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体悟|清华学医八年后,我终于放弃了路径依赖的安全感——GCP中心研究医生 国斯颖

文摘   2024-09-09 16:55   北京  


国斯颖  研究医生

临床医学博士 M.D.

2024届清华大学医学实验班毕业生

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清华学堂人才计划等

在校期间任班长,荣获校级荣誉十余次,2018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生命文化节”课题第一名,2018年清华大学“未来学者”项目获得者(20万科研经费支持),2018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8年入选生命科学院学堂人才计划,2019-2020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匹兹堡大学Patrick S Moore和Yuan Chang院士实验室,发表一作论文一篇(IF=21),2024年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并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在清华大学医学院毕业典礼上发言。



在成为医学生之前



  燥热的盛夏如蝉鸣般逐渐消逝在北京初秋的夜晚,我也终于摆脱了长达八年之久的“高中生”身份,正式入职医科院肿瘤医院的GCP中心,成为一名专职的研究医生。从清华园到匹兹堡到东单九号院,再到医肿GCP,从一名非典型医学生到一名非传统的临床医生,回首过往,过去八年的每一步似乎都在瞄着靶心画圈,子弹出膛,利刃出鞘的那一刻,却又显得水到渠成。学医八年,我终于放弃了路径依赖的安全感,选择拥抱不同尺度上更多的可能性

  也许从故事的一开始,便显出端倪。医学的概念是如何在我心中生根,现已不可考,但对一个热衷有机化学、文学写作的高中生来讲,实在是一个太过于唐突而需要一点理直气壮的理想。彼时医学的轮廓于我还掩映在空而泛的词汇中,做手术很酷,谈论一些无法被通俗理解的医学名词很酷,由无序混乱的元素构成有序结构分明的生命很酷,个体在群体中获得的支持和交互很酷,这都是医学关心的问题,它是如此复杂又简明,秩序井然又充满例外,吸引着我投身以求索。没有过多的前缀修饰,没有掺杂现实的期望,我选择医学好像就是因为我很喜欢医学

  但是,未经审视,缺乏系统性理解衡量的喜欢,经得起考验吗?能转化成所谓的理想、追求与事业吗?从什么样的角度,以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切入你的热爱呢?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关键问题。 





非传统医学生的探索

  

  与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不同,得益于清华大学医学实验班的专业设置,过去八年的生活处于恒常的变化中,社会身份与参与视角也常常切换。我曾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医学生拎着小药箱行走在祖国南端的山沟沟里,切身体会到医疗资源的分配与发展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当我们谈论未解决的临床需求时,还有那么一部分医疗反馈沉默的群体,他们的疾患无从所知,他们的苦楚未曾解决,这便是社会层面上的医学问题。我也作为访问学者到访美国杜克大学王小凡院士的实验室匹兹堡大学Patrick S Moore/Yuan Chang院士的实验室,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研究细胞衰老、细胞周期蛋白磷酸化调控的相关机制。医学从基础到应用的转化,在模式上存在一定的不对等性,从内容上存在泛化的性质。谁能想到小小细菌的免疫防御机制成为了日后解决生命医学问题的重要工具呢?这便是分子层面上的医学问题。在协和医院学习工作期间,我以临床一线大夫的视角投身于患者的诊治工作中去,这时接手的具象的病例则是从组织、器官、系统和个体的层面阐述相关的医学问题。

  从生物分子,到细胞组织,到器官系统,到个体,到群体社会,当下医学框架下的片层结构层次早已突破了传统临床所关注的部分。那么在未来,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与人民群众对于医学保障的需求?从何种角度切入?以什么样的角色介入?怎样将个人成长与领域发展、社会进步有机地结合起来,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与黄天荫教授(左)和李海涛教授(右)合影




新的旅程:在确信的路上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GCPGood Clinical Practice,从释意上可解释为好的临床实践规范。无论是前端从分子、细胞、组织、系统出发的机制探索和新药研发,还是基于个体的临床一线诊疗工作,再到群体化循证医学的论证和分析,开展以患者的福祉和临床转化为目标导向的临床试验和伦理审查制度的建立是GCP的工作重心。自我入职来,对GCP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越来越深的认知。特别是我科一体化的建设,从CRC到研究型药师到研究型医生的专业架构,伦理监管及临床试验并轨发展的布局,对于前端创新药物的临床转化和难治性癌症患者的诊治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同时GCP的根本是从规则建制上对于全链式的医学转化架构提出规范化和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其自我规范,自我适应及多平台交叉的特性使得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有强大的辐射力。

  科学的探索,总是伴随着失败和不确定的结果;道路的发展,也往往充满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懊悔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要想创新,要想弯道超车,要想从全局的视角发展,必须从既往的发展路径中跳脱出来。敢为人先走一条没有人走的路,才能拥抱多样的可能性。这,便是我的答案。



  END  

NCCGCP1962
介绍中心临床试验相关工作流程、告知中心在研临床试验项目、及时发布中心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