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食品安全对经济增长和人类健康有重大影响,对相关风险管理的法律要求正日趋严格。普遍认为,公共和私营部门的食品质量保证(质保)计划,无论是强制性的还是出于自愿,均是捍卫消费者远离不可靠、不安全食物来源的有效解决方案。
依托数字化追溯系统和平台,农业价值链和分销网络内的产品审批能够做到快速精准。
质保认证在地方一级执行不够一致,加之追溯措施缺乏连贯性和互操作性,对人类健康和全球农业食品市场准入构成风险。
本文介绍了主要研究发现,提出了加强追溯可互操作性和满足质保标准的解决方案,尤其是针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解决方案。
文中观点主要源自亚洲开发银行(亚行)区域性技术援助“大湄公河次区域可持续农业和粮食安全计划”(TA 9916-SAFSP)在2023年4月召开的一场能力建设和知识交流研讨会,以及该计划下农业食品(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进口的泰国榴莲、越南火龙果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老挝】牲畜)数字化追溯现有的示范性成果。
目前状况与新兴模式
在提升跨境可追溯性上,尤其在回应大湄公河次区域部分国家日益严格的进口要求方面,可互操作议定书及标准的作用不可小觑。对于互操作性的需求不仅确保合规,而且迎合欧洲联盟和中国等市场消费者的偏好——他们越来越青睐更安全也更可追溯的产品。
在大湄公河次区域,一些国家已经并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其贸易模式和供应链特征随之被重塑。例如,越南目前主要通过正贸而非边贸渠道向中国出口火龙果。这一转变是为了满足中国的进口新规,涉及植物检疫标准、可追溯性、包装、标签、外观和质量等维度。类似规定也适用于泰国对中国的榴莲出口以及老挝对中国的牲畜出口。
然而,面对低数字素养环境带来的种种难题,包括水果生产商和加工企业在内的利益相关方很难实施食品安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投资固然重要,但通过数字技术培训和外展活动对偏远地区,特别是小生产者为主地区的农民加以引导也不可或缺。必须显示出在价值链全链条扩大和落实追溯系统的收益高于成本。以经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的中泰两国榴莲贸易和中越两国火龙果贸易为例,最多仅强制到收集方进行数据记录和存储,导致最终客户不能对产品溯源。
此外,有些价值链尚处在编制追溯议定书和规程的阶段,而有些则已出现特定商品数据记录和追溯平台激增的情况。这导致不兼容问题和间接成本增加,尤其是农民不得不在多个界面间来回切换,重复输入信息。由于缺少追溯议定书,经认证的食品往往不能获得本应享有的溢价。
如何实现国家间追溯的可互操作性
统一追溯标准。各国可携手合作,协调统一国家层面的追溯标准、质量标准和监管框架,确保无相互矛盾之处。为此,各国可签订区域性协定或寻求国际标准机构的撮合。还可相互商定数据交换的标准化格式,以此促进信息共享的简便高效。采用国际物品编码组织(GS1)标准等全球公认标准也有助于推动这一进程。
构建公共—私营部门合作伙伴关系。政府可与私营部门利益相关方协作,建立旨在促进追溯和质保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此推动能力建设、信息共享以及通用标准和法规的制定。
加强研究能力。政府和国际组织可资助开展追溯和质保研究,驱动创新和技术发展。还可携手高校、科研院所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共同挖掘新机会和最佳做法。
提供激励。通过税收减免、发放补助和财政激励等手段,政府可激励私营部门参与追溯和质保倡议。
吸引利益相关方。政府可积极调动整条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方(农民、加工企业、零售商和消费者等)广泛参与,排查追溯及质控领域的短板和漏洞。各方合力有助于查漏补缺和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
参考资料
Asian Development Bank.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urity Program. Landell Mills. Interoperable Traceability and Quality Assurance Standards in the Greater Mekong Subregion: A Value Chain Approach.
本文作者
斯里尼瓦桑·安查
Srinivasan Ancha
亚行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局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环境群组主任气候变化专家
喜欢就“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