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国栋同志的报告是一个重要文件。请各大区区长主持讨论,细致地讨论,讨论两次至三次。我基本上同意这个文件所述的意见。但觉:
(一)假定今年年成比去年确实好的情况之下,征购一千一百亿斤,力争办到,这是变被动为主动的第一着。今年年成如果在秋收以后确实较去年好,确实证明无妄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征购到这个数目字呢?
(二)下年度销售计划,我感觉不但一千另二十亿斤,是太多了,这个文件上调整为八百五十五亿斤,似乎也略为多了一点。是否可以调整为八百亿斤,或者八百一十、二十亿呢?告诉农民,恢复糠菜半年粮,可不可以呢?苦一年、两年、三年,就翻过身来了。多储备,少食用,以人定量,粮食归户……忙时多吃,闲时少吃,有稀有干,粮菜混吃,仍然可以吃饱吃好,可不可以这样做呢?
(三)多产粮,是上策。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购,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恢复私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凡此种种,可以多收。既已多收,可以多吃(例如菜)。
(四)好好地精细地安排过日子。是否可以按照一九五七年的实际产量安排过日子呢?一九五七年的日子不是过得还不错吗?这样做,农民的粮食储备就可以增得较多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以上几点意见,只供同志们此次讨论的参考,切勿下传。不对之处,准备修改。
(摘自毛泽东《粮食问题》)
【注】这是毛泽东于一九五九年七月五日为印发粮食部副部长陈国栋关于一九五九至一九六零年度粮食分配和粮食收支计划调整意见的报告写的批语,题目是毛泽东拟的。此前还曾批示:“要十分抓紧,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材料二:
一个国家唯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保障国运民生。
首先,这是由粮食的极端重要性决定的。粮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不仅具有食物属性,还同时具有政治、经济、能源、人权等多重属性。只有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其次,这是由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每年的消费量要占到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1/5,是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多。再次,这是由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我国小麦和水稻单产水平与世界前10位国家相比,仅为它们平均水平的60%左右。从国内看,全国270个早稻万亩示范片和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亩产都要比所在县平均水平高出120公斤以上,粮食增产潜力巨大,如果过度进口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不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最后,这是由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的。当前,除了受一般供求规律的左右,其他各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包括美元贬值、气候因素以及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供给不足,生物燃料和消费结构变化导致的粮食需求旺盛,以及部分国家出口禁令、国际投机资本在期货市场上的炒作等。
2012年我国实现了粮食连续9年增产,总产量达到5.9亿吨左右,粮食供求总体基本平衡,但这是一种很紧张的平衡。所谓紧张平衡,是指粮食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而且结构性紧缺的矛盾突出。具体来看,小麦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稻谷则长期偏紧;玉米由于饲料与工业加工需求逐年增加,供需日趋紧张;大豆已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路径。第一,要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第二,要大力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健全防洪抗旱减灾防灾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用水保障能力。第三,发挥好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重视种业在保证粮食产业安全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完善粮食市场定价机制。粮食生产高度依赖水、土等自然资源,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大幅度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难度大,从事小规模经营的农民消化生产成本上涨的能力弱。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粮食价格就成为保障供给、平衡工农业利益的重要手段。从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平衡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在全社会物价总水平提高的同时,应当保持粮食价格水平的稳步提高。
