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top的医师科学家们暑期实习选哪家:GCP是首选!

文摘   2024-09-04 16:03   北京  

1



“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和多元平台的清华医学


2009年,时任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的施一公教授首次提出了“医师科学家”的培养理念,旨在培养既具科学研究能力又具临床实践技能的顶尖医学人才,并启动了医学实验班项目招生,计划在八年时间培养出优秀的毕业生,为我国医师科学家的培养奠定基础,输送人才。

2017年首届医学实验班学生毕业以来,清华大学已经培养出逾160位毕业生,其中87.2%成为了同时从事国际前沿科研工作临床一线诊疗工作的优秀医生,逐步迈向医师科学家的目标。2022年,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医学院主任黄天荫教授建立了多学科、多平台、多医院融合的“学术医疗体系”,并将医学实验班项目升级为“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简称卓医班),从学生多样的学习志趣和个人能力特点出发,着力打造“医学+X”复合型医学人才

黄天荫教授提出了4I”人才培养理念,即创新(Innovative)、引领(Initiative、国际(International)、融合(Integrative。该理念依托清华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融合不同学科技术,开拓医工交叉、医理交叉、医文交叉、医管交叉等领域,实现基础学科临床需求多样转化,旨在培养首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和较强的临床实操能力,同时兼具科学素养和全球胜任力的医师科学家


2



访问实习活动:多平台合作,医师科学家的启航

兼具扎实临床医学能力和多学科交叉背景的医师科学家不仅是我国现代医学事业蓬勃发展的主力军,也与我们医科院肿瘤医院GCP中心的平台发展需求不谋而合。而医科院肿瘤医院GCP中心在目前社会日益增长的肿瘤基础-临床转化的社会需求中,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建立了从药物监管、伦理审查、新药研发、基础-临床早期转化等多方面的专业权威和多平台合作基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优秀年轻医师科学家们加入这个团队。自2019年起至2024年止,共有5名清华大学医学实验班的优秀毕业生入职,医科院肿瘤医院的GCP中心为这些致力于基础-临床医学转化的青年学者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平台

值此契机,医科院肿瘤医院GCP中心与清华大学医学院友好交流,为清华“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的低年级同学开放暑期医学实践课程平台。意在通过近距离观察临床医生的工作日常,参与GCP中心日常工作会议及学习,使得具有潜力的未来医师-科学家们对于临床试验学科具有全局性的感知和认识,建立基础-临床药物转化的大体概念,加强其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对于临床试验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知,从而有意识地进行学科转化和交叉的积累,为日后真正成为医师-科学家埋下希望的种子

清华大学“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学生参与GCP中心与研究者合作会议


3


收获与感悟:什么样的优秀学生能来到GCP中心?能够收获什么?

清华大学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 医22班 陈宸

个人简介:生源地上海,高考622/660校年级第一、省前0.1进入清华大学“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希望在 GCP中心实习过程中了解从基础科研成果到临床应用中间的过程、规则以及关键问题理解医学的整体面貌和底层逻辑,从而完善识别和解决重要医学问题的能力

个人感想:

        感觉这次GCP收获的最有趣的东西,就是了解了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的过程。学校学习让我略懂一些分子机制及临床数据分析方法,但是我过去没有接触这中间的过程,不理解它为什么效率不怎么高。这两周我看见它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做出药,第二步临床试验。两步都挺复杂的,比如制药时药物有效成分含量、片剂还是液体、给药方式等都要考虑出来,临床试验就更复杂了,除了设计上的(入组标准、怎么做剂量递增、不良反应研究终点等等),还有现象上的,原来从小鼠得到的很clean的结论在人体中甚至可能完全被颠覆掉,即使把临床前探索尽量做到极致(药代药效毒理使用更接近人的动物模型等等),上了临床的状况依旧未知,比如CD47这个靶点从一个临床前的明日之星,落入临床上难于成药的境地。这其中发生的问题让我大开眼界

       我对于自己学医的未来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我发现我目前对职业生活缺乏现实的考量。比如我一个方面的兴趣来源于什么,又能持续多久,我能接受的生活节奏是怎样等。还有,除了临床的工作以及基础研究这两个方向,中间的转化工作也很有意义,这些工作也能以各种形式交融在一起,医学生可选择的未来还是比想象中多样的。

      总之,这两周的实践让我感觉理想和理论之外,现实是非常细节和复杂的,我觉得这也是它有趣和值得敬畏的地方。

最后,对于GCP各位老师、师兄师姐所给予的相当用心的陪伴和教导,我不胜感激。


清华大学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 医31班 王天乐

个人简介:生源地深圳,以化学竞赛全国第34名的成绩保送至清华大学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获清华大学学业优秀奖学金荣誉有志于肿瘤及免疫病的研究工作,选择GCP实习进一步了解临床科研转化的日常工作。

