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GO JINGFANG
你想不想
写个医话
发大愿,做小事
写在《黄煌经方研习堂医案医话集萃·第一辑》问世之际
《集萃》你好
最近,被女儿们无限重复、单曲循环的来自《冰雪奇缘》的神曲《你想不想堆个雪人》反复洗脑。所以,《你想不想写个医话?》这个题目从脑海中自己蹦出来了!然后,我想要抓住这个灵感的小尾巴,继续写下去。
2024年9月5日,这注定又是我人生中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这一天我收到了朝思梦想、魂牵梦绕的《黄煌经方研习堂医案医话集萃》(以下简称《集萃》),真的有一种喜大普奔、喜出望外的欢喜!我戏谑地说,抛开我集萃感言首发、医案编辑首秀、医案处女作等闪亮的头衔(title)集于一身,即便我是一位路人甲,也一定会被这样干货满溢、古朴气韵、响应时代、亲近临床的《集萃》瞬间圈粉的!
学经方,唯临床实效见真章。用黄师的话说,这是我们“普通基层医生和跨界经方爱好者”共同书写的临床实录,这是我们深耕研习堂共同学习成长半年之后,用辛勤、智慧、热爱浇灌培育的实践之“作业”、共学之“果实”,璀璨夺目,光彩亮丽,骄傲自豪,与有荣焉!
我在收到书的第一时间,眼前一亮,灵光乍现,想到一定要来我常常光顾的这座古色古香的图书馆打卡拍照。我们的《集萃》,与图书馆里古风气韵的书架一定很搭;我们的《集萃》,在图书馆一众书籍面前,那也是相当闪闪发光。
打卡秀图这一波充满“仪式感”的操作结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我们的《集萃》,细细品读起来。首映我眼帘的就是黄师的寄语,在字里行间,我读出了黄师对研习堂的格外器重和殷切期望。
如黄师所说,“他们是一批名不见传的普通基层医生,是一批充满热情和智慧的跨界经方爱好者。因为热爱和投入,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爱上了经方。这本集子,就是他们学经方、用经方的临床实录。”热情和智慧,黄师给予了我们跨界经方爱好者极高的评价与极大的认可,是鼓舞,是期许,是希冀!
黄师希望经方爱好者们做什么呢?大胆地讲好经方故事,写出自己的经方医案。怎么去写医案呢?用平实的语言去描绘治病的场景,讲述用方思路的跌宕起伏,用心里的话来表达对经方的热爱。
黄师对研习堂的希冀与嘱托,更是体现在对《集萃》第二辑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重点要放在“医话”上。敏姐姐说过,“经方医生要有两个头,一个笔头,一个舌头。文学与经方的结合,这样的医话风格和体裁是黄师的首创,我们要模仿,要学习,要取法乎上。故事性强的医案,更吸引人,更容易传播,更能流芳。夹叙夹议,比平铺直叙要难,研习堂就是要做难而正确的事。”
是的!敏姐姐致力于将研习堂专注打造成一个能临床、会讲课、善写作的黄煌经方的精锐部队。我也在暗自思忖,我们研习堂作为黄煌经方推广主力军的高价值贡献是什么?应该就是高质量的医术、医案、医话。
所以,不负黄师对研习堂寄予的希望与重托!医话,一定要写,写得抒情、真情、实情。研习堂,由基层医生和跨界热爱者组成就是我们最大的特色。我们不写医案八股文,我们要让中医界刮起一股散文式的清风,这个我们研习堂做起来最有底气,这样的文风也最亲民,最惠民,让最美经方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曾说,参编《集萃》是我最正确的选择,也是学用经方成长最快的方式!现在,我要补充一句,书写医话也将成为我学用经方的最佳方式。我有一支笔,诚书经方美!用我的方式能为宣传推广黄煌经方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也不枉这“一期一会”的命定际遇!
鲁迅先生曾弃医从文,新时代的我辈则能医能文,谁说二者不能兼得?看看我们的黄煌经方思想奠基人黄师,看看我的中医领路人敏姐姐,看看我们研习堂璀璨夺目的师友们,都是我最值得效仿的典范!
何为医话
说到书写医话,那究竟什么是医话?不懂咱就问!