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一是继续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效果。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行种粮补贴政策,补贴规模从14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28亿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民因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损失。但目前各地一般是将补贴发放给原土地承包户,而租种承包土地的农户难以享受政策优惠,补贴资金的效果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二是健全对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粮食主产区抓粮的积极性。三是努力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市场、库存、质量等的监测监管,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摘编自韩俊《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糠菜半年粮”,一年之中有半年用糠和菜代替粮食,文中形容人民的生活极其贫困。
B.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意思是粮食是民生的根本,手中有了粮食,民心自然安定。
C. “脚踏实地”,意思是说我国粮食工作要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精细地安排过日子。
D. “紧张平衡”,指我国粮食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的粮食安全能力还不够宽裕,且结构性紧张的矛盾突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假如1959年的年成确实比上一年要好,那么国家适当增加点粮食收购也不是不可以的。
B. 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有效保障国运民生。
C. 粮食不仅具有食物属性,还具有政治、经济、能源等其他属性,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D. 如果进口外国的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的粮食生产,这不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的一项是( )
A. 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购。
B. 恢复私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
C.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发展农业科技和我国自己的种业。
D. 增加农民种粮补贴,健全对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强粮食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监管。
4. 材料一多处使用了选择疑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5. 食为政首,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请根据材料一,谈谈毛泽东的《粮食问题》对我们“保障粮食安全”有什么启示。
【答案】1 A 2. D 3. C
4. ①选择疑问句,问话人提出可供选择的项目让对方进行选择,这样的措辞体现了毛泽东对粮食问题的深度关切和理性思考。②体现了毛泽东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他人的民主作风,读来深感平易近人。
5. 示例:①多产粮:民以食为天,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解决粮食问题,根本在于立足粮食基本自给,这就要保障粮食的基本生产条件。②多储备:不能生产多少就销售多少,拥有多少就吃掉多少,而应该留有必要的粮食储备。③要节俭:减少各种损耗,反对铺张浪费,弘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A.“文中形容人民的生活极其贫困”错误,曲解词义。材料一中毛泽东引用“糠菜半年粮”的俗语,赋予其新的含义,意在倡导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号召大家要有大粮食观念,在国家粮食生产不够充足的情况下,用吃糠、吃菜等方式进行弥补,以期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进口外国的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的粮食生产”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如果过度进口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选项没有“过度”这个限制词,曲解文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根据材料一分析可知,开发“零星土地”的做法“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不属于“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
B.“恢复私人菜园”“酌给自留地”只是为了种菜,也不是“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
D.这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几点措施,并非“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选择疑问句,问话人提出可供选择的项目让对方进行选择,让读者感觉自己是在参与决策过程,而非仅仅是接受命令或陈述。这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通过提出不同方案并询问可行性,体现了对于不同意见的尊重,营造出一种集思广益的氛围。这样的措辞体现了毛泽东对粮食问题的深度关切和理性思考。