个人感想:

高中的时候,我看到每年有许多科研文章发表,但最终转化为药物并进入临床应用的寥寥无几。这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基础科研的成果带入临床,真正地造福患者?惭愧的是,尽管这样一个问题已经萦绕我心头三四年,但当我来到GCP,开始真正(也粗浅)地了解转化途中的每一步时,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天真。

第一天来到GCP,我有幸参加了李院和郑撼球老师的讨论会。尽管郑老师的工作从发文章的角度看已经相当出色,但如果没有确凿的生理学证据,这份工作甚至不会得到投资者的关注和青睐,更别提最终的临床转化。不得不说,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比我原来想象的要大不少

有了候选的药物,也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听了苗老师的课,我接触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临床设计方法,深感自己数学水平仍需提高;跟着CRC老师跑了一天,从查房、抽血,到跟患者解释临床方案,录入患者数据,每一个环节虽然细碎,但对于一个成功的临床实验都必不可少。说实话,我在CRC的最大感触,或许就是自己懂得太少了,还有太多需要学习了。而且,相比于对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的接触,我更需要踏实地学好专业课程,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最后,真心感谢李院和书航老师,给了我和同学们这样一个宝贵的见习机会;感谢Physician Scientist OfficeCRC的各位老师们,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临床工作是怎么样的;感谢培文师兄和斯颖师姐,和你们聊天和讨论真的非常开心。GCP,希望还能有机会再来!


方元医师为同学们进行床旁患者教学

2019届清华大学医学实验班毕业生

GCP中心研究医生、主治医师


清华大学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 医21班 姬周原

个人简介:生源地北京,入选2021年生物竞赛的北京省队,GPA院系排名4/64曾获得社工优秀奖学金,专注于生物临床转化和免疫学交叉领域研究,对于GCP的平台和工作性质感兴趣,希望能在GCP的实习中亲身体验基础-临床的转化,对其有更多的了解。

个人感想:

在这个暑假,很幸运能来到GCP学习。虽然第二周因为小学期课程而只能线上参加,在GCP的一周多时间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这之前,对GCP只是听说而已、向往而已,当被问到“GCP具体在干什么”“GCP的平台是什么样”时,其实是答不上来的。所以说这次的参观学习是让GCP在我心中具象化了,有了深入认识后还是一个很向往的地方。

在前两天结束回去的时候激动地跟实验室的师兄说GCP的大楼好漂亮,被师兄“抨击”只看大楼——这当然只是玩笑,GCP远远不止环境漂亮,更重要的还是在内部的每天工作,在我看来是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与科学家的交流能了解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与企业合作能接触到最新的药物,大查房组会可以和同行分享交流临床试验进展,患者教育可以为病人们答疑解惑和招募入组,而临床试验本身也是一个充满了创新性的,不断记录,不断总结,不断学习的过程。临床试验的终极目标——批准通过新的药物,让原本病至终末的患者有药可治,为人类健康带来希望与福祉,是非常有意义的,也会不断激励人们为之工作奋斗。总体的感受就是,GCP是一个不会无聊的地方,对于癌症这样复杂的疾病,基因、细胞等创新疗法不断涌现,总结着之前失败的经验,做出更聪明、更合理的设计和技术,对疾病的认知不断深入,拓展知识的边界,或许有一天能实现许多癌症治疗的突破——能够参与到这样的过程,是激动人心的,在启发自己思考的同时也能为他人带来价值。

GCP的假期实习结束了。希望之后还能有来GCP学习的机会,再见到师兄师姐和老师们。虽然年级还小,但有这样的梦想工作地,也是为自己努力学习、提升自己提供了更多动力。


清华大学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 医21班 张愉扬

个人简介:生源地河北,生物竞赛金牌第6名入选国家集训队并保送至清华大学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院系GPA1/642024年清华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推进计划A类项目。因对临床试验的过程和临床研究医生的实际工作感兴趣来到GCP实习,想要了解科研成果向临床药物转化的过程

个人感想:

GCP充实的两周学习走向了尾声,这两周,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临床试验相关的有趣的知识,了解到了药物从基础研究转向临床的过程,还加深了对于GCP中心和临床试验工作的理解。

这两周,老师们非常耐心地为我们讲解了临床试验相关的知识。我学到了如何设计和开展临床前实验和不同阶段的临床试验,看到了临床试验过程中对患者利益的保护,也确实体会到了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困难。我也意识到,如果想要解决实际的临床问题,为更多患者带来真正的获益,只做好基础科研是远远不够的。在基础科研和临床应用之间,需要更多掌握转化过程和临床试验的研究医生架起“bench to bedside”的桥梁。

