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大泰兴
作者:耿渭华
你可知,我们脚下的泰兴大地是什么时候从大江之中横空出世的吗?你可知,万里长江为什么单单在泰兴瞬间断流,而且是两次吗?你可知,泰兴人来自何方?你可知,有多少靖江人、扬中人曾经也是泰兴人,泰兴地盘最大时居然是现在的三倍?
泰兴的地
三千年前,长江河口在镇江、扬州一带,镇、扬以下为海湾,泰兴尚未成陆,烟波浩渺的海面上奔腾着汹涌澎湃的广陵潮。到了两汉时期,由于长江上游土地开发,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泥沙沉积,泰兴东部、北部地区渐成陆地,并相继出现了济川、柴墟、东阳等繁华小镇,特别是位于江、淮、海三水交汇之处的济川镇,更成为“贾舶商帆多由此入”的水陆码头,魏文帝曹丕在此写下了气语雄壮、气势如虹的名篇《济川赋》。
济 川 赋
曹 丕
临济川之层淮,览洪波之容裔。
濞腾扬以相薄,激长风而亟逝。
漫浩汗而难测,眇不睹其垠际。
于是龟龙神嬉,鸿鸾群翔;
鳞介霍驿,载止载行。
俯唼菁藻,仰餐若芳。
永号长吟,延首相望。
美玉昭晰以耀辉,明珠灼灼而流光。
于是游览既厌,日亦西倾。
朱旗电曜,击鼓雷鸣。
长驱风厉,悠尔北征。
思魏都以偃息,讬华屋而遨游。
酌玄清于金罍,腾羽觞以献酬。
绍兴元年,泰兴县城柴墟毁于金兵之手,知县段傅审时度势,决意离开这个战乱之地,选择成陆较晚的延令村为新的县治,一直延续至今。
泰兴西江南侧有一南北狭长的岛屿——江心洲,从江心洲的形成与成长,我们能看到泰兴古时陆地的成因与演变。泰兴本是江中岛屿,逐渐南北扩展,最后与北部陆地相连。过去的永安洲、马驮沙(靖江)、海门、启东,都是如此。今天的江心洲就是昨日的泰兴岛。江心洲是泰兴成陆演变的缩影,泰兴原先是江海交汇的小岛,慢慢长大北扩,后与北边陆地相连,说泰兴是北边陆地向南延伸缺少依据。
泰兴的江
泰兴这片神奇的土地,万里长江自西东流入海,走至泰兴时,却南折而下,依依不舍,留下了一段美妙的曲线。离开泰兴时,又转向东流,奔入大海……
这里面一定有着神奇的因缘,有着神秘的东西吸引长江,使长江改道南下,令人遐想。
泰兴大地,因江而生;泰兴,江城也。泰兴自古称江城,称长江为西江。因泰兴江段呈南北走向,泰兴虽在江北,但绝大部分滨江地带在江之东岸,即长江在泰兴城西面。在江苏长江北岸的滨江城市中唯有泰兴地理位置在长江主干道的东侧,唯有泰兴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江北”。其实,我们的古人对泰兴与长江之间的方位关系的认识就很准确,古代诗词江城八咏“西江暮雨”便能看出。
泰兴西江,它的神秘不仅于此,还有更多鲜为人知的秘密,以及更多尚未挖掘的独特神秘文化。
至今令人困惑不解的是,长江断流!历史上长江曾发生过两次断流,且都发生于泰兴江段。
第一次,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八月,长江水一夜之间枯竭见底。
另一次,1954年1月13日下午4时许,泰兴长江沿岸风沙骤起,天色苍黄,突然之间,大江顿失滔滔,数十只航轮搁浅,江底尽现人们眼前。历经两个多小时后,江水又突然奔涌而下,水声如雷。正在江中的人们闻声飞跑登岸,幸无人被水冲走。
长江是世界三大河流之一,长江流域绝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量充沛。长江源头又是天然水库——终年的高原积雪,况且泰兴地处长江中下游、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这里自古被称为“鱼米之乡”,理论上更不可能发生长江断流现象,八月又恰巧是江水泛滥的季节。但,事实上长江发生了两次断流,一次是古代,一次是现代,且都发生在泰兴江段,这是一奇。泰兴西江与百慕大群岛的精确位置同处北纬32度(而非北纬30度),这又是一奇。神秘的泰兴西江——东方百慕大?