相比于直接给出指令,选择疑问句更加温和,不会给人一种强制性的感觉,从而更容易被接受。毛泽东通过这些选择疑问句表达了他对粮食问题的看法,体现了他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他人的民主作风,读来深感平易近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多产粮:毛泽东主张“多产粮,是上策”,并建议利用田头地角等零星土地来增加产量。这一思想提示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提高农业产出,减少对外部粮食的依赖。民以食为天,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就要让我们自己多产粮;解决粮食问题,根本在于立足粮食基本自给,这就要保障粮食的基本生产条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不浪费土地。
多储备:毛泽东提到“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强调了粮食储备的重要性。对于现代粮食安全来说,建立足够的粮食储备可以在面对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时,确保国内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不能生产多少就销售多少,拥有多少就吃掉多少,而应该留有必要的粮食储备。
要节俭:“恢复糠菜半年粮”“忙时多吃,闲时少吃,有稀有干,粮菜混吃,仍然可以吃饱吃好”等建议,说明“保障粮食安全”要减少各种损耗,反对铺张浪费,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弘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湖(节选)
冯世杰
举家迁居杭州已多年,公元二零零三年八月,儿子刚好接到某大学录取通知书,偏巧,此时家居葫芦湖的兰姐发出了邀请,为了满足儿子想见识一下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之湖的愿望,虽然时值盛夏,亦欣然应邀前往位于北国边陲的葫芦湖。
其实,我此行是另有隐衷的。
过了边卡,踏上由细沙堆成的湖岗,远远就听见湖水拍击沙滩的声音。那声势让人误以为置身于海岸之上了。穿过或疏或密的松林,抬头南望,蔚蓝的天空远接着波光粼粼的湖水;放眼北顾,清风送帆影,波平似镜鉴。
“一湖两春秋!”儿子脱口感叹。
是啊,留意于点点渔帆之间,信步在软软沙岗之上,你会以为一面是洞庭美景天上来,一面是西湖春色落北国。站在沟通南北湖水的泄洪闸桥上,葫芦湖全貌尽收眼底:沙岗相隔的大湖和小湖,如姊妹花,似并蒂莲,更像老翁腰间的酒葫芦,葫芦内飘溢着清冽和醇香;而那隔开湖水的沙岗,就像系在葫芦腰间的绸带。
太阳高高地悬在头顶上,温热柔软的沙滩上泛着白光。游人或在湖中嬉戏,或在遮阳伞下谈天。只有一位小女孩悠闲地在沙滩上捡拾什么,我的脑海中忽然幻化出一幅沙滩拾贝图。
儿子迫不及待地跳入水中,那姿势像拥抱大海。
远处,湖面上升腾起一层袅袅的雾气,像天上垂下的一帘薄纱。
雾气中偶尔钻出一叶小舟,轻捷如鱼。我惊异,这景色如此迷人,就如喝了老翁葫芦中的美酒,陶醉得只想把酒葫芦拥入怀抱,不这样,仿佛不能将这美色都装进心里似的。我是个好游的人,大明湖的水太清瘦,玄武湖的水太轻柔,西湖的水太艳丽,太湖的水太凝重。只有葫芦湖的水,清亮中包孕了粗犷,俊秀中沉淀了淳朴。
“想和白鱼做伴了?”兰姐的爱子阿英的身边站着一位肩扛船桨的中年人,船桨上悠荡着两条肥大白亮的鱼。他是阿英的舅父,敞开的衣襟在风中飘动,裸着的胸膛闪着健康的红光,脸上的胡须看上去足有半个月没刮了。他叫张孟春,长我三岁,小时候,我和别人打架,都是他帮我。那时我称他“孟春哥”。
“这是专‘贡’国宴的大白鱼吧?”儿子被我叫上岸来,没容我引见,急忙插了一句。他经常听我说起大白鱼,可惜没见过。
“正是本地特产。”孟春的语调透着北方人特有的豪爽。
儿子有些肆无忌惮:“有什么来历,快说说。”
“没大没小,快见过大爷!”我拦住儿子的话头,向孟春解释,“这是犬子……”
孟春倒不介意,拍拍我儿子的肩膀:“好小子!叫大鸿,是吧?”
“是啊!”儿子点头。
“传说,”在向不远处的一间小砖房走去的路上,孟春道,“天上的七仙女在上界待得不耐烦了,要在人间选一处沐浴的地方,后来发现这儿的湖水清亮,沐浴后皮肤白嫩,就常偷偷上这儿来。那时,这儿人烟稀少,大白鱼天下独一无二,临走的时候,她们就带上几条,回去背着玉皇大帝饱餐一顿。再后来,七仙女中最小的妹子嫌湖中浪大,就用缎带隔出一个小湖。喏,缎带就是现在的沙岗。”
“怪不得大湖浪大,小湖却风平浪静呢!”儿子对传说很感兴趣,追着问,“后来呢?为什么叫葫芦湖?”
我们走进孟春的小屋。小屋不大,但洁净。孟春手中拾掇着大白鱼,说:“你没见北面的小湖周围都是芦苇,传说是仙女们为防人偷看和遮风种下的。这可是上好的造纸原料哇!”
大白鱼入锅了。
他摆上一盘杀生鱼片、一盘醉虾、一盘干炸鲫鱼,又顺手掏出一瓶“葫芦湖”白酒,嘴上却没停:“人们都说,仙女们用缎带隔成的湖形如葫芦,葫芦能蓄水,水主财,预示着风调雨顺、鱼米丰登,就叫这儿‘葫芦湖’吧!”
我查过资料,葫芦湖在唐代称湄沱湖,金元时期称北琴海,满人入关后改用满语称湖,但当地民间一直称之为葫芦湖。
孟春示意阿英为我们盛饭,饭碗是渔家喜用的海碗。“这是胚芽米,不是吹,你们城里人比不上我们,吃这些天然的东西。哈哈!”
听着他爽朗的笑声,我心里萌发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惬意。这笑声宛如一股清泉,温润得我由内往外舒坦;又如一坛米酒,醉透了身心,让人不愿再见城市的车水马龙。
“西湖,美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说起我已迁居的杭州,他非要和我碰三杯,照这儿的规矩,三杯下去足有六两,我还真有点发怵。
带些醉意,尝一口孟春亲手烹制的清炖大白鱼,我连忙向儿子介绍:“这大白鱼是中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以肉质洁白细嫩、鲜美可口闻名世界。”
“对劲儿,”孟春一边往我们的碗中夹鱼肉,一边接过话头,“它和‘三花①’一样,都有名,过去一直是贡品,只有皇宫贵族才能享用。你今天亲口尝到了,过瘾不?”我眼前的这位孟春,不单是捕鱼的汉子呀!