我问了问百度,百度告诉我:“医话就是中医的随笔记录,内容记载读书体会、临证心得、学术评论、见闻掌故等。”
我又问了问Kimi(我的新任AI小助手),Kimi告诉我:“医话是中医学家以笔记、短文、随笔等形式撰写的著作。它们通常包括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读书体会、治疗案例、传闻经验以及对医学问题的考证和讨论。医话的内容广泛,形式活泼,不拘泥于固定体裁,既有实证的总结,也有心灵感悟的记录。医话的特点在于内容丰富、言之有据、医文兼通,文字流畅,且具有实用性,常包含临证经验和点滴体会。医话不仅仅是医学知识的记录,它们还反映了医家的思考和对医学的深刻理解,是中医学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医话的定义中,我欣喜地发现,我不必把“医话”局限化,由此观之,我学习中医的一字一句、思考经方的一行一段,都可以称之为“医话”。杨大华老师曾在《十年一觉经方梦》中写道:“对于我个人而言,每一篇文字都是自己成长的‘脚印’,留下所行与所思。”
所以,如果我写医话,一定会融入我对经方的思考、对中医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对哲学的思考、对传承的思考,乃至对宏大命题和终极意义的思考。医话,可以成为我书写对中医、对经方所学、所思、所用的一种载体,成为我一个新的有感而发、直抒心臆的与外界连接的媒介。
中医是关乎生命的学问。生命之学庞大,生命之悟深沉,聚焦于经方为基点,于我而言,更像是有了根基,有了主心骨。经方所散发出的科学精神之光芒,更是让求真务实的我无比着迷,欲罢不能。
那么,扪心自问,我为什么写医话?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学习最好的“起势”,就是模仿。研习堂中有太多值得我学习模仿的对象了,当然,最值得我学习模仿的,就是黄师。在我眼中,黄师就是笔耕不辍、勤于临证、专注于经方实践应用的典范!学经方,学黄煌经方,更要学黄师如何学、思、用经方。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回答“我为什么写医话”。只有回答清楚WHY的原动力问题,才能有源源不断HOW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为了学习
输出,于我而言,是最好的激发与促进输入的方式。因为心中有渴望书写的小火苗,所以在笔耕不辍的同时,一定是阅书不断。只有大剂量源源不断的“输入”,才能实现有感而发、神来之笔的“输出”。
在研习堂日日不断的熏习中,在字斟句酌、连标点也不放过的编辑日结、旬修集、《集萃》的锤炼中,在逐字逐句、文本细读、提要批注、心得体会的《经方方证》研学中,我对中医的书写功力与日俱增。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更加认清楚自己是一个“学思并重”“输出导向”的学习者。学习方法万万千,只是这一种对我来说最实用且适用,我还是秉持我的初心,以自己为方法学用经方。
最近,我遇见了一个很炸裂的洞见,改观了我。让我更看清“迭代”和“重复”的微妙差别。迭代是递归式的重复。怎么理解呢?每一次重复的时候,都是把上一次的输出结果,当作这一次的输入内容,所以,总是以新的结果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版本。
由此,改变了我的认知。我们常说学习是重复、重复、再重复的过程。准确来说,学习是迭代、迭代、再迭代的过程。
每一轮的输出,都可以成为我新一轮输入的起点。如此周而复始,学习不是在做原地踏步走的往复运动,而是一直向前走的持续进步。
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以输出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呢?因为,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讲课与写作。把知识说明白、写清楚,才证明这知识是可以占为己有的。这也正是黄师说的,做学问和当老师的诀窍,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表述,把抽象的理论形象表述,把常见的现象深刻表述。能做到简单、形象、深刻,就是讲课的精华所在和文章的点睛之笔啦!讲与写,其实是一体两面,都是对表达能力的极致训练。
学习金字塔
所以,笔耕不辍的我,学经方,就是要以经方思维模式来书写经方,写医话就是我学经方的输出方式。
为了写作
黄师曾说,“我的梦想是当作家或记者。走上中医之路后,依然喜欢动笔。学徒时代,我整理老中医医案,写实习日记;在读研和执教时代,我写读书笔记,写论文,写论著,写讲稿。不停地敲打键盘,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引导大家学习经方、应用经方。写作,让我的思维更加缜密,让我的经验得以保留,让我的思想和心得能与大家分享。”
每每读到这段的时候,我总是想与黄师“隔空击掌”!因为我曾经的梦想也是当作家、当战地记者啊!不过,我现在就是把我的公众号当做自己作家梦的“圆梦计划”,我是自己文字社的社长。我的文字同样是为我学习、为我思考、为我留下人生印记而服务的。
敏姐姐曾说,“中医学是每个文青的终结者,而黄煌经方更是终结者之终结者,一入‘中医’深似海,陷在里面了。”终结,何尝不是新的开始呢?可见,中医和经方也许不是文青的终结者,而是文青得以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
正如黄师曾说,经方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特质不断给了我写与讲的冲动和题材。
我在学用经方的征途中,也总是有太多灵感的小火花恣意迸发。经方太有魅力了!经方的高深莫测可以高到生命之层次,经方的平易近人又可以充满市井烟火气,经方是研究人的大学问,经方又是标准规范的科学。经方有太多的美好值得我去挖掘、探索、书写、运用。经方这么美,这么好,让我如何不爱她!
