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蜀听讲座”作为巴蜀小学学术品牌,已持续20余年,学校先后邀请陶西平、朱永新、朱小蔓、成尚荣、张存浩、位梦华、潘复生、易志坚、葛瑞米·贝斯等众多国内外教育名家及院士讲座于此,影响惠及了数十万师生家长。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为更好普及常见生活中毒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中毒防控意识,本次“在巴蜀听讲座·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邀请到来自创伤与化学中毒全国重点实验室(陆军军医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联合中华预防医学会中毒控制分会的专家们,为巴蜀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中毒科普宣教活动。
常见生活中毒的种类有哪些?怎样进行有毒蘑菇的中毒处理?蜂哲伤与毒蛇咬伤怎样进行急救?……巴蜀小学教育集团各校师生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聆听了这场知识盛宴。
活动伊始,六位巴蜀科技小达人首先上台展示自己的科创作品,代表巴蜀师生欢迎专家们的到来,并向大家分享自己在“科技创新”中的收获与快乐。万众期待下,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战伤休克与输血研究室专业技术少将研究员刘良明对本次活动进行了详细介绍,宣布活动正式启动,并为现场的巴蜀科创小达人代表赠送了精美的图书。
专家讲座·干货满满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隐藏的‘杀手’?” 在第一场微讲座《常见生活中毒的种类及急救处理》中,来自中国疾控中心的主任医师张宏顺叔叔结合生活实际,针对家庭日常生活容易接触到的化学物(铅、汞、苯等)、日化用品(如清洁剂、杀虫剂、洗涤剂等)和有毒生物,为孩子们详细介绍了常见类别毒物的中毒识别、急救处理和预防措施。
“喜欢吃蘑菇的孩子有很多,哪些种类的蘑菇才是安全可食用的呢?蘑菇中毒后又该怎样处理?” 中国疾控中心副研究员李海蛟叔叔以《有毒蘑菇的识别与中毒处理》为题,为孩子们娓娓道来川渝地区尤其是重庆市常见毒蘑菇种类及其形态特征和鉴别蘑菇中毒的主要类型和临床表现,并对常见蘑菇中毒处置工作的误区进行了分析。
提到毒蜜蜂和毒蛇,我们总会感到些许害怕,那怎样才能预防和处理毒蜂及蛇类的安全事故呢?在第三场微讲座《蜂蜇伤与毒蛇咬伤的急救处理》中,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尹萸阿姨为孩子们介绍了春季常见有毒蜂类和蛇类的安全预防,以及青少年野外游玩急救方法。
三场微讲座内容丰富、干货满满,专家们用精彩的讲解,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们对生活中的“有毒”物品有了新的认识,帮助他们掌握了常见中毒情况的应急处理方式。
积极参与·对话互动
活动前期,孩子们通过前置课程的学习,自主了解更多信息并进行了深入思考。同时,带着对几位“中毒防控”专家们的敬佩与好奇,大家还通过查阅资料和相关讯息后,在课程导学单中提出了200余个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前置课程中巴蜀娃的问题集锦
“如果有一种食物单独吃是健康的,那几种健康食物混在一起吃可能会中毒吗?”
“我喜欢吃辣条,但爸爸妈妈觉得辣条里面添加了防腐剂,那吃辣条也会中毒吗?”
“所有的蜜蜂都会蜇人吗?在哪种情况下它们要蜇人呢?”
“可不可以把毒蘑菇中的天然毒素提取出来用于医学研究或者高科技领域呢?”
“处理创伤需要用到哪些工具?”
……
在对话互动环节,用心思考的巴蜀孩童纷纷提问,老师随机抽取了代表性问题请刘少将与三位专家为孩子进行了解答,让大家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专家们点赞巴蜀孩童的会思考、爱钻研,并鼓励孩子们努力培养科学观念与科学思维,为祖国未来的科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活动中,孩子们为专家准备了一份温暖而又用心的礼物——现场赠送“X导师”徽章。“X导师”是巴蜀小学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特有的一个角色,是巴蜀娃心中最高的荣誉,他们非常感谢专家通过担任“X导师”,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长期以来,巴蜀小学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工作,通过构建“全域”大科普新格局,盘活社会资源,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为学生搭建平台,培养探索习惯,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开阔学生眼界和启发学生心智。并依托集团校及“1+1+N”教育互助平台,大力推广科普教育,逐年完善具有巴蜀特色的科学教育创新实践路径,培养了一批批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的学生。
-END-
相关链接:
在巴蜀听讲座·院士专家进校园丨巴蜀娃的追“星”记
【在巴蜀听讲座】工程院士潘复生进课堂 播撒科学探索的种子
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