖金的划分都拿到桌面上来讨论,所以在这个团队里大家为工作可以经常吵得脸红脖子粗,但大家能够互相信任、互不设防,哪怕吵着交流也是愉快的。平时只要不出差,徐玉如就会在实验室守到很晚,尽管不用他亲自去编程、去实验。课题组一位博士生导师的话道出了他的人品:他作风正,没有歪心眼,没有个人小算盘。还有就是他“人活一世总要做点儿事情,哪怕只做好一件事情,才不枉此生”的人生态度——这种理念已成为这个团队的共识。好的作风才能带出作风好的团队,此言不谬。这个集体能让人领略到“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的境界。

他在生活中始终细致入微又不留痕迹地关照着团队成员,因为“活是大家干的,必须真正为每一个人着想”。让大家感动的是,有时当事人自己还没想到的事,他已经在帮忙做了,比如谁该考虑评职称的论文了,谁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了,等等。对团队成员,他给予了最大的信任与尊重,所谓“用人不疑”,因为他深知,事业发展,人才是关键。当选院士后,徐玉如宴请的也不是别人,而是团队的家属们。他向每个成员的爱人敬酒,为团队成员无暇顾家致歉,感谢家属们对课题作出的贡献。

事业如同大海一样,使每一个投身其中的人激动着,徐玉如指挥着他的智能水下机器人,在事业的海洋中凌波踏浪前进。2012年那个春天,徐玉如身着整齐的海军军装离开人世,身后留下的是哈工程的“王牌”科研成果——智能水下机器人领域的国家级平台、国家级队伍。如今,这御海盛世,如您所愿!


附徐玉如院士年谱:

1942年7月29日,出生于江苏如皋,原籍江苏泰兴

1961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

196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7月至1966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大学本科就读,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67年10月至1969年4月,担任哈尔滨电子仪器厂技术员

1969年5月至1971年4月,担任湖北江山机械厂技术员

1978年10月至1992年10月,担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教研室主任

1987年开始,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无缆水下机器人选型论证组主要成员,参与制定了中国无缆水下机器人发展规划(建议)

1992年11月至1995年2月,担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教研室主任

1995年3月至1999年9月,担任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

2003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隶属于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2007年1月,担任哈尔滨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

2009年1月,担任焊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9年1月,担任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0年5月,担任江苏省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2年2月17日因病去世



本文由黄震从《泰兴院士》一书选编





相见湾读书荟
阅读,写作,分享。我们诚心相约,相见湾,我们不见不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