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百年新征程,继往开来再出发!20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100周年,也是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建院91周年。90多年来,广东省中医院紧跟党走,以肩负振兴中医为使命,以至精至诚守护人民健康。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东省中医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藉此周年之际,我们回首既往,凝心聚力,汲取历史智慧力量,砥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怀揣着省中医院的赤子丹心,团结奋斗,逐梦新征程!
接下来,本专栏按医院工作不同板块,系统梳理有益工作经验,通过采集医院奋斗史中的艰辛故事及光辉瞬间,凝结的管理智慧及医院精神,形成系列专题文章,以此向建院91周年、建校100周年献礼致敬!
第七篇章:
经验三:党员创先进争优秀,划好医院发展之“桨”
4.成为“刻苦成才”的旗帜
医院党委实行“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的“双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共产党员刻苦成才,努力学习成长为本专业的拔尖人才。
如禤国维教授几十年如一日钻研临床技术,创新了中医皮肤病学岭南流派,疗效显著,被誉为“皮肤圣手”,成为“国医大师”;现代中医乳腺病学开拓者林毅教授,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坚持“平衡调治,守正和中”,以平衡脏腑、顾护脾胃、培植元气、扶正祛邪作为防治乳腺癌的主要原则,为不同类型的乳腺癌患者,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明显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带瘤生存的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刘良院士,科研攻关争分夺秒,在短短2年间就率领团队成功申报了全国中医类首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组建了中医药广东省实验室落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还牵头制定了国际ISO标准4项,团队成员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2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数项,并持续产出多篇高质量科研论文,累累科研硕果让人心悦诚服。
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据既往统计,学科带头人中的党员比例高达91%;入选国家、省、医院优才计划,担任省市级以上学术委员会的主委、副主委的骨干队伍共41人次,超过80%是党员;医院每年遴选出来的拔尖人才和朝阳人才当中,党员比例超过85%。他们都以成为精英的决心、榜样的行径,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了“刻苦成才”的鲜明旗帜。
在这一面面耀眼旗帜的带动下,医院开展了多项人才培养计划,现已构建起一支由1名院士、2名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5名岐黄学者、2名长江学者、39名省名中医领衔的高层次中医药领军人才队伍。
5.成为“开拓创新”的旗帜
医院鼓励广大党员骨干要瞄准本学科的前沿,不畏艰险、兢兢业业,在科学的道路上攻坚克难、不断攀登,集中力量推动专科建设。
在医院大外科的发展中,党员骨干的带头作用体现得尤其明显。
以蔡炳勤、陈志强、谭志健、何军明等几代大外科学科带头人如同“灵魂舵手”的带领下,大外科全体人员在学科发展的路径上,展示出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魄气毅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显著。
三十多年前,当人们说起中医院的外科,往往不禁问:中医院也做外科手术吗?水平不怎么样吧?
医院原大科主任谭志健对此颇有感触。他说,医院外科发展举步维艰。彼时,人们普遍认为中医院的手术不行,中医院的外科学科基础差、氛围相对薄弱,许多年轻医生觉得在中医院外科工作没有奔头,发展信心很不足......
谭志健说,但他并没放弃,他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己。医院还先后送他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医院进修,并得到跟随吴孟超院士手术台学习的宝贵机会,同时他还长期跟师著名肝胆胰外科学家彭淑牖教授学习。
1994年,谭志健成功完成了医院首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
医学界有这样一个说法,“能够成功完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无异于登上了腹部手术中的‘珠穆朗玛峰’”,目前国内仅有少数大型医疗机构有能力完成此类手术,谭志健带领的广东省中医院外科团队不仅成功“登顶”,还成了该领域的佼佼者。
——谭志健团队成功完成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及血管重建手术。
2016年在苏州举行的第十五届世界内镜外科大会上,谭志健选择了代表腹部最高难度手术——“3D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作为参赛作品,正是凭借堪称“极限操作”的血管重建技术获得“中国普通外科3D腹腔镜手术视频大赛”全国冠军。
——2016年,谭志健获得中国普通外科3D腹腔镜手术视频大赛全国冠军。