“葫芦湖的甲鱼更珍贵。”阿英好半天没说话,这孩子心眼好,就是话不多。
“既是淡水鱼,又是冷水鱼,所以珍稀。对吧?”儿子不知从哪知晓的,让阿英好不惊讶。
起身告别这间小屋,蓦地,我被墙上一幅地图吸引住了。地图很小,是从学生课本上剪下来的,却在像酒葫芦的地方,明显地画了一个红圆圈。
啊,我的眼前一片模糊,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怎么了,爸爸?”儿子疑惑地问。
“没什么,明天我带你去见你的爷爷奶奶。”
“爷爷,奶奶?他们不是去世了么!”
“不!他们就安睡在这儿。”
(有删改)
【注】①三花:指鳌花、鳊花和鲫花,均为当地的名贵鱼种。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奖励儿子考上大学,满足儿子见识自然之湖的愿望,“我”主动与兰姐联系,举家前往北国葫芦湖旅游。
B. “迫不及待”“跳”“那姿势像拥抱大海”,对儿子心理、动作的刻画,生动表现了儿子对葫芦湖的喜爱。
C. 作者将大明湖、玄武湖、西湖、太湖与葫芦湖对比,意在说明北国与南方的湖水各具特色,都是美不胜收。
D. “他叫张孟春……”几句话是插叙,点明“我”与兰姐一家由来已久的亲密关系,巧妙呼应文章开头。
7. 关于文中“沙岗览胜”这几个段落(三~八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以“我”的视角描绘沙岗见闻,移步换景,视听结合,动静相生,将读者缓缓带入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
B. 儿子的深情感叹与“我”的联想想象,避免了记叙、描写的单调,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赋予景物以画面感。
C. 第五段综合运用比喻、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生动描写了葫芦湖的全景,流露出作者对葫芦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D. 第八段“袅袅的雾气,像……薄纱”与《荷塘月色》“薄薄的青雾……像笼着轻纱的梦”都以“纱”为喻,以虚写实。
8. 文章为何说“我眼前的这位孟春,不单是捕鱼的汉子呀”?请简要说明。
9. 本题取名“遥远的湖”有何意蕴?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D
8.
①孟春虽然是个“捕鱼的汉子”,但他手巧会做饭菜,擅长烹饪。
②他见多识广,了解熟悉很多历史传说。
9. ①作者举家迁居到杭州后,对于远在北方边陲的葫芦湖,自然可称为“遥远的湖”。
②葫芦湖是作者的故乡,有着他渐行渐远的童年,有着他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有着抹不掉的乡愁。
③作者已故的父母就安息在葫芦湖,这“遥远的湖”寄托着作者对父母的深深的爱与思念。
【解析】
【分析】
【导语】这篇文章描绘了作者和儿子在北国葫芦湖的游历经历,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展现了葫芦湖独特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情怀。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把湖光美景与童年回忆结合起来,感情真挚,情景交融。结尾部分揭示了作者对家乡和亲情的深深怀念,情感浓烈而深沉,令人动容。这不仅是一篇自然风光的描写,更是一段关于亲情和归属感的心灵叙事,触动读者心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相关内容以及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A.“‘我’主动与兰姐联系”错误。根据原文“此时家居葫芦湖的兰姐发出了邀请”“欣然应邀前往……葫芦湖”可知,是兰姐对我发出邀请,不是我主动联系兰姐。
C.“意在说明北国与南方的湖水各具特色”错误。根据原文“大明湖的水太清瘦,玄武湖的水太轻柔,西湖的水太艳丽,太湖的水太凝重。只有葫芦湖的水,清亮中包孕了粗犷,俊秀中沉淀了淳朴”可知,作者将多个湖泊进行比较,旨在赞美葫芦湖。
D.“几句话是插叙”错误,这几句话是补叙。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能力。
D.“都以‘纱’为喻,以虚写实”错误,《荷塘月色》中的句子以梦写雾,梦是虚幻的东西,属于“以虚写实”,而《遥远的湖(节选)》中的句子用薄纱比喻湖上的雾气。薄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属于“以实写实”。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孟春精通烹饪技巧。他为客人精心准备的菜肴,不仅满足了客人的味觉享受,也通过食物传递了热情和好客之情。因此,孟春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他还具备一定的厨艺能力,能够将湖中的特产化为美味佳肴,这体现了他的多才多艺。
孟春不仅熟悉葫芦湖的自然环境,还“娓娓道来关于七仙女的故事”,他见多识广,了解许多关于葫芦湖的历史传说,是一个对本地文化有深厚认知的知识传递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作者举家迁居到了南方的杭州,而葫芦湖位于北国边陲,与作者现居地相隔甚远,因此葫芦湖在自然意义上是“遥远的湖”。作者离开了北方的故土,迁居到南方城市,这种地理上的遥远感正是“遥远的湖”的最直接表达。
葫芦湖是作者从小生长的地方,代表了他与故乡的深厚情感。随着时间推移,作者的童年与故乡变得越来越遥远,因此葫芦湖也成了他情感中的“遥远的湖”。这个“遥远”不仅指物理距离,更象征着作者与故乡和童年之间的渐行渐远的情感联结。
可知葫芦湖是作者父母安息的地方,这“遥远的湖”不仅象征着故乡和童年,还承载着作者对父母的深切怀念。对于已经去世的父母,葫芦湖成为了他们安息的归宿,因此这“遥远的湖”在作者心中承载着他对父母的爱与思念,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寄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魏公子无忌爱人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有隐士侯嬴,家贫,为夷门监者。公子置酒,大会宾客,坐定,从车骑,虚左,自迎侯生。至,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宾客皆惊。及秦围赵,赵平原君夫人,无忌姊也,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公子。公子患之数请魏王敕晋鄙救赵及宾客辩士游说万端王终不听公子乃过见侯生,再拜问计。生曰:“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公子如其言,得兵符。信陵君大破秦军于邯郸下。信陵君不敢归魏,使将将其军以还。赵王欲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若无所容。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七》 )
