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叶红于二月花----古诗词里的科学 1

文化   2024-10-22 22:22   江苏  

霜叶红于二月花

文/杏坛心语

每到春天,我们常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来形容春天的美丽景色。

这句诗出自宋朝大学问家朱熹的《春日》,全诗是这样的: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万紫千红”这个词并不是说只有“紫”和“红”两种颜色,而是有各种颜色,可谓五彩缤纷。大自然的花叶为什么会有各种颜色呢?那是这些花叶中含有一种叫类胡萝卜素的物质。

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另一种物质花青素的功劳。

花青素又称花色素,是自然界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在植物细胞液泡不同的PH值条件下,花青素使花叶呈现不同的颜色。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

“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

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大家还非常熟悉描写秋天美景的一句诗,叫“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句名句出自晚唐诗人杜牧的《山行》,全诗是这样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特别是最后两句,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们都知道,大自然中绝大多数植物的叶都为绿色,因为叶子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叶绿素。

叶绿素有个特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不断形成,又不断破坏。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界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如果没有阳光,就不能形成叶绿素,人们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光来培养韭黄和豆芽菜。
气温过低叶绿素也不能形成,此时叶绿素的破坏速度却有增无减。随着叶绿素的减少,叶子中的一些叶黄素之类的胡萝卜素就会显现出来,银杏、杨树等植物叶片到秋天变黄便是这个原因。

枫叶在秋天来临后为什么会变成红色呢?因为枫树在低温时叶片中的糖分可转变成花青素。


深秋时节,枫叶里花青素是红色的,含量又多,所以叶片变红,且红得鲜艳,因此杜牧说“霜叶红于二月花”。

在湖南长沙的岳麓山上,有一座亭子叫爱晚亭,名字正是出自杜牧的这首诗。
当年毛泽东在一个深秋游爱晚亭,写下著名的《沁园春.长沙》,在他眼中已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何如此呢?因为此时正是“霜叶红于二月花”。


      感谢您的欣赏! 


点击关注,拥有更多精彩🌹:


杏坛心语:

杏坛心语,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著有散文集《守望成长》《杏坛心语》《春风花草香》《山长水阔知何处》《橙黄橘绿时》。微信xtxy99 

 

杏坛心语i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