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棠樾
在我老家,有一个社区的名字叫牌坊,大名鼎鼎的黄龙岘就在它的辖区。名字叫牌坊,说明以前这里是有牌坊的,但我从来没有见过。
牌坊是做什么呢?最简单的说法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的门,最早是木头的,但木头容易腐烂,后来多为石头。
为什么要立这种东西呢?它主要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牌坊常是祠堂的附属建筑,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
全国各地都有牌坊,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但最震撼我的是安徽歙县棠樾,那里有牌坊群,一长条排开,共七座。
我很早以前在杂志上就看过它们,光看照片就已觉得天下独绝,当我真正站在它面前时,有一种无形的压迫。
它距离南京约300公里,我到达时已是上午十点多。牌坊群两边保留了永久农田,四周也没有建筑物,远看七座牌坊像是从农田拔地而起,如七位高大威武的将军立着。
这七座牌坊并不是一个时期建的,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每座的建筑风格却浑然一体。乾隆下江南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兖绣江南第一乡”。
南宋时期,鲍家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明清四百年间,鲍家亦官亦商,官做得可结交天子;钱多得富可敌国,两代王朝旌表一个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阳光很好,我在牌坊群里慢行,却像是走在历史的隧洞里。
第一座是鲍象贤的忠字坊,立于1622年。
鲍象贤是明代嘉靖年间进士,曾历任御史、按察使、刑部、户部、兵部、工部等官职,几乎把朝廷要职都过了一遍。
他为皇家立下无数战功,但因他为人刚直,得罪了不少人,被罢官回乡。死后,皇帝才醒悟,才遗憾,赐牌坊以旌表其功绩与忠诚。
第二座是鲍逢昌孝子坊,立于1797年。
明末天下大乱,鲍逢昌父亲外出谋生,遥无音讯,年仅十四岁的鲍逢昌外出寻父,乞讨三年才在千里之外的雁门关一带找到了父亲。
带父回家后,母又卧病在床。他四处寻医,医生说需亲生儿子身上的肉熬制作药引,鲍逢昌竟偷偷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煎汤。
鲍逢昌千里寻父、割肉疗亲的感人事迹很快传颂开来,感天动地,乾隆下旨赐建鲍逢昌孝子坊,以旌表他的孝心。
第三座是鲍文渊妻吴氏的贞节坊,立于1787年。
29岁时丈夫病殁,她立志守节,孝顺公婆,且将丈夫前妻之子视如己出,省吃俭用,抚养成人。
她还将自己的私房钱捐献出来维修鲍家祖坟,这些举动让族人深为感动,遂上报朝廷,给予旌表。
第四座是旌表鲍漱芳和他儿子鲍均的义字坊,立于1820年。
鲍家累年官至盐运使,很有钱。鲍氏父子拿出财物,帮朝廷解决了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三年的军饷。平时不仅修路铺桥、兴办学校,还在嘉庆年间赈灾济民,修筑水利,将一个“义”落到了实处。
第五座也是一个贞节牌坊,建于1769年。
鲍文龄病故时,爱妻汪氏25岁。她孤灯守节,抚养孩子。儿子腾达之后,年仅40岁的汪氏因常年积劳成疾,已病入膏肓。其子上书乾隆,请求为其母立节孝坊。乾隆下诏建坊,上书“敕建”两字。
第六座建于1543年,孝字坊。
鲍灿博学多才,生前是个大孝子。其母背上生疮,疼痛难忍,鲍灿便用嘴为母亲吸脓,减少母亲痛苦,直至肿痛痊愈。
第七座立于1420年,忠字坊。
宋末元初,叛军掳走鲍家父子,胁迫二人交出钱财供给军饷。鲍氏父子,效忠朝廷宁死不屈。叛军威逼先杀一人,让这对父子自行决定先杀谁,岂料二人竟争相要求先杀自己,以保全对方性命。
二人行为感动了叛军,放了父子二人。后来明成祖朱棣读史知道了鲍家父子事迹,深为感动,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
棠樾牌坊群本来有十座的,最早三座立于元朝,因数百年风雨侵蚀,也没有保护,于民国初年倒塌,只剩下了七座,明朝三座,清朝四座。
牌坊的顺序并不是建造的顺序,而是以“义”为中心向两边扩展,义字前3座为忠字坊、孝字坊、节字坊,义的后三座仍为忠字坊、孝字坊、节字坊,这样构成了一种呼应。
站在高大的牌坊前,聆听着几百年前的故事,抚摸着历史的沧桑。
“忠、孝、节、义”虽然荣耀,但也很沉重,沉重的不仅是这些精雕细凿的石头,还有千百年来压在人们心头的一些东西。
特别是在贞节牌坊前,我感到一种凄惶悲凉。那些节妇们,重门深锁,每当夜幕暗垂,面对冷月残灯,将漫漫长夜中的伤痛与哭泣留给了自己,何其悲惨!