黄师曾说,“趁着写作冲动随笔而就。这些文字,因为从心底流出,确实比较鲜活,比较实在。”我最是喜欢有感而发,喜欢文字从心底自然而然流淌而出,我只是我心底真实想法的记录者而已。我喜欢的文字是天然去雕饰,质朴且真诚。仿佛我只要把自己的心滋养成一汪清泉,就会有灵感之泉从心底源源不断涌出。
黄师曾谈到自己为何喜欢汪曾祺的散文。黄师说,汪老的散文,写的都是人世间的平常人、平常事,但写得细腻,鲜活,入神。
黄师喜欢汪老的文风,如说如话,文句短,二三字,五六字,好懂,生动。黄师喜欢汪老文字的神韵,总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我们总可以跟随汪老细腻而平实的笔触,发现生活的美、人性的美。
黄师说,美文当如此,好的医案医话也应如此。
我想,这就是黄师对医话的最高要求了吧!心向往之,素履以往。
作为一个常年精进写作技艺的选手,我深知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跟学经方一样,是要下工夫锤炼的本领。我对自己写作有两个期许,一个是“润笔”,一个是“练笔”。
润笔,则如敏姐姐所说,“写作之时,有意识地读黄师的书,特别是《黄煌经方医话》系列、《我的大学》《经方的魅力》等等,文人称之为‘润笔’,实则也是在找灵感。”我在选定一个主题之后,也喜欢钻进黄师的书中,浸润其中,让黄师的文字滋养我的灵感,我仿佛不用多做什么,只要“有感而发”就好。
练笔,我喜欢把自己的日常写作称为“练笔”,不论什么样的内容,练习组织一篇文章的能力总是有受益的。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写作风格习惯,提升对写作的信心,强化驾驭语言的能力。
所以,医话写作的心法也是一样:多输入,勤思考,常练笔。无他,唯手熟尔。
为了应用
经方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问。如黄师曾说,只有在临床上尝到了经方的甜头,才能有研究经方的不竭动力。
在没有跟诊、临床等优势加持下的自己,如何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且自我赋能的应用经方之路呢?应用经方,于我而言,可以是研究与实践并重的,这是我对自己的期许,也是我分析自己特长之后,希望自己可以做的。往自己脸上贴金且强行用“积极解读”视角来看:我可以做到,也是因为我没有临床实践的“羁绊”,毕竟自己是经方“圈外人、路人甲”的身份;我可以做到,也是因为我拥有战略分析的专业优势,常年宏观视角训练下“识整体、看全局”的素养。
我深知自己是理论强于实践的选手,那也无妨,就按照自己最舒适的节奏,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学经方、用经方。这又不是一场竞赛,话说回来,这也不是我的主场赛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就是最好的。
研习堂共学像是我学用经方的成长加速器,也为我打开鲜活的经方世界的一扇窗!
如黄师所说,“打开一扇窗看一看,外面有一个百鸟齐鸣的花园,有一片绿莹莹的芳草地,那是经方。”
透过研习堂这扇窗,我看到原来经方人是这样的用功精进、仁心医术、无私大爱,总是获得满满的正能量!