材料二:
范雎之仇魏齐亡过平原君。昭王乃遗赵王书曰:“范君之仇魏齐在平原君家,王使人疾持其头来。不然,吾举兵而伐赵,又不出王之弟于关。”赵孝成王乃发卒围平原君家,急,魏齐夜亡,出见赵相虞卿。虞卿度赵王终不可说,乃解其印,与魏齐间行,念诸侯莫可以赴急者,乃复走大梁,欲因信陵以至楚。而信陵君闻之,畏秦,犹与,未肯见,曰:“虞卿何如人哉?”时侯嬴在傍,曰:“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夫虞卿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斤;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万户侯。当是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信陵君大惭,驾如野迎之。魏齐闻信陵君之初重见之,大怒而自刎。虞卿遂留于魏。魏、赵畏秦,莫复用。困而不得意,乃著书八篇,号《虞氏春秋》焉。
(节选自《风俗通义·穷通》 )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子患之A数请B魏王C敕D晋鄙救赵E及宾客F辩士G游说万端H王终不听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虚左,古人乘车以左为尊,此处指信陵君有意空出左边的位置以待侯嬴,表示恭敬。
B. 幸,指宠爱、宠幸,与《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中的“幸”词义不相同。
C. 急, 指“以⋯⋯为急”,“不耻相师”中的“耻”是“以⋯⋯为耻”, 两者用法相同。
D. 材料一“公子如其言”与材料二的“驾如野迎之”,两句中的“如”字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魏公子无忌有三千门客,隐士侯嬴不过是个守门人,公子大宴宾客,亲迎侯嬴来赴宴,还请他坐在最尊贵的位置上,令在场宾客大为吃惊。
B. 魏公子请求魏王救赵无果,侯嬴为公子献计,可找魏王宠妃如姬窃取兵符,因为信陵君曾为她报过父仇,所以她能万死不辞地帮助信陵君。
C. 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到平原君处,秦王写信威胁赵王,赵王害怕,派兵包围平原君家,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叫二人逃离赵国。
D. 魏齐和虞卿想借助信陵君逃到楚国,信陵君害怕秦国,起初犹豫不见,后在侯嬴劝说下驾车迎接他们,然而魏齐怒而自杀,虞卿也未受重用。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矫令夺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
(2)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
14. 侯赢两次进言为何都被信陵君采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0.AEH
11. D12. C
13. (1)何况假托魏王的命令,夺取兵权去援救赵国,对赵国来说是有功,对魏国来说却不是忠臣。
(2)魏齐困窘,逃到虞卿那里,虞卿不看重爵禄的尊贵,解下相印,抛弃万户侯的封号悄悄逃走。
14. ①第一次进言,侯嬴提出的措施切实可行;第二次进言,侯嬴指出的问题切中要害。
②信陵君面对进言,能审时度势,知错能改。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公子为这件事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王赶快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
“公子患之”是主谓宾结构,意思完整,A处断开;
“魏王”是兼语,做“请”的宾语,同时做“敕晋鄙救赵”的主语,E处断开;
“游说万端”的主语是“宾客辩士”,“王终不听”的主语是“王”,H处断开。
故选AE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A.正确。句意: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去迎接侯先生。
B.正确。宠爱、宠幸/幸亏。句意:如今如姬最受宠爱/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C.正确。句意:赵孝成王看了信就派士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家宅,危急中,魏齐连夜逃出了平原君家,见到了赵国宰相虞卿。
D.错误。听从/到、往。句意:公子听从了侯嬴的计策。/赶快驱车到郊外去迎接他们。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平原君赶紧让魏齐前往投靠虞卿”错,根据“急,魏齐夜亡, 出见赵相虞卿”可知,魏齐认为事态紧急才去投靠虞卿。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矫”,假托;“以”,来;“为”,是。
(2)“穷困”,处于困境,走投无路;“过”,投奔;“捐”,丢弃。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侯赢的提出的策略上看:“吾闻晋鄙兵符,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力能窃之。且公子尝为报其父仇,如姬欲为公子死无所辞。诚一开口,则得虎符,夺鄙兵,北救赵,西却秦,此五伯之功也”分析了如姬因为最受宠幸可以拿到兵符,并且信陵君对如姬有恩,如姬愿意帮助信陵君,这个策略可操作性强。“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以急士穷而归公子, 公子曰‘何如人’,知人固未易也”从虞卿舍弃功名利禄帮助魏齐的事件入手劝告,富有针对性。
从信陵君方面看:根据原文“信陵君大惭”可知,信陵君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去改正。
参考译文:
