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研习堂
我是加入研习堂时间不算太长的学生。以前也入过各种各样的学习群,很多群刚刚组成时,常常热闹非凡,人声鼎沸,楼高百尺,而我心里却似乎早已预见到,过不了几个月,这个群就会慢慢归于平静甚至死寂。因为这种情况见得太多了,仿佛一团烈焰燃烧殆尽,已然没有后续的能量和动力加持。
而研习堂却是一个异数,逃出了这个宿命。为什么呢?请看下文。
研习堂群是一个有每日史官,有主持人,只要有师友发表文案就会有良好的互动,从不会冷场。有日结,有旬修集,真是“日知其所无,旬无忘其所能”。有每日金句,有方证训练,有病案练习,有大咖专题讲座,有师友们自己联讲,有互动,有信息存档,有真情流露,有无私分享,有美文,有能文能武的帅哥宝弟,有秀外慧中的神仙姐姐。有线下活动,有属于自己集体创作的学习资料。
大家都是有故事的人,自己早年的求学故事,后来如梦初醒地学习经方的故事,看过各种各样的病人及他们或创业失败、或子女离异、或悲欢离合、或痛不欲生、或求而不得、或失而复得、或九死一生、或欲哭无泪、或大病得愈等等的感人故事,各种药人、方人,皆是众生百态。于是有了阅历,有了观察、有了感触、有了思考、有了积累、有了沉淀,因此每一个经方人都是作家,或者是潜在的作家,因为有故事有感触有真情有思考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总有一股穿透人心、感人至深的真诚力量。
白日临证,晚上研习,不禁让人想起“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的快意豪情,和“红袖添香共读书”的温情浪漫……
研习堂每天信息量大,含金量高,讨论互动激烈,有趣、有料、有情,不知不觉时间就这样悄悄溜走了,颇有:闲下窗前看研习,不知春去已多时。
在研习堂里光默默的学习而不分享是不被允许的,但分享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谈一方、一药的体会,或对方证的认知,或自己读书心得、读书笔记,或药人、方人的识别,或自己身边的治疗小故事,或者疑难病案的讨论分析,等等不一而足。其实分享是一种更好的学,输出倒逼输入,写好一篇文章,有时需查找资料,复习故知,弄清底层逻辑,言之有理有据,还需要让读者看得明白,甚至换位思考和共情读者看完此文之后的反应和感受,是一种多方面能力协同的综合训练。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研习堂里确实如此。
然《易经》损卦言:“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
自己有时候反省觉察:“同行相轻”产生的心理过程,如同行在自己面前表现得太优秀了,则自己会在潜意识中无意识中莫名感到一种无能感、浅薄感,从而产生羞愧感、没有面子感等不好的觉受,为了避免这种不好的感受,会无意识地自动化地产生嫉妒、不屑、甚至攻击和诋毁等等来进行心理防御,这些常常是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有时候就是一闪而过,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所以《易经》讲:“谦受益 ,满招损。”《道德经》说:“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为,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真是洞达人性的终极告诫!
然“不遭人嫉是庸才,无故遭嫉是蠢才。”在研习堂里,却很少有嫉妒,更多的是随喜、赞叹和见贤思齐。
在卧虎藏龙、高手如云、大咖云集、医文并茂、德艺双馨的研习堂群中,不知不觉地就折服了自己的我慢之心,放下了不健康的自恋,看到了自己的能力边界,体会到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有时候自己看书或者实践,千辛万苦悟出一些小道理、小窍门,而沾沾自喜,谁知道到群里交流才发现,自己辛苦得来的,引以为豪的,却是师友早已司空见惯、耳熟能详的入门级的基础知识。真是:“到此自觉千里目,谁知才上一层楼。”
有效地组织和管理一个数百位高知的微信群,是很不容易的,要求组织管理者,首先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水平远高于众人,众人才会心悦诚服。同时要有奉献精神和大将风度,甚至果敢果决,不怒自威,敢于指出问题所在,维持维护属于自己群的边界,且对事不对人,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所谓是身口两兼、一马当先、仁义如天,霹雳手段,菩萨心肠,慈又能带兵,义又能掌财,真是难能可贵啊!
反观自己有点胆小怕事,怕得罪人,且不耐烦剧,也不愿意多奉献多付出,只愿做一个逍遥散人、自了汉,实在是很惭愧啊。
研习堂真是别具一格的好群,很难很难在其他地方再找一个像这样的群了,因为只有这种类似企业管理的组织架构,只有这样的领导者,只有这样一批爱好经方的志同道合者,彼此愿意开诚布公、积极努力进取的学习者、追随者才能组成这样的一个群。套用佛经的一句话,此群甚是稀有难得,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得入此群啊!
分
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