仅明清两代,徵州守节的女子就达数万人之多,但并不是只要守了节,就能得到牌坊。能否得到贞节牌坊还得看这位节妇是否培养出官居要职的儿子,还得看她的家里是否拿出足够的钱财,否则也只能是白守。
即便皇恩浩荡给她立了牌坊,她又能得到什么?
其他的牌坊呢?它们同样沉重地竖立在我面前,静穆于历史的时空里。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打了一个比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如同一个古宅,里面有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
如何面对这些呢?他说要发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去拿。
对于鱼翅,要大胆地吃掉,好好地消化。对于鸦片,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烟枪和烟灯,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对于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棠樾牌坊属于什么呢?我想也需分分类:忠义如同“鱼翅”需传承,任何时代都需要忠于国家,造福乡里。
孝顺也是没错的,孝敬长辈、慈爱幼小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不至于要去割肉疗亲、吸脓吮疽。
至于那些贞节,则应彻底抛弃。
![]()
![]()
![]()
![]()
![]()
![]()
![]()
![]()
24.12.21
在我老家,有一个社区的名字叫牌坊,大名鼎鼎的黄龙岘就在它的辖区。名字叫牌坊,说明以前这里是有牌坊的,但我从来没有见过。
牌坊是做什么呢?最简单的说法是一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的门,最早是木头的,但木头容易腐烂,后来多为石头。
为什么要立这种东西呢?它主要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牌坊常是祠堂的附属建筑,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
全国各地都有牌坊,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但最震撼我的是安徽歙县棠樾,那里有牌坊群,一长条排开,共七座。
我很早以前在杂志上就看过它们,光看照片就已觉得天下独绝,当我真正站在它面前时,有一种无形的压迫。
它距离南京约300公里,我到达时已是上午十点多。牌坊群两边保留了永久农田,四周也没有建筑物,远看七座牌坊像是从农田拔地而起,如七位高大威武的将军立着。
这七座牌坊并不是一个时期建的,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每座的建筑风格却浑然一体。乾隆下江南曾大大褒奖牌坊的主人鲍氏家族,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兖绣江南第一乡”。
南宋时期,鲍家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明清四百年间,鲍家亦官亦商,官做得可结交天子;钱多得富可敌国,两代王朝旌表一个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阳光很好,我在牌坊群里慢行,却像是走在历史的隧洞里。
第一座是鲍象贤的忠字坊,立于1622年。
鲍象贤是明代嘉靖年间进士,曾历任御史、按察使、刑部、户部、兵部、工部等官职,几乎把朝廷要职都过了一遍。
他为皇家立下无数战功,但因他为人刚直,得罪了不少人,被罢官回乡。死后,皇帝才醒悟,才遗憾,赐牌坊以旌表其功绩与忠诚。
第二座是鲍逢昌孝子坊,立于1797年。
明末天下大乱,鲍逢昌父亲外出谋生,遥无音讯,年仅十四岁的鲍逢昌外出寻父,乞讨三年才在千里之外的雁门关一带找到了父亲。
带父回家后,母又卧病在床。他四处寻医,医生说需亲生儿子身上的肉熬制作药引,鲍逢昌竟偷偷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煎汤。
