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遥远的麦子在舌尖开了花
作者:吴晶晶
图片选自网络
金秋十月,霜降时节,草木易色。去长江北岸的泰兴曲霞古镇一游,对于那里的人文和美食恋恋难忘。
秋日的风,吹在身上,有点清冽。秋日的雨,绵密明净,落进河流,河床丰满了一些;田野里晚稻的稻穗是金色的,河边的芦苇,也变成金色了,从茎到叶,再到花。桂花已经爱到不能自已了,把一颗金黄的心也碾碎了,制成醉人的蜜栈;金色的菊花开在枝头,瘦瘦的,但却香气袅然。
来到曲霞镇,桥边矗立的“曲霞”二字吸引了我。曲霞之名是由“曲水”和“霞幕圩”两个村名中各择一字,低处曲水流淌,高处云霞复幕,犹如长江边的一块翠玉,温婉而优雅、稳重而妥帖。
曲水流殇,是魏晋文人喜欢的一款游戏,酒杯是道具,代表天意,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饮酒作诗,东晋大书法家、诗人王羲之为永和九年的那场曲水流殇的活动写小结,因为喝了酒,所以他将小结写成了散文,又将散文写成了天下第一行书,叫《兰亭集序》。
向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曲霞镇地脉如斯,气脉亦如斯,文脉更是如斯。小小古镇崇文尚学,是一座儒雅之镇、文化之镇,从这里走出了多名文化名贤,从清代武状元张兆璠,到与龚自珍齐名的京城十二才子、大书法家陈潮,成为曲霞深厚文化底蕴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漫步在曲霞老街,绵长的街道足有五里长,偏居一隅的小镇抵御住了工业化、商业化大潮的侵蚀和冲击,像是一位沉稳内敛的老中医,自带一种安静祥和、平易近人的气场;又像是一件老物件久经盘玩后沉淀的包浆,幽静不失雍容,击中了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并不宽敞的街道两边店铺林立,青瓦白墙的建筑落满岁月的风霜,德泉、殷记、殷氏、李记、仲记、德泉、建霞、曲霞、亮亮等10多家汤包店星罗棋布散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牌更是夺人眼球,白里透黄、肉美皮薄的蟹黄汤包是这座百年古镇的底气。
据说,每年中秋以后,蟹肥膏满时节,这十几家汤包店门口的泊车位都是满满当当的,一些回乡的游子以及慕名而来的外地食客们将大堂塞得座无虚席。
此行的第一关键词是“寻根”。桥边,静静流淌的河水,是长江的一支分流,丰沛、畅达的水系通江达海,河道上摩肩接踵挤满了南来北往的货船,从水土丰沃的沿江和里下河地区甚至更遥远的地方,运来了优质的小麦,又从这里把加工后的面粉运转到全国各地的城市和乡村。
那些金色的优质小麦,每一粒都是年轻的面孔,饱满又泛着热情的光,来自一望无际的肥沃的土地,带着遥远的远古气息,带着代代农人的记忆,跨越江河山海,来到与长江为邻的曲霞小镇,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尊贵礼遇,所有的悲喜与起落随着精研细磨化成缤纷云霞,称之为“雪霞”。
紧挨着河岸的就是曲霞镇门面担当——泰兴市曲霞面粉有限公司。面粉厂于我一直是神秘的,进入雪霞面粉公司的厂区,硕大的广告牌高耸在厂房之上,上书“雪霞面粉”和“包子粉行业领导者”大字。自九十年代以来,曲霞面粉公司一代代守业人临山川而不乱,坚守工匠精神,专注于苦练内功,投入资金与精力用于购置新设备、精进新工艺、研发新产品,小麦粉、面条专用粉、油条王粉、馒头专用粉、超级雪花粉……,面粉的等级日益精细化,面粉的质量如朴实而重义的曲霞人一样可信、可托,产出比同行多出100个包子的“700+“承诺遥遥领先,远销大江南北,连国民网红“巴比”点心所选用的原料也来自于“雪霞”牌面粉。大音稀声,大象无形,长江之畔的“下里巴人”们创造了大道至简的奇迹。
此行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寻味”。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虽然我认识的曲霞人不多,但他们骨子里的那种优雅、温和、体贴、知礼,随时随地流淌,就像鲜美的曲霞汤包。
皮薄汤多的曲霞汤包,这些年声名鹊起,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制作工艺而令人流连。好手艺,更需要好面皮,曲霞汤包的原材料选用的是曲霞面粉厂汤包专用小麦,面皮在冷却后依然能够保持柔软滑韧,不会朽烂。汤包皱褶的拿捏更不可小觑,不少于32个;馅料则由天上飞的(鸽子汤)、地上跑的(猪皮冻蓉、老母鸡汤)、水里游的(蟹肉膏脂)海陆空“三栖”煨炖、冷凝、交融而成……。
汤包上桌前,笑意盈盈的服务员,“轻轻提、慢慢移”缓缓提携到碟盘中,轻轻搁上旋转的台面。几位曲霞友人笑吟吟地提示我们“先开窗,后吮汤”,于是,面对颤颤悠悠、热气腾腾,吹弹可破的曲霞汤包,我启齿轻开小窗,真个是汤如泉涌,忙不迭地将汤慢慢吮净,然后用筷子慢慢挑开皮儿,里面都是蟹黄和蟹肉,鲜香之中还略略带点甜,抿在口里,婉转细腻。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主人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汤包的工艺过程,曲霞汤包是当地老百姓的心头所好,也是附近乡人的心水之物,各家各户有外来贵客,必请来曲霞品尝汤包,一只汤包在口,幸福的气息盘旋于味蕾之上,梦境一般的美好无两。我想这便是曲霞人的荣耀和骄傲吧。
曲霞素有“长寿之乡”的美誉,“七十小弟弟,八十不稀奇。”在这里,长寿似乎成了当地人的生活常态,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占比很高。漫步在曲霞古镇的街巷之间,时不时地与鹤发童颜的高龄寿星们相遇,闲聊攀谈之后,更能惊喜地感受到他们矍铄的精气神儿。
归途中,一片秋的金黄,质朴、纯净地铺展在大地上,处处可见生机盎然的乡村美景。品味完曲霞的美食和美食背后的故事,流淌在眼前心底的是包容共生的和谐,人类共通的情感,还有曲霞人勇立潮头的胸怀与格局。
吴晶晶,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仪征市评论家协会会长。作品散见《脊梁》《青春》《教师博览》《辽宁青年》《人民政协报》《扬子晚报》《扬州晚报》等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