当时,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招来食客三千人。有个隐士叫侯嬴,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看门人。公子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大家来齐坐定之后,公子就带着车马以及随从人员,空出车子上的左位,亲自去迎接侯先生。到达后,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到上位上,满堂宾客无不惊异。等秦国围攻赵国,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公子的姐姐,使臣的车子连续不断地到魏国来,责备魏公子。公子为这件事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王赶快出兵,又让宾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魏王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意见。公子带着车队走过,去见侯先生,公子连着两次向侯先生拜礼,进而问对策。侯先生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内,在妻妾中如姬最受宠爱,她出入魏王的卧室很随便,只要尽力是能偷出兵符来的。况且公子曾经替如姬报杀父之仇,如姬要为公子效命而死,是在所不辞的。公子果真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而夺了晋鄙的军权,北边可救赵国,西边能抵御秦国,这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侯嬴的计策,获得了兵符。信陵君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于是邯郸得救,保住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到郊界来迎接公子)信陵君不敢回到魏国,就让部将带着部队返回魏国去。赵孝成王想要把五座城邑封赏给公子,公子听到这个消息后,露出了居功自满的神色。门客中有个人劝说公子道:“事物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兵权去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算是有功劳了,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我私下认为公子实在不应该。”公子听后,立刻责备自己,好像无地自容一样。
材料二:
范雎的仇人魏齐逃亡投奔平原君。昭王于是给赵国国君写了一封信说:“范先生的仇人魏齐就在平原君家里。大王派人赶快拿他的脑袋来。不然的话,我要发动军队攻打赵国,而且不把大王的弟弟放出函谷关。”赵孝成王看了信就派士兵包围了平原君的家宅,危急中,魏齐连夜逃出了平原君家,见到了赵国宰相虞卿。虞卿估计赵王不可能说服,就解下自己的相印,跟魏齐一起逃出了赵国,两人抄小路奔逃,想来想去几个诸侯国都没有能急人之难而可以投靠的人,就又奔回大梁,打算通过信陵君投奔到楚国去。信陵君听到了这个消息,由于害怕秦国找上门来,有些犹豫不决不肯接见他们,就向周围的人说:“虞卿这个人怎么样?”当时侯嬴也在旁边,就回答说:“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可了解别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个虞卿第一次见赵王,赵王赐给他白璧一对,黄金百两;第二次见赵王,赵王任命他为上卿;第三次见赵王,终于得到相印,被封为万户侯。当前,天下人都争着了解虞卿的为人。魏齐走投无路时投奔了虞卿,虞卿根本不把自己的高官厚禄看在眼里,解下相印,抛弃万户侯的爵位而与魏齐逃走。能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来投奔您,您还问‘这个人怎么样’。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了解别人也实在不容易啊!”信陵君听了这番话分明有讥讽自己的意味深感惭愧,赶快驱车到郊外去迎接他们。可是魏齐听到的是信陵君当初不大肯接见他的消息,便一怒之下刎颈自杀了。虞卿于是留在魏国。魏国、赵国畏惧秦国,不敢再任用虞卿。虞卿处于困境,不能称心如意,于是写了八部著作,称为《虞氏春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和①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①题中“和”,读hè,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
1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
B. 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大雪将至的景象。
C. “灯花”指灯芯燃烬所结成的花状物,“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诗人夜深难眠,读书时间之长。
D. 这首酬和诗结构严谨,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6. 当代作家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学以精为贵,情咀挚为贵”,你在这首诗中,能看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心境淡泊宁静。诗人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内心宁静,悠然自得。
②性情豪迈洒脱。“霜威重”“雪意高”“遣酒争豪”表现,诗人的豪迈气概。
③为学勤奋精进。墨水已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
④对友感情真挚。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A.“表现出诗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理解有误。首联是说,归巢栖息的鸟儿惊动飞起,孤雁发出声声哀号。“我”独自凭着幽雅的茶几而坐,一洗白天的尘劳,表现出诗人超然的心境。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联“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写诗人在大寒之夜“独凭幽几”,虽倦于尘劳,却能淡泊超然,“静尘劳”写出作者获得内心的宁静,悠然自得。
