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微醺未醉时】 喝酒最美的是自在随心,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此中大有佳趣。

文化   文学   2025-01-30 07:37   江苏  



最是微醺未醉时

文 / 杏坛心语

酒是一种文化,能喝酒是一种本事。本人平生不能喝酒,也不会喝酒,所以没文化,但没办法。

人生总有绕不过的酒场,我每次遭遇,如履薄冰,如临大敌。

会喝的是英雄,神采飞扬,喊三吆四,酒与脸红白一色,豪情与霸气齐飞,英雄盖世,天下尽在杯中。

我不能喝,自动归于“狗熊”,未曾端杯,先怯四分,呆眼看人家“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我不敢“妄动”,生怕被人发现,向隅独坐,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偶尔几次,实在逃不掉。拖甲曳兵,不战而败。

酒语云:“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吞”,能来的感情都不浅,小小的酒杯便一齐逼来,虽再三哀告不胜酒力,仍无路可遁,只落得青筋暴突,汗流血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连几日,象霜打的茄子,重病的鸡。

这又何苦来!既然劝洒是好客的表示,就应主随客便,喝好即可,何必死乞百赖,生拉硬扯,非闹得人仰马翻,山神醉倒?其实酒场无真情,酒话即诳语,“疏者劝,亲者护”倒是实情。

酒的历史已越千年,它最早是用来祭祀的,高高地举起杯,怀着对先人和神灵的无限尊敬。后来,慢慢走向生活。无论是祭祀,还是生活,古人喝酒是崇尚一个“敬”字。

而今天的喝酒,是一个“劝”字,而死活地劝酒实在是一种陋习,不仅消时、耗力,更是伤身。

有人喝一次酒,从午达昏,从昏至夜,浪费多少时间?酒后余波绵延,损肝伤肺。想学习,想休息,想做事,都成东流。

有时也难,不跟着人家喊,似乎你清高,不热情,不够意思,你阴气太重。有时心里明明喊:“快点散吧,还有不少事呢”,可是嘴上却说:“难得一聚,再喝两杯”;有时回到家中,大家都觉得没多大意思,但一到酒桌,又身不由已的拼杀起来。这正是中国人的虚伪,也是中国人的无奈。

有人自然不屑于我的这些迀论。酒能壮胆,酒能增色,酒更能煽情,酒桌上好办事,酒缸淹不死人,酒场是战场,纵横酒场,才能笑傲江湖。“愁城欲破酒为军”,运筹杯盘,才能决胜千里,才能让他人仰马翻,方显英雄本色,故不仅要喝,且要大喝,特喝。

喝酒应有酒德,“以德自将,无令至醉。”是说君子以酒德为尚,节饮有秩,避免醉酒失礼。有人酒多了不仅失礼,而且误事,这种例子举不胜举。古人云:“细行不谨,必累大德”,这样耗时、破财、伤身地喝酒,何时能匡正?

喝酒本是一件雅事,主客双方执壶劝进,让到是礼,量力而行,发乎情,止乎礼,“三杯竹叶穿心晕,两朵红晕上脸来”,亲朋借酒叙旧话新,其乐融融;同行酒中切磋技艺,共同提高,岂不更好?

劝君更尽一杯酒,酒逢知已千杯少,可能大醉,但喝酒的是知已,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一种回应和交融,和今日的劝酒,逼酒,不是一个调。

酒确是一种文化,喝酒是在解读文化,品味文化。喝酒最美的是自在随心,《菜根谭》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此中大有佳趣。”此言得之。

略带醉意,心中飘然,仿佛置身于一种绝妙的境界,不被纷乱世俗所打搅,才是真妙而不可言。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品味美酒,享受生活。

因不能喝酒,才这样的想。能喝的朋友,自有另一番宏论,不必争论。


25.1.30





感谢您的阅读!

更多内容,长按  关注。


杏坛心语i
点击关注,更多精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