鲍逢昌千里寻父、割肉疗亲的感人事迹很快传颂开来,感天动地,乾隆下旨赐建鲍逢昌孝子坊,以旌表他的孝心。
第三座是鲍文渊妻吴氏的贞节坊,立于1787年。
29岁时丈夫病殁,她立志守节,孝顺公婆,且将丈夫前妻之子视如己出,省吃俭用,抚养成人。
她还将自己的私房钱捐献出来维修鲍家祖坟,这些举动让族人深为感动,遂上报朝廷,给予旌表。
第四座是旌表鲍漱芳和他儿子鲍均的义字坊,立于1820年。
鲍家累年官至盐运使,很有钱。鲍氏父子拿出财物,帮朝廷解决了安徽、江苏、浙江三省三年的军饷。平时不仅修路铺桥、兴办学校,还在嘉庆年间赈灾济民,修筑水利,将一个“义”落到了实处。
第五座也是一个贞节牌坊,建于1769年。
鲍文龄病故时,爱妻汪氏25岁。她孤灯守节,抚养孩子。儿子腾达之后,年仅40岁的汪氏因常年积劳成疾,已病入膏肓。其子上书乾隆,请求为其母立节孝坊。乾隆下诏建坊,上书“敕建”两字。
第六座建于1543年,孝字坊。
鲍灿博学多才,生前是个大孝子。其母背上生疮,疼痛难忍,鲍灿便用嘴为母亲吸脓,减少母亲痛苦,直至肿痛痊愈。
第七座立于1420年,忠字坊。
宋末元初,叛军掳走鲍家父子,胁迫二人交出钱财供给军饷。鲍氏父子,效忠朝廷宁死不屈。叛军威逼先杀一人,让这对父子自行决定先杀谁,岂料二人竟争相要求先杀自己,以保全对方性命。
二人行为感动了叛军,放了父子二人。后来明成祖朱棣读史知道了鲍家父子事迹,深为感动,为了旌表他们,赐建此坊。
棠樾牌坊群本来有十座的,最早三座立于元朝,因数百年风雨侵蚀,也没有保护,于民国初年倒塌,只剩下了七座,明朝三座,清朝四座。
牌坊的顺序并不是建造的顺序,而是以“义”为中心向两边扩展,义字前3座为忠字坊、孝字坊、节字坊,义的后三座仍为忠字坊、孝字坊、节字坊,这样构成了一种呼应。
站在高大的牌坊前,聆听着几百年前的故事,抚摸着历史的沧桑。
“忠、孝、节、义”虽然荣耀,但也很沉重,沉重的不仅是这些精雕细凿的石头,还有千百年来压在人们心头的一些东西。
特别是在贞节牌坊前,我感到一种凄惶悲凉。那些节妇们,重门深锁,每当夜幕暗垂,面对冷月残灯,将漫漫长夜中的伤痛与哭泣留给了自己,何其悲惨!
仅明清两代,徵州守节的女子就达数万人之多,但并不是只要守了节,就能得到牌坊。能否得到贞节牌坊还得看这位节妇是否培养出官居要职的儿子,还得看她的家里是否拿出足够的钱财,否则也只能是白守。
即便皇恩浩荡给她立了牌坊,她又能得到什么?
其他的牌坊呢?它们同样沉重地竖立在我面前,静穆于历史的时空里。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打了一个比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如同一个古宅,里面有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和姨太太。
如何面对这些呢?他说要发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去拿。
对于鱼翅,要大胆地吃掉,好好地消化。对于鸦片,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烟枪和烟灯,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对于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棠樾牌坊属于什么呢?我想也需分分类:忠义如同“鱼翅”需传承,任何时代都需要忠于国家,造福乡里。
孝顺也是没错的,孝敬长辈、慈爱幼小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不至于要去割肉疗亲、吸脓吮疽。
至于那些贞节,则应彻底抛弃。
长按进店
绘自然之灵,探烟火日常,忆沉淀光阴,
表现万物欣荣与沉静,书写世间沧桑与温暖。
感谢您的欣赏!
杏坛心语,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著有散文集《守望成长》《杏坛心语》《春风花草香》《山长水阔知何处》《橙黄橘绿时》。微信xtxy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