此外,我还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临床试验的意义。我以前看到一些新药上市的新闻,会思考甚至有些怀疑统计数据中似乎变化不大的PFSOS是否真正有意义。但在GCP的门诊和病房看到的患者眼中的希望,在病历系统中看到连续接受新药治疗有效4年的肿瘤晚期患者,在会议室旁边墙上的新上市药物中看到之前临床早接触时听过的名字,这些时刻都让临床试验的意义具象化

在来到GCP之前,我对这里的认识只停留在有很多厉害的学长学姐毕业都选择了GCP,而对实际的工作内容只有模糊的想象。在这两周,我也有机会从门诊、病房以及不同的会议中看到临床研究医生的真实工作情况。他们可以在临床工作之外,接触到最新的科研进展,与研究者和业界保持紧密的联系,不断积极学习新的知识。在两周结束后,我更加坚定,以后要选择自己热爱的、有趣且有意义的工作。 

                   

马培文医师为同学介绍前沿的抗肿瘤药物

2021届清华大学医学实验班毕业生

现医科院肿瘤医院GCP中心研究医生


清华大学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 医22班 王愉然

个人简介:生源地天津,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计算机系科研实习团队成员,致力于神经生理学和AI数据处理研究,希望在GCP中心了解优秀的医生和医疗平台的真实工作状态,为个人未来发展开拓眼界。

个人感想:

今年八月,我有幸来到全国排名第一的肿瘤专科医院进行为期两周的见实习。学术汇报、参观门诊、观摩病房、临床试验、大查房……从台前到幕后,众多全新的体验与收获,让我第一次以另一种视角看到医疗机构的实际运作,第一次深入而真实地接触到GCP中心研究医生的日常工作内容。年轻而蓬勃发展的GCP中心、优秀而循循善诱的带教医生、不同于传统医疗的独特工作风格,让我收获了颇多感触与激发,也对未来理想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愿景与期冀。

在这次见实习中收获的,不仅有具体的专业知识——例如某些药物的分子机制、临床试验的开展与实施方法、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化等,于我而言更宝贵的,或许是一次对未来人生和职业道路的前瞻,一次站在“象牙塔”上向远处“白色巨塔”的眺望。这种人生的远眺往往来自前辈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回望与领悟,所形成的对后辈的劝诫与教诲。站在实习结束的节点上回想,记忆深刻的是初见李院时的“喜欢”与“擅长”之争,也是再见李院时的“优势”之论。在我看来,真正要回答这两个问题,仍需回归自己的本心。这并非仅是某种人文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论调,而是无比现实地决定了你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走多远。此外,斯颖师姐在带教过程中“协和式”的提问和引导,让我在上临床前第一次感到临床的趣味,也初步感受到了所谓的“临床思维”究竟是什么,关于医学的思维框架隐隐有了一个雏形。刚刚结束学生生涯,步入工作的斯颖师姐也曾建议我们珍惜学生时代的日子,在追求目标导向的学术产出之外,也要注重个人成长和真实能力的锻造,寻找真正与自己相契合的工作。我想,所谓“优势”,或许不仅是自己在标准化竞争中的竞争力之所在,也同样关乎你是谁,你想过怎样的生活。在人生的无尽的努力与选择中,人最终会和与自己相契合的生活相遇。


4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医学院主任:黄天荫教授

黄天荫教授

临床科学和视网膜专家,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医学院主任及讲席教授、医学学科带头人,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外籍院士。本科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专业并获得总统奖学金,后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公共卫生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黄斑病变和视网膜疾病相关的临床工作,并致力于视网膜疾病和眼部成像(含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创新,在视网膜疾病和眼部成像方面的流行病学、转化、临床科研交叉学科研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是享有盛誉的临床科学家和国际视网膜专家。黄天荫教授累计发表同行评议论文2000余篇,多次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曾获北京市政府长城友谊奖、新加坡临床医学家学院奖章、美国世界视觉与眼科研究协会成就奖(Friedenwald Award)、2024年度全球学者排名,中国第一、亚洲第三,世界前2%的科学家(世界排名112)等荣誉。现任《柳叶刀-数字医疗》(Lancet Digital Health)、《贾玛眼科》(JAMA Ophthalmology)期刊编委,亚太眼科影像学会(APOIS)会长,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APVRS)副会长,亚太眼科学会(APAO)理事及亚太远程眼科学会(APTOS)理事;并任职于黄斑协会执行委员会和国际眼科理事会(ICO)委员会,新加坡国家医学研究委员会(NMRC)。


5


日程安排:来到GCP中心实习,你会做些什么?



撰稿人:

国斯颖

2024届清华大学医学实验班(卓越医师-科学家”项目前身)毕业生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

20248月入职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GCP中心,研究型医生

NCCGCP1962
介绍中心临床试验相关工作流程、告知中心在研临床试验项目、及时发布中心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