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上午忙完了一个同学儿子的订婚主持,下午到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进行新书发布和访谈。
这是第二次走进新华书店,接受这样一个访谈。上次是2023年的7月初,当时访谈的是《山长水阔知何处》,这次是上个月刚出版的《橙黄橘绿时》。
上次是夏天,主持人王挺穿了一件短裤,这次是冬天,他穿了一件蒙古的袍子,很有特点。
我们像是老朋友了,寒暄着落座。王挺是南京名主持,说话很幽默。我们的访谈是聊天式的,没有什么固定的话题,就是随意地聊,聊文学的创作,聊当今读书的状况,聊出新书的一些事。
整个访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下面选几个聊天的片断和大家分享,共同来喝一杯南京书香下午茶。
王挺:我们一年多前在这里见面的,当时你刚出版了新书《山长水阔知何处》,一年多的时间,你又出版了新作《橙黄橘绿时》,怎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出一本新书呢?
我:我一直有码字的习惯。上学时用日记本,后来有了网络,开始在网上写,写新浪博客,写了有十年多。后来新浪博客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我便写美篇、简书等。
2018年后,开始写微信公众号。虽谈不上日更,每个星期写两篇是没有问题的,这样一年下来会有100多篇。
可以说码字成了我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活状态,就像刷牙洗脸一样,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这本新书《橙黄橘绿时》,并不是一日之功,是从前面写的一些文字选取的。
王挺: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我:这本书是一个月前,由吉林教育出版社才发行的一本散文集,绘就万物欣荣与沉静,书写世间沧桑与温暖。
全书约300页,分成三个专辑,第一辑写花草树木,主要写出它们内在的一种精神。第二辑是写物,这些物件的身上饱含着一些情感的温暖。
第三辑是写人,写一些身边的人,但他们身上有一种别样的情怀。
这本书的纸张选用了80克轻质纸,我总共出了5本书,每本书都喜欢选用这种纸比较轻,翻动时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书发行后,好多人都很喜欢这个封面,我自己也很喜欢,洋溢着一种温暖,一种饱满,一种安静。
我平时喜欢摄影,对构图和色彩比较敏感一点,为这本书的封面,可谓煞费苦心,前后换了三个设计师。
既想好看,又要能体现书的内容,这就不容易了。
王挺:你觉得这本新书最想表达什么呢?
我:我最想表达的是乐观与坚韧,虽然生活中我们有许多的不顺意,甚至挫败,但我仍想表达一种向上和向善的东西。
第一辑中我写了好向棵树,一棵向死而生,在死亡的边缘苦苦挣扎。一棵从离地没有多高就分成了两根,一边已经死了,一边还活着,把生和死统一在一起。
随着年纪的增长,心中便多了一些悲悯,所以书中的不少文字表达了一种悲悯。
有一篇写一个在墙角做烧饼的人,他的生活是多么不容易。
还有一篇写睡在地上的农民兄弟,已是深秋的天,他们干了一上午的活,中午就用一个蛇皮袋铺在地上午休。要是我,躺个十分钟腰就不行了。
你看到这些人,你会觉得自己是是多么的幸运,是多么的幸福。
其实幸福是比较出来的,它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更不是以物质来衡量。
【关于什么是幸福话题,引起了大家热烈的讨论,共有6个人发了言,这里先略。】
王挺:大家都知道现在传统文学并不景气,甚至是一种凋敝,人们更喜欢一种快餐式的、新奇的东西,你为什么还坚持写传统散文呢?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你坚持的?
我:写作是我的一种爱好,我并不是为了什么功利目的去写。
这和写论文不同,写论文是为评职称,有明确的目的,我的写作只是一种兴趣,一种心情的表达,和那些没有关系。
我很多年没有写论文了,不是我不会写,我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人生在世其实很短暂的,能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挺好。
写作的意义是什么呢?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我想它最大的意义是记录生活中的一些美好,定格那些感人的瞬间,用心体验,发掘一些闪光的品质,把生活著成了散文。
我写作只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心灵的表达。比如故乡和亲情,那是一处发自内心的情感,一段时间下来,就像一个池子里的水,积得满满,你不表达出来,心里就难受。
我写这些,并不是为了猎奇,为哗众取宠,就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淌,一种所思所想的表达。
王挺:这是你的第五本书,这本书和前面的四本,在题材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本《守望成长》,第二本《春风花草香》,第三本《杏坛心语》,第四本《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一本《守望成长》比较早,是十多年前,后面三本是近四年出来的,几乎每年一本。《守望成长》和《杏坛心语》教育散文,前者写学生成长,后者写校园文化。
《春风花草香》是写大自然和亲情的,《山长水阔知何处》是一本游记散文集,写山写水,写这些山水里曾经的人和事。
我觉得我写的文字,最大的特点是真实,一是事情的真实,二是情感的真实。
我努力追求语言的简洁,能优美一些更好。关于这一点王振羽先生在《橙黄橘绿时》的序言中有比较具体的评论。
王挺:你觉得你写作时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没有具体想过什么样的状态,有感觉就写,没感觉就不写。有感觉时,先在心中大致地梳理一下脉络,坐下来写时会一气呵成。
记得去年正月至二月,我写中国传统文化散文,比如数字里的文化,颜色里的文化,人体器官里的文化,古诗词里的一些传统意象等,连续写了50多天,一天一篇,每篇都在2000字以上,是真正的日更。
有时没有感觉,可能半个月也不写一篇。
如果写时文,阅读量比较高,现在纯文学的东西,读者不多, 但没有关系。
我说过码字是生活的一种状态,就像你今天吃一顿饭,它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必要强求别人都来给你点个赞。
…………
40多年前的1982年,我第一次走进新街口新华书店,它在心中是神圣的。那时我还是一个上初中的孩子,买了一套安徒生童话集,播下读书的种子。
40多年来,记不清来过这里多少次,或许只有家里的那些书能回答。
我不曾想过有一天我自己能写书,并且两次走进这里接受访谈。
一个人,一辈子坚持去做一件事,说不上有多大的成就,但总有一些收获。
杏坛心语,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著有散文集《守望成长》《杏坛心语》《春风花草香》《山长水阔知何处》《橙黄橘绿时》。微信xtxy99
长按进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