同时,我也要沉潜下心,钻进山洞,按照自己现阶段的时间、精力、水平、投入来综合平衡,找准自己的方式方法,稳扎稳打,砥砺前行!虽说“天下武功,唯快不攻”,但是有人就是喜欢八段锦的强身健体,喜欢太极拳的以柔克刚。正如我总结自己慢下来细品《经方方证》的欢喜,细腻之处看到的景致与纹理,就是扎实打好基本功的必备修行。
那么,我该如何通过书写医话来促进我应用经方呢?主要分两部分。
一方面是如何更好地应用黄煌经方临床医案,包括但不限于黄师的临床医案以及运用黄煌经方诊疗体系的经方医师临床医案,还有我们的《集萃》,那就是大量细致研读医案,牢固树立“方-病-人”思维模式,输出医案学习笔记,重在思考、体会与心得。通过书写自己独特风格的医案研学笔记,充分调用自己强大的想象力,让文字充满趣味性、场景感、故事性和文学性。
另一方面是如何细致地书写自己的医案,黄师一直鼓励我们经方爱好者,“自己的病自己治,家人的病你先治,亲朋好友的病能治则治。”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哪怕是再平凡不过的小医小案,也要总结记录、细致研学、深入思考,把自己乃至身边人每一次应用经方对治疾病当做是学习的最佳机会。
自己应用经方解决问题、对治疾病的机会,在现阶段可遇不可求,那么更是要凝心聚力在医案“学以致用”上。在学习医案过程中,要注重“医案点评”和“按语心得”的重点学习。
《经方概论》中说,我们研读医案到底收获如何,需要一个自我检测的环节。医案点评就是不错的检测方式。
研读是学习过程的输入,点评则是输出。点评的意义在于以输出带动输入,对所学知识点的整理,对想法的再次审视,最终达到知识的内化,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医案点评作为书写医话的切入口,也是我学以致用的一种方式。
另外,按语心得也是学习关键。我在研读《经方方证》时,配套学习《经方医案》,我最喜欢读《经方医案》中黄师的按语,这就像是跟随黄师的诊疗思路、由黄师引领着我一起研读思考中医大家们的精彩医案。如敏姐姐所说,按语是医案的点睛之笔,不仅是对诊疗过程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医者心路历程的展现。
通过研读按语,可以精准了解医者选方依据,跟随医者深入剖析经典方证,体悟医者对经方药证的见解。王晓军老师的医案集《王晓军经方临证实战录》,黄师给予高度评价,“可贵之处在于医案后面的解说,这是他选方谴药的所思所想,这是他多年临床的经验心得”。
王晓军老师和盘写出诊疗思路的全过程,对经方学习者而言,有着答疑解惑、启发心思的良好效果。以按语心得作为书写医话的又一切入口,也是我学以致用的一种方式。
近代经方家余听鸿说过:“医书虽众,不出二义。经文、本草、经方,为学术规矩之宗,经验、方案、笔记,为灵悟变通之用,二者皆并传不朽。”一手抓“宗”(体),则《康治本伤寒论》《经方方证》《张仲景50味药证》研学起来;一手抓“用”,则黄师、包斐丰老师、王晓军老师等医案,还有我们的《集萃》研学起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双轮驱动,并行不悖。
为了推广
黄师说,推广经方,是我一生只想做好的一件事情。黄师这种“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感与使命感一直在召唤和鼓舞着我!我心底蹭蹭地冒出热忱的小火苗!我在书写这篇眼睁睁看着从1000+字到9000+字的长文时,心中始终回荡着一种坚定的声音、一种纯粹的信念,“研习堂需要我!黄煌经方需要我!中医传承需要我!”没来由的,就是有这种使命担当,也不知道谁赋予的,应该就是自我赋予的吧!
优势不在临床的我,又能为经方推广做些什么呢?我跨界而来,这本身就是经方魅力的彰显!我是经方的热爱者,中医的热心肠。我还有我的笔,我的文,我可以做经方的学习者、思考者、书写者、践行者。因为我始终有一颗热烈的好学之心和好奇之心。相信这股不灭的经方小火苗,也会有熊熊燃烧、发光发热的可能!
这篇文,我写得很慢,想得很多。我想让自己慢下来,整理思路,整装待发。一边写,一边想,豁然开朗,发现自己写明白了,也就想明白自己可以为推广经方做些什么了!书写的魅力在于,总可以通过“写下来”的方式,让自己理清心中的想法,付诸纸端,化作行动力。我对敏姐姐说,这篇文虽然是因《集萃》的缘由所写,最终却让自己的前路明朗起来。正如黄师曾说,“经过思考与写作,我更坚定了推广经方的决心,也明确了推广经方的方向与策略。”
身为经方爱好者的我,又能为经方推广做些什么呢?
