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 分享的果实
写在《黄煌经方研习堂医案医话集萃·第一辑》问世之际
1
望穿秋水盼伊来
美图来自@杨丽娟|诚挚感谢
看到群里的伙伴们陆续收到《集萃》,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反复查看快递信息,满心期待我的那份幸福快快抵达。这些天,我的思绪紧随着物流的轨迹而延展,仿佛能感知到书本一步步靠近的温暖。
终于,书到了!
即便在微信群早已多次看过她的模样,但是捧在手里时那份沉甸甸的满足感依旧无可替代。
书的封面质朴而不失雅致,触感厚重而不失柔软,翻阅的同时心底油然升起浓浓的敬意。敬黄师的倾情教导,敬每一位无私的分享者,敬每一位参与编辑的工作者,更敬每一位病案中的患者,因为你们才有了这样一本满是诚意、满是感恩的《集萃》。
2
不施粉黛美如故
1
美图来自@杨翠玉|诚挚感谢
《集萃》秉承着黄煌经方的理念:不求其全、但求其真。她不饰浮华,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说话,字里行间跃动的是一幕幕发生在诊间的鲜活场景。
这是研习堂师友用半年的时间以聚沙成塔、累字成金的努力编写而成,让人们看到他们使用黄煌经方过程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功。
这是学用黄煌经方硕果的分享。
自《集萃》病案汇编之初,到终得付梓而呈现于众人眼前,期间历经三月有余的精心编辑,而背后所承载的故事,远非时间轴上的刻度所能尽述。每一位分享者从踏入黄煌经方之门,到将所学点滴融入临床,再提炼精华,落笔成文,每一环节皆是岁月积淀的结晶。
研习堂内,汇编日进,荟集旬出,点滴积累,精粹提炼,皆为《集萃》璀璨绽放的序曲。
我们见证了149位师友分享的283则医案医话。这并不是研习堂师友交流的全部,有的师友分享的病案多、质量佳,但是为了平衡每位师友的展示机会,编委们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确保每位师友的声音和身影都能被倾听与注目。每一则病案都承载着深厚的经方医学智慧,其编纂过程严谨而周密,编辑团队与分享者携手并进,紧密合作,历经多轮细致校对,力求每一细节精准无误,内容全面完善。
3
文心雕龙在医话
1
美图来自@黄汝琴|诚挚感谢
研习堂聚焦黄煌经方学说的学习,自创立之日起便秉承黄师对临床医生提出的严格标准,自我规范、自我鞭策。黄师强调,经方医生需要兼备两种能力,要有两个头,一个笔头,一个舌头。
研习堂积极倡导知识共享,尤其是医案的分享,就是希望大家能勤加磨练文笔(笔头)。研习堂以黄师门诊病历的书写模板为范本,引导每位成员深入了解黄师的诊疗思路,敏锐捕捉关键信息,以匠心独运之笔,精心撰写每一份病案。
黄师常言,临床医生要记录好临床病案,要把每一个病人当作一个课题来研究,从每一个病例中积累经验。
研习堂自启幕之初,便力推积极分享的风气,把分享当作在研习堂学习的硬指标。虽初觉严苛,却成效斐然。师友们收获良多,分享者与受众者皆受益匪浅。此间,分享之势已蔚然成风,正能量满满,学习氛围愈加浓厚,师友情谊也愈发深厚。
有人说,“写叙事医学病历,提高医生的同理心”。我们的医话就如同叙事医学病历一般。黄师曾说过,病历里面可以把患者描述某些症状的语言如实记录下来。这表现的是医生真的在听患者的诉说,用记录患者语言的方式,真切看到对面的“人”。
有人说,“共情是医学实践中必须具备的能力,否则医学就是冷漠的”。中医是有温度的医学,中医师也是温暖的医生。望闻问切,每一个诊疗步骤都体现了医生的温度。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但门诊的记录却相对简单。黄师强调患者的个人情况,如身高、体重、家族史、腹诊等都不是门诊病历的重点内容。而在学习了黄煌经方后,这些都是必写项,就是为了要全方位了解对面的这个“人”。
4
黄师寄语谱新篇
1
美图来自@陈璇|诚挚感谢
第二辑的《集萃》已经在征稿了。黄师提出了要求:下半年的《集萃》重点在医话。
不擅长写作的我们会有一些担心。敏姐姐说:“我们是医生,不是作家,不是网文写手,一开始不要对自己提过高的要求,不要抱有粉红泡泡般的幻想,以为提笔而就、倚马可待。这是不现实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做到天生写出一手好文章。但只要持之以恒的练,一定能越写越好。切记,不要追求华丽的词藻,平实朴素更让人读得舒服。”
是的,医话是医患间真诚交流的见证,是场景再现,更是朴实无华的文字绘就的生命画卷。
让故事在笔尖发生,让生命在体悟中完满。
下一辑的《集萃》,因你我的努力,将更加精彩纷呈。
集
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