颔联“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写在寒冷的书斋中,诗人心中仍然气象万千,有吞吐天地之气势。“霜威重”“雪意高”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颈联“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则是写作者深夜难眠,须要喝酒来抵御寒冷,并且酒兴也能助豪气干云,表现其“性格之豪迈”。
尾联“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则是写砚台里的墨水已经结冰,灯花也即将燃尽,诗人却仍然裹紧破旧的棉袄勤奋苦读,表现了诗人为学勤奋精进的品质。
作为一首酬和诗,诗人将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与远方的友人分享,表明两人感情深厚;同时这首诗也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喻和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渺小。
(3)“扁舟”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之一,既是淡泊世事的承载,又是羁旅之愁的寄托,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金戈铁马 ②. 气吞万里如虎 ③. 寄蜉蝣于天地 ④. 渺沧海之一粟 ⑤. 谁家今夜扁舟子 ⑥. 何处相思明月楼(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易错字:“戈”“蜉”“蝣”“沧”“粟”“扁”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如果你喜欢足球,① ;这里有热情的观众,观众席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欢呼声与加油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激荡人心,甭管是坐着轮椅的老人还是两三岁的娃娃,看球时都血脉贲张; ② ,不时奉上马赛回旋、倒挂金钩的绝技,每一次进攻、每一次防守都充满了为热爱而拼搏的执着与激情。满场的欢乐、满屏的喝彩,生动呈现着“村超”赛事之火热,快乐之纯粹。
“村超”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 ③ 。在比赛的间隙,包括芦笙表演、木鼓表演、侗族大歌等各种民俗表演轮番上阵,体现出贵州多彩文化的各种元素,而且场内场外随处可见身着民族服装的群众载歌载舞,比赛奖品也是土特产,整个比赛过程融入了很多的民族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新年贺词中也点赞“村超”。透过“村超”这一窗口所体现的幸福生活图景,让人们看见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一地一域的生动实践。这是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的落地开花,是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精彩缩影。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①那么要来看“村超”
②这里有精彩的球员
③更是一场文化盛宴 19. 画波浪线的句子修改为:透过“村超”这一窗口所体现的幸福生活图景,人们看见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一地一域的生动实践。(或:“村超”这一窗口所体现的幸福生活图景,让人们看见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一地一域的生动实践。)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前面提到“如果你喜欢足球”,再结合“‘村超’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可知,此处表达来看“村超”的邀请。可填“那么就来看‘村超’”。
②处:根据上下文语境,上文提到观众的热情,后文描述球员的精彩表现,可填“这里有精彩的球员”。
③处:前面说“‘村超’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后面写在比赛间隙各种体现民族文化的表演、群众的载歌载舞、土特产奖品等;“不仅仅是”和“更是”形成递进关系,可填“更是一场文化盛宴”。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成分残缺,“透过……”和“让……”导致句子缺主语,可以去掉“透过”或“让”。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说文要唤起读者理智,对作者的主张“同意”。诗,则要唤起读者情感,使他发生“同情”。一般说来,论说文很少有“诗意”,但是,基于种种原因,说理者常常引诗。首先,诗本身有时也在说理。朱熹的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是说,士人要时时读书近道,修身养性,才能完善自身,涵养德性。其次,诗的长处是使人感动,使人的心灵融化。到了说理者手里,诗的这种性能可以用来化除对方心理上的抵抗,使所说之理有隙可乘,诗本来与论说文相反,这时却能 ① 。比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的诗,把农人的血汗指给我们看,使读者的心肠忽然软了下来,他们从心里赞同了主张节用的观点,爱惜粮食,杜绝 ② 。所以,说理者在引用诗句之前,首先要 ③ ,一面深入地“度理”,一面仔细地“衡情”。再次,除了借重诗“情”,说理者又常常拿诗句来做比喻,使自己要证明的事理生动鲜明。例如,(),就可以形象地论证殉道者的血可以使真理发扬光大。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不恰当一项是( )
A. “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B.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C.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2.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人们常通过引入“虚拟论敌”与自己展开质疑问难,使论证思路更严密。请依据材料,为分论点1和分论点3各写一句虚拟论敌,每句不超过20字。