黄师说,只要是大多数人热爱的,就有生命力。经方推广的实质就是经方的大众化。黄师推广经方从来不会限定在特别的圈子中,只要喜欢传统文化,只要热爱生活,都可以成为黄师倾囊相授的听众和读者。“经方之道,至平至易;经方之门,人人可入。”黄煌经方的大门为所有热爱经方的人打开,可能也不必言说我为经方推广做些什么,可能就是我想要跟随着经方前辈们亦步亦趋学习模仿着做些什么。
黄师曾说,经方爱好者是一支推广经方的重要力量,徐灵胎就是爱好者,陈修园是爱好者,曹颖甫也是爱好者。这些经方前辈大家们,不为名,不为利,不为稻粱谋,只求真,只求实效。他们就是指引我不断前行的“经方爱好者之光”。
那我想怎么做呢?
推广经方,认清现状。人贵有自知之明,我要牢固树立清晰明确的自我定位就是,我目前处于学习经方的初级阶段,也许将很长时间处于初级阶段。认清学习初级阶段的定位有什么好处?让我避免盲目的自信乃至自大带来的错觉,认为学习经方很简单,认为学习经方很速成,认为学习经方见效快。我可能是做对过几道医案答题,那只不过是“新手的运气”;我可能是在生活中使用了几次经方,那也只是我迈出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觉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随时回归“清零”的心态和“空杯”的认知。
那对于我一个长期处于经方学习初级阶段的经方爱好者而言,写医话有意义吗?必须有啊!我记录下自己从零开始学用经方的每一步成长、每一点思考,相信“时间看得见,命运有耐心”,假以时日,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此生为期,我也可以书写出独一无二版本、恰似娄老那般厚重的《中医人生》,这是我心中的大图景。
我也是写给所有零基础自学中医的人啊!每个人都是鲜活独特的个体,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每个人与经方结缘、走上经方大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因缘。如果因为我的一字一句,从而使得有人爱上经方,踏上经方大道,那这些文字就有了更大的意义和价值。即便没有,这些文字,对未来的我也是穿越时光的信笺,告诉那时候的我,曾经我是如此热爱经方,希望她依旧如故。毕竟,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话说回来,我作为跨界经方热爱者推广经方的优势何在呢?我想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促使我养成“多维思考”和“多元视角”的能力,我的思路不会受限,我的角度相对客观。我写不出也不想写如黄师所说的中医界内那种半文半白、四字成句、近乎八股的文章,我要以我的方式书写,“我执我笔书我意,我以我手写我心”,自成一阵清风、一股清流的医话方式,也挺欢喜自洽、充盈美好!
推广经方,必定有我。如果连我这样的中医“圈外人”、经方“路人甲”都在为经方普及推广摇旗呐喊、奔走相告,我认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复兴在我辈指日可待,经方惠民之薪火相传必成燎原之势。
为了传承
黄师曾说,经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经方中蕴含着前人认识人体治疗疾病的思想方法,经方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
黄师曾说,经方,这颗中华医学的瑰宝,正在被众人拭去表面的尘垢,显露出璀璨的光芒。我也是众多擦尘人之一,这些文字可以作证。
敏姐姐说,黄师重视传承,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是。黄师对中医传承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担当。
我素以师志为己志,希望也成为这“擦尘人”的一份子,我为经方传承书写的这些文字,也可以成为见证。
为了经方传承,为了中医传承,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书写医话更是极有必要。黄师常言,“经方是中医最规范的部分,经方之疗效是可以重复的。”
黄师在推广传承经方的几十年来,从来都大爱无私,毫无保留,和盘推出,并真切地希望自己的思路被拷贝,经验被借鉴。在黄师看来,这是同道们对他学术研究成果的一次次检验。黄师也说过,自己的性格不拘谨,比较敢“露”,不怕别人来批评自己的东西,因为相信真理总是愈争愈明的。
黄师总是在用更大的格局、更高的视野来看待经方推广与传承,他认为被大家应用得越多,就越说明黄煌经方的医学思想是符合临床实际的,用方经验是实在的。每一个学用黄煌经方的人,都通过书写临床验案与治疗实效,那无疑是共同为“黄煌经方医案库”添砖加瓦,更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丰富可观的宝贵遗产。