此后,医院成立了全国首家胰腺微创中心,将腹腔镜的“极限手术”常规化开展,微创手术率达90%。2017年,胰腺微创中心先后完成了全球首例联合同种异体血管移植重建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球首例全胸腹腔内脏反位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心还培养了一大批在院内能独当一面,在院外美誉传遍全国的优秀年青外科骨干。外科团队因此被广东省总工会授予广东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这是唯一获得命名的医学类工作团队。
能在手术台上挥洒自如,这是多年坚持不懈、高强度磨练的结果。一名跟随谭志健主任多年的年青医生说,无论深更半夜、亦或风雨交加,只要病人需要,谭主任就会出现在病人身边;面对困难、风险,谭主任从不顾个人得失,敢于担责,以病人利益为最高目标和依归,关键时刻还总能自信、冷静地带领团队排除险阻。
是这种努力创新、勇闯手术“禁区”、敢攀医学高峰并从未松懈的精神,造就了谭志健主任原创性地提出“谭式三步法多角度动脉入路” 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使得该手术更安全可行。相关成果还由人卫出版社出版、四川华西彭兵教授主编的《腹腔镜胰腺外科手术学》中推出,对腹腔镜胰腺手术的推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正是如谭主任这样的一个个榜样模范带动下,外科团队还独创了“逐水清热通腑”法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拥有成熟的腹腔镜、后腹腔镜微创清创以及开放手术,救治人数及成功率处于华南地区先进水平。肝胆外科以“分辨、分离和分别处理”的三分手术技术理念为基础,探索改进“多刮、快吸、瞬时清晰”的刮吸解剖技术,使手术化难为易,为腹部复杂开放手术提供技术保障,平均生存期远高于目前最新国内外文献报道。
——2012年1月11日《健康报》第5版,刊登了《中医获得“外科手术艺术奖”背后》。
大外科的发展硕果可谓是数不胜数,在医院众多专科发展的过程中,与之像似的还有很多很多,又比如重症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于1998年由张敏州教授创建,是全国中医院的第一个ICU,作为业界的零的突破,所承受的压力、质疑、顾虑可想而知,为此所付出的坚持不懈努力,更是让人为之动容。
医院原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张敏州教授,原是西医院的心血管科专家,于1997年入职广东省中医院之后,他主动拜师国医大师邓铁涛、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为师,一边传承经典,一边探索创新。
——国医大师邓铁涛指导张敏州教授
——陈可冀院士赠语张敏州教授要“敢为人先”
他提出了心肌梗死“救心·治心·养心”三位一体新模式,在全国中医院中率先开展心脏病介入治疗,如为97岁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安度百岁,再为104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成功植入心脏支架,术后运用自主研发的中药通冠胶囊治疗,随访6年康复良好,创下了医学界的一项世界纪录。
张敏州教授还致力引领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肌梗死标准化建设,牵头成立全国心肌梗死中医药防治联盟,他牵头主持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的中医药干预研究》课题,荣获2015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主持发布国内首部行业标准《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填补该领域的空白,实现了从心梗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专家共识到指南的跨越式发展。
同时,张敏州主任还主持发布了该指南的英文版,为中医药走向国际贡献了力量。2018年该项目荣获了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2018-2022年全国重症医学领域学者论文学术影响力排名TOP100”榜单发布中,张敏州教授全国排名42,是全国中医医院唯一入选百强排名的专家。
岐黄薪火,生生不息。这是一代又一代广东省中医院人的拼搏努力,助力医院屡创佳绩,涌现出一批批高层次的中医药创新人才如雨后春笋般层层辈出。
目前医院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国医大师邓铁涛(已故)、禤国维(已故)、林毅,全国名中医刘茂才、张忠德,岐黄学者张忠德、陈达灿、卢传坚、王小云、林定坤以及40位广东省名中医,已逐步构建起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代表、中青年骨干人才为重点、临床与科研交叉融后、梯队鲜明、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这一层次的人才队伍,党员占比更是高达98%。
他们用不断攀登的毅力,树立起医院发展过程中的“开拓创新”的先锋旗帜;他们用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以及岁月长河里源源不断的心力倾注,为飘扬起医院“开拓创新”的耀眼旗帜,增添其硬核实力与人性光辉相得益彰的魅力注脚。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风起南粤,春满杏林。
今天,我们站到了百年强院新征程的历史起点上,要不忘“来时路”的艰辛,铭记“脚下路”的责任,坚定“未来路”的信心。
党的领导作为医院的“根”与“魂”,已经深深融入了医院的发展血脉,化作了不竭奋斗的新生动力,犹如强大的红色引擎,凝聚了全体党员群众团结于一心,领航广东省中医院这艘巨轮,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乘风破浪、奋勇前行,为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医振兴梦和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致中和——读懂广东省中医院的第一本书》
指导专家:吕玉波
编写:杨沛莲 胡延滨 卢悦明 黄慧玲
图片提供:吴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