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中有“育”,方为“教育”

文化   2024-12-05 21:00   江苏  



今天下午,我的工作室和何德平工作室联合在南京晓庄实验小学搞了一次《守文化本真,赴传承之路》主题研训,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我工作室成员、何德平工作室成员、区一些学校的德育主任以及实验小学的班主任,共计有70多人。

本次活动分成了五大板块,先是三节主题班会课,分别是姜航航老师的《致敬英雄,做英雄传人》,刘彤老师的《童心向太空,共筑航天梦》,吉媛媛老师的《非遗剪纸,传统文化共传承》。

第二板块是一个才艺展示《少年中国说》。

第三块是张晓晨老师的学校汇报《立足文化传承,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第四块是南京师范大学陈红燕教授的《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建设》。

第五块是陈海宁和陈陵海两位老师对班会课的点评和我的一个微讲座。

马小燕校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全程参加了活动。

何德平老师作总结发言。

这一次主题活动,我们定位为文化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陈红燕教授高屋建瓴地阐释了如何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

她通过大量的事实,从多角度分析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孩子常常精神萎顿,探究背后的深层心理和文化背,带领大家寻求如何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三节班会课,我听的是刘彤老师的《童心向太空,共筑航天梦》,刘老师虽工作不到五年,班会课上得挺好。

现在,我们有一些老师不注重班会课,甚至一些学校也不重视,把班会课当作行政命令的传声筒,或者用来上文化课,或者用来发牢骚、泄怨气,有的干脆上自习课。

我们一直说“教书育人”,实际上应该倒过来“育人教书”,如果真的把人育好了,教书是水到渠成的事。

你试想,一个孩子如果心里充满阳光,有着坚韧的品质,有着远大的理想,有着乐观的精神,他会发自内心的学习。

反过来,一个孩子如果心里天天阴云四起,愁容满面,精神不振,他不想学习,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多大用,说再多的话也不起作用。

如何促进孩子的精神成长呢?主题班会课是一块重要的阵地。

为什么说刘老师这节班会课好,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抓住教育的契机。

小学阶段是一个孩子理想形成的重要阶段,很大可能影响着他的一生。

我们一向说立志要早,而现在的孩子对未来的设想,有的非常让人担心。

看到一个视频,问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孩子长大了做什么,一个孩子说要做大官,这样能有许多钱。第二个孩子说要做大明星,像刘德华那样,不但有钱,还风光。甚至还有一个说,要找一个漂亮的老婆。

是不是很可怕?如果我们的孩子们都这样想,那这个国家算是完了。

刘老师通过这一节班会课,引导孩子要做一个航天英雄。虽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英雄,但至少要有一种航天精神。

刘老师在这些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值得点赞。


二、要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课上有一个环节印象特别深,她让大家捏着鼻子,交错着胳膊,原地转上六圈,真切地体会航天员在太空中的一些状态。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谁都愿意做游戏,做得很投入,体会就很深。

如果这个地方换成空洞的讲解,效果会打很多折扣,即便是生动的音像,也不如亲身实践一下。


三、 要能拨动心弦

刘老师通过一些航天图片和视频,让孩子们真切地体会到航天员们的不容易,特别是杨利伟出舱以及后来的访谈。

那是中国人第一次飞天,技术还不成熟,杨利伟的五脏六腑都快碎了,差点失去了生命。但他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宝贵生命。

何止拨动孩子们的心弦呢?也拨动了我的,被深深地感动。

刘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认识航天精神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拼搏、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

这何止是航天精神呢?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一种战胜屈辱的精神,一种走向复兴强大的精神,这种精神今天根植于我们孩子的心中,滋养着他,促进着他成长,这才是真正的育人。


四、理想之光照亮现实

无论我们的课堂怎样设计,把课上得如何精彩,如果不能落实于实践,都不能算是好课,班会课更是如此。

刘老师通过层层引领,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航天精神,如果仅仅停留于此,这节课并没有真正化作一种德育力量。

孩子现在已经想成为英雄,但英雄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古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刘老师引导孩子们开始关注现实,反思当下。

她例举了几种现象:迟到、作业不认真、不好好上体育课,然后让大家展开讨论,这些害处,如何去克服这些毛病。

这实际上是一种道德和情感的升华,也唯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这节班会课的最大意义。


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这节课,学生主动发言达20多人,我以为这是了不起的。因为我们现在的很多课堂,一片沉寂,常常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

刘老师说话并不多,她很注重观察,注重引导,注重倾听,注重启发,注重总结和升华。

她始终微笑着,不急不慢,亲切而自然。

她站在教室的一隅,把舞台留给了学生。为上好这节课,她做了精心准备,但我们看不出她在演戏,她是在上课。

我们有许多公开课是演戏,但刘老师的课堂是真实的。

她眼中有爱,是因为她心中有爱。

何止是班会课呢?我想我们所有的课都应这样。

也不尽主题班会课才有德育力量,所有的课堂其实都包含着德育因子,都有着育人的功能。

这才是教育的“育”,而不仅仅是“教”。

可惜,如今,很多的时候,我们只剩下“教”,而没有“育”了。

再次感谢马小燕校长,为我们的活动提供了平台,给予了许多支持!



 



长按进店


绘自然之灵,探烟火日常,忆沉淀光阴,

表现万物欣荣与沉静,书写世间沧桑与温暖。


感谢您的欣赏!


点击关注,拥有更多精彩🌹:


杏坛心语:
杏坛心语,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著有散文集《守望成长》《杏坛心语》《春风花草香》《山长水阔知何处》《橙黄橘绿时》。微信xtxy99


杏坛心语i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