泰兴的人
据《泰兴县志》载:“泰兴居民多从外地迁入。”并进一步指出:“北宋以前,泰兴地旷人稀。”千百年来,泰兴迎来一次次移民高潮。泰兴的历史既是一部原住民荜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历史,也是一部外地移民不断融入泰兴,与原住民同甘共苦走向繁荣的历史。
我们熟知的宋孝子顾昕是吴郡望族顾氏之后,顾昕的祖先何时迁居泰兴的,我们不得而知,但顾昕出生于唐光启四年,即公元888年,也就是说,在南唐泰兴建县(公元937年)以前,顾氏家族就定居于泰兴,这是国史上记载的最早的泰兴地方家族和个人。
从存世的泰兴家谱中也可看到泰兴古代移民的资料。据《延令荣阳堂潘氏族谱》记载,这个家族的迁泰始祖叫潘肇元,字振基,五代时就从静海迁泰兴城北柴墟遵化乡,这是目前可查的家谱记载中最早的迁居泰兴的例子。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造成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大动乱,随着宋高宗的南渡,北宋朝廷的大批官吏以及北方士族也通过各种途径南下,全国人口发生了重大的迁徙。这时,北方人口大量向南方流动,其中许多人就在泰兴定居下来,泰兴以后出现的许多望族,如泰兴城内的朱氏资善堂家族、张氏三凤堂家族、黄桥的何氏家族,都是在这次迁移中从北方定居泰兴的。这批人口的流入极大地影响了泰兴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更新了泰兴地区的人口构成,加速了泰兴地区人口质量和数量的巨大变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泰兴地区深受理学熏陶,文风颇盛,所以众多理学家的后裔选择了泰兴作为落脚点。
明洪武、永乐年间,泰兴又迎来了一个人口迁移的高潮。据记载,苏州阊门移民集中于明初,当年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泰兴许多家族都是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
上述移民的后裔在目前泰兴百姓的组成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并对泰兴民间风俗、方言俚语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例子是泰兴人管睡觉叫“上苏州”,苏州阊门成了许多泰兴民众心目中的祖居圣地。明初洪武、永乐年间,从浙江、河南等其它地方同期迁居泰兴的移民并不少于苏州。
明代宣德、正统以后,迁泰的势头稍减,但仍络绎不绝,万历以后,因西江边不断形成新的沙洲,耕地面积增加,移民速度又有所加快。
为什么这么多人迁居泰兴呢?是泰兴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吸引了他们。南宋末到清末,泰兴所在长江三角洲雨水较多,这一多雨期不但延续年代久,而且水年多达二百一十三次,几乎占这一时期的三分之一,为有史以来气候最湿润的阶段。这种有利的气候条件,也为泰兴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不少家族正是看中泰兴为“鱼米之乡”,才纷纷落户泰兴。
最后一次移民高潮是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扬州和苏锡常地区来回征战,对生产力造成很大破坏,在临近江苏的贫瘠动乱的安徽大地上,由于太平军、捻军和湘淮军的战争更为激烈,数百万人在死亡线上挣扎,但泰兴在清政府“力保通(州)、泰(州)一带,进而规复苏(州)、常(州)”的政策下却异常平静,基本未受战乱的影响,以至于大批的外乡人都逃到泰兴来避难。
泰兴的大
泰兴于南唐昇元元年(公元937年)置县,隶属泰州,县治设济川镇(今口岸镇),公元964年县治由济川迁柴墟(今口岸镇西),逐步形成的县域范围:东以界沟与如皋县分界,西以圌山与丹徒县接界,南以长江与江阴县为界,北以庙湾与泰州连界,县域总面积约3925平方公里。
北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泰兴县改隶扬州。南宋绍兴初年(1131年),泰兴县治南迁延令(今泰兴城),属泰州,并开始围城墙;绍兴五年(1135年),泰兴又改属扬州;绍兴十年(1140年),泰州移治县境,属泰州;绍兴十二年(1142年),泰兴又改属扬州。
元朝泰兴为上等县,属扬州路总管府。
明朝泰兴属扬州府,洪武初年(1368年),泰兴县所属马驮沙划属江阴县;成化七年(1471年),泰兴县划给江阴县的马驮沙置靖江县。
清朝泰兴仍属扬州府,雍正二年(1724年),通州升为直隶州(今南通),泰兴划归通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泰兴西部辖地江心太平洲划入太平厅(今扬中市)。
民国3年(1914年),泰兴改属苏常道,民国17年(1928年)废道,直属江苏省政府。
1947年,为适应对敌斗争需要,泰州、姜堰南部的大泗区、塘湾区、泰城区、张甸区、蒋西区、姜南区、蒋垛区临时划归泰兴管辖。
1949年1月24日,泰兴县城解放,4月17日永安洲北沙解放,至此泰兴全境解放。同年5月,泰兴县属苏北行政公署泰州专区。先后东南原属季家市及其附近的短洭、前小庄、季家圩、王鍚洭等村庄划属靖江县;西南江心的学益洲、同乐洲及中心沙划属扬中县;北部大泗庄、霍家堡、佴家庄等划属泰县;西北嘶马镇及麻布桥以西地区划给江都县。
1953年1月,苏南、苏北行政公署合建江苏省政府,泰兴属扬州专区。
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泰兴市,由江苏省管辖、地级扬州市代管;1996年8月,泰州地级市成立,泰兴市改为泰州市代管,泰兴划出口岸、刁铺、永安、田河、许庄5个乡镇给高港区。2008年9月,泰兴的胡庄镇包括汪群划归高港区代管,宣堡镇的赵王、乔扬、明河、钱赵、管营、孔桥、蔡庄等村划归高港区代管,泰兴市第二捕捞公司划归高港区代管。
2013年1月2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文,泰兴市为江苏省直管县。
综上所述,泰兴自南唐置县以来,区域区划的调整变化很大。泰兴置县时地域总面积约3925平方公里,现为1172.27平方公里,成了南唐置县时的三分之一,但国民经济发展日益繁荣: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5亿元,工业开票销售215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六年保持全省长江以北县(市)第一,先后4次被表彰为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保持前30强。
耿渭华,泰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编辑,主任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