【答案】20.①恰如其分 ②铺张浪费 ③条分缕析
21. B22. 虚拟论敌1:诗中的哲理都能与说理者的观点一致吗?
虚拟论敌3:诗句都能生动鲜明地证明事理吗?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由前文“诗本来与论说文相反,这时却能”可知,此处是指诗说理不如论说文,但诗的情“使人感动,使人的心灵融化”的长处,却能在说理时十分恰当地让人接受所说之理,故此处可填“恰如其分”。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十分恰当合适。
第二空:上文写“赞同了主张节用的观点,爱惜粮食”,“杜绝”之后应填写避免浪费之类的词语,故可以填“铺张浪费”。铺张浪费:意思是为了场面好看而浪费人力物力。
第三空:此处是对下文“一面深入地‘度理’,一面仔细地‘衡情’”的总结,即此处是指要将引用的诗句进行“度理”“衡情”的具体仔细地分析,故可以填“条分缕析”。条分缕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根据“就可以形象地论证殉道者的血可以使真理发扬光大”可知,此处的诗句应表达殉道者牺牲“小我”,来成就发扬光大真理的“大我”。
A.“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的意思是:为了追求真理和正义,宁愿牺牲生命,这种精神将永远照亮历史的长河。这反映了文天祥对于真理和正义的执着追求,以及为了这些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此句含蕴着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畏精神。符合语境。
B.“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意思是:诸葛亮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胜利,自己却先死去,这件事一直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不符合语境。
C.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意思是:前驱者的鲜血浇灌了中原大地,滋养了新一代战士的成长;尽管中国遭受严寒的封锁,但在冰雪中却能看到明丽的春花绽放。表达了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鲜血如同肥沃的土壤,滋养了后来者的成长,使得新一代的革命力量能够茁壮成长。此句含蕴着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畏精神。符合语境。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是: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化作养料,滋养美丽的春花成长。此句含蕴着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畏精神。符合语境。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虚拟论敌1:由“诗本身有时也在说理”可知,诗本身蕴含道理,说理者可以引用诗句进行说理。针对此,同时结合分论点1“诗本身有时也在说理”,可以从“诗本身蕴含的道理能不能更好地论证作者的观点”来设置虚拟论敌,故此处可填“诗中的哲理都能与说理者的观点一致吗?”。
虚拟论敌3:由“说理者又常常拿诗句来做比喻,使自己要证明的事理生动鲜明”可知,说理者用诗句做比喻可以生动鲜明地证明自己讲的事理。针对此,同时结合分论点3“诗句可以用来做比喻”,可以从“诗句是否能生动鲜明地证明事理”来设置虚拟论敌,故此处可填“诗句都能生动鲜明地证明事理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口出善言,是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应该珍视的美德,善于说话亦即“善言”,也是为人处事之智慧,因此“善言”在写作、劝谏、冰释前嫌乃至化干戈为玉帛等情境运用中屡试不爽。
鲁迅身处风雨如磐的年代,曾慷慨激昂地说过:“青年人先可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不难看出,在关乎国运、解开蒙昧、推动社会进步等形势下,鲁迅先生更鼓励青年“敢言”。
同学们也将要投身社会、报效家国,你认为“善言”“敢言”哪一种对成长中的青年更重要?请比较“善言”“敢言”的益处,结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权衡与思考。
要求:题目自拟,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