何以传承?传下去,传出去。
传下去,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传承,不就是要当老祖宗智慧的挖宝人,然后还要把挖到的宝藏继续传给子孙后代吗?我始终以一种肩负使命的自驱力,自己要成为“仲景传承”漫长链条的一环,同时也看到这链条向下延续的可能性。我看到研习堂内优秀的“经二代”们那浑厚悠久的“家承”与“师承”发挥着巨大的能量,不断促进并赋能我,感到无比欣慰、欢喜、骄傲。正如澍哥、焦小可爱,他们就是经方传承之光,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经方传承的希望。
传出去,则开放、理解、接纳、包容。
黄师曾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并进一步阐述,一种文化只有在其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并被世界认可时,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的,经方就是。
徐文兵老师也说,文化输出,中医可以打前锋。曾经,针灸作为中医的第一张名片走出国门;如今,经方可以作为中医的第二张名片走出国门,因为经方是科学的、标准的、可反复验证的。黄师说,经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经方治病的便捷与经济,正是当今人类所需要的。
我有这样的大图景在心中,所做的这一切,初心本怀为了传承。心系传承,传承有我。如黄师所望,传承老祖宗的智慧宝藏,造福全人类,让经方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切实地让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智慧为当今地球人带来实惠。
做好传承,则要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胸怀与心志。正如娄老在讲康治本《伤寒论》曾说,要以开放、理解、接纳与包容的心态来广泛接纳日本汉方医学的优秀成果。我们可以拥有大国大民之大气,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架桥铺路”,经方建立起与汉方交流的桥梁,中医建立起与西医结合的通道。不论经方、汉方,不论中医、西医,皆利益吾国吾民、利益天下苍生!
做好传承,则不泥古拘方、要与时俱进。经方走入时代,则需要与时代互融共通的表达方式。文字可以是活泼生动的,表述可以是通俗易懂的,用词可以是符合时代脉搏跳动的。如毕礼明老师曾说,黄师通过自身不断学习,将晦涩难懂的古代语言转化为现代语言。让简明、规范、实用的大美经方,走入基层,进入寻常人家。黄师就是让经方走入时代、走进临床、走向大众的最佳典范。我们研习堂这支由基层中医师和经方爱好者组成的队伍,就是要成为这样的经方传承主力军和生力军。
个人是渺小且微不足道的,但是个人如若投身到一项伟大进程或宏大使命中,则渺小也有意义,微弱也有价值。传承,就是这样的伟大进程和宏大使命。
我能为经方传承做些什么呢?
只要我保持不断创作的源动力,传承的意义就在文字中彰显。这些文字会化作传承的载体,可以漂洋过海,也能够留给后世。关于经方传承的文字被更多人更广泛地书写,传承的火种就不再是点点微光,而是汇聚成星河璀璨!我能做的,就是秉承“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从我做起,为经方传承书写一字一句、一行一段,聚沙成塔,累字成金!
罗振宇老师曾说,发大愿,做小事。此文将成,也是我“发大愿”的宣誓,接下来就要脚踏实地“做小事”了!
邓文娴老师说,“黄师经方惠民、还方于民的宏愿正在从梦想走进现实。我仿佛看到涓涓细流汇成了大海,看到星星之火已然燎原,看到黄师千山万水走过的地方,已经万紫千红开遍!”
黄师的宏愿如阳光般温暖炽烈,广照每一位孜孜以求经方人的心田。惟愿成为这“涓涓细流”,成为这“星星之火”,成为万紫千红经方大花园中竞相开放的一束芬芳!
愿以士大夫之精神内核,以向道之心求技与艺,则所学皆不离道心,且以利他为本怀。正如黄师始终铭记不忘父亲赋予的价值取向:为社会作贡献,为民族争光,也为家族争光。
最后的最后,以最近《文明之旅》一句富有启发的话结尾。“人这辈子所有的好事,都不仅是谋划出来、努力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你敞开心胸,迎接外部资源的撞击,和它们一起合作,碰运气碰出来的。” 我也想通过这句话,作为我今日书写我与黄煌经方,也是人类和经方两个“物种”彼此合作、彼此成全的故事的注脚吧。
特别鸣谢:最好的同桌搭档红雪姐提供的封面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