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海燕教授: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细胞治疗在艾滋病领域的应用

学术   2025-01-14 18:01   北京  

编者按:在2024年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中,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现存活HIV感染者达3990万,当年新增感染者约为130万,而因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的人数则高达63万,即平均每分钟就有一人因艾滋病离世,这一数字远高于2025年设定的目标——25万人。面对当前艾滋病防治的严峻形势,在近期举行的“中国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暨“第三届感染性疾病与免疫学术会议”上,云南省传染病医院闵海燕教授分享了细胞治疗在艾滋病领域的应用。




艾滋治愈的希望

艾滋病治愈的希望之光初现于2009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了全球首例艾滋病治愈病例——蒂莫西·布朗。该患者因患急性白血病接受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体细胞携带CCR5△32突变,使得患者体内艾滋病毒无法存活。直至2020年布朗去世,其体内均未检测到艾滋病毒。然而,CCR5△32突变在欧洲人中较为常见,对于我国每年需进行血液肿瘤移植的超过10万患者而言,找到全相合的供体已属不易,更何况是携带CCR5△32突变的供体,更是难上加难。


尽管如此,全球范围内仍不断有艾滋病治愈病例的报道。2020年,LANCET杂志报道了伦敦大学病毒学院团队完成的第二例治愈病例;2023年,Cell杂志报道了第三例,也是首位女性治愈病例,其接受的是脐带血干细胞移植;同年,Nature Medicine杂志报道了杜塞尔多夫病例。保罗·埃德蒙兹是目前已知年龄最大的治愈病例患者,超过60岁。此外,法国巴斯德研究所报道了第六例日内瓦病例,该患者输注的供体干细胞为CCR5基因突变的杂合子,因此其治愈情况仍需谨慎观察。2024年,第25届国际艾滋病防治大会上报告了第七例治愈病例,被称为第二例柏林病例;而在HIV Glasgow大会上,法国马赛则报道了一个潜在的第八例HIV治愈病例,同样为女性。这些病例均为艾滋病合并血液肿瘤的患者,且均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尽管造血干细胞移植为艾滋病的治愈带来了希望,但其面临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干细胞的获取和应用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严格的医学标准,移植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等并发症也需精心设计治疗方案和严密监控措施。已报道的治愈病例背后,是数百个失败的案例,其中部分患者因移植后的并发症而死亡。


艾滋病治疗现状

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云南省传染病医院,自2004年成立以来,便肩负着云南省艾滋病防治的重任,作为该省艾滋病防治的重点医疗机构,目前承载着为全省12万名艾滋感染者提供诊疗服务的使命。这包括检测试剂的采购、抗病毒药物的发放以及全面的医疗照护。


多年来,我们接诊了众多艾滋病合并血液肿瘤的病例,这些患者的病灶遍布全身,且大多数处于中晚期。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初次诊断时,骨髓已经受累。此外,超过50%的患者在确诊肿瘤的同时,也被诊断出感染了艾滋病。


针对这一特殊患者群体,我们采取了综合整体的治疗模式。在评估患者情况后,我们既进行抗病毒治疗,也进行肿瘤治疗,两者兼顾。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目前艾滋病的耐药形势相当严峻。例如,两周前,北京协和感染科的曹玮教授就分享了一个对所有现有抗病毒药物均产生耐药的病例。这提醒我们,在为患者提供诊疗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在治疗手段上,我们采用了化疗、局部放疗、鞘内注射等多种方式,并争取在云南省血液团队的支持下,为中高危、高危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下是我们治疗过程中的一些成功案例:


去年,我们收治了一名65岁的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经过首次化疗降低肿瘤体积、控制肿瘤进展后,因骨质破坏无法恢复,我们多学科会诊后决定进行截肢手术,并继续完成化疗。在治疗过程中,我们还协助患者安装了义肢,并进行了后期的功能锻炼,确保患者不仅活下来,还要活得好。


此外,我们还成功治疗了一名高危伯基特淋巴瘤患者。该患者在经过4周期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并在北大肿瘤医院宋玉琴主任团队的帮助下,进行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该患者已生存了113个月,HIV控制良好,生存质量也很高。


我们还有一个令人振奋的病例:一名颈部大包块伯基特淋巴瘤患者,在初诊时口咽间隙几乎完全堵塞,呼吸不畅、无法正常进食。但经过我们的治疗后,患者达到了完全缓解,目前生存质量良好。


然而,并非所有病例都能取得良好的预后。例如,老年不能耐受标准化疗的患者,以及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临床反复活动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复杂病例,都给我们带来了挑战。我们仍在积极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统计我们治疗的艾滋病合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数据时,我们发现两年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了56.4%,总生存期(OS)达到了62.7%。这证明,通过积极规范的治疗,我们的患者也可以达到与非HIV人群淋巴瘤相似的预后生存。


尽管如此,我们仍需面对40%左右预后不佳的病例。我们深知,艾滋病合并血液肿瘤的治疗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但我们也将继续不懈努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展望未来

展望未来,闵海燕教授认为,为合并肿瘤的HIV感染者找到治愈方法需要满足安全、有效、可及性高三个条件。她希望像日内瓦病例一样,在诊断急性白血病后,能第一时间进行以同时治愈白血病和艾滋病为目的的细胞治疗。同时,她也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患者治疗模式:建立统一规范的艾滋病合并血液肿瘤诊疗流程和完善的启动机制,全面细致评估病情后,使适合的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安全、有效的细胞治疗。这样的诊疗模式建立需要国家感染性疾病中心的主导和引领。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闵海燕教授和她的团队愿意为每一位艾滋合并肿瘤的患者拼尽全力争取好的预后,为艾滋病防治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专家简介



闵海燕 教授

云南省传染病医院/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主任医师
血液肿瘤科(原感染二科)主任
中国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淋巴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HIV合并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血液学分会第八届全国委员
云南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抗癌协会云南省血液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云南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云南省转化医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抗癌协会云南省淋巴瘤分会常委
从事艾滋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诊疗多年,对艾滋病合并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的诊疗有丰富的诊疗经验,同时对血液肿瘤患者合并活动性结核及耐药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的处理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
发表论文20余篇,SCI 9篇(一作/通讯8篇)。



推荐阅读


舒跃龙教授:广谱流感疫苗研发策略及进展

林锋教授:丙型肝炎诊治进展

曹清教授:儿童流感诊治和新药研发进展

谢正德教授:抗病毒药物进展和基于共识的抗病毒药物合理应用

来源:《感染在线Infection Online



END




扫码添加
感染在线学术小助手
加入粉丝交流群

感染在线InfectionOnline征稿邀请




01
投稿内容

征稿内容不限于:研究进展、团队科研成果、临床用药经验分享、典型病例解读、疾病诊治经验、人文故事等。



02
投稿方式 | 商务合作

联系人:张老师 15699612502

邮箱:ganranzaixian@lbmedtec.com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感染在线InfectionOnline
关注感染病学领域最新的学术动态、会议活动、视频直播、人物报道等前沿内容,推动中国感染病学的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