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回答很多朋友的问题,天天老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攻略》买了,认真阅读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是自己根本就不会写,没有掌握具体的方法和逻辑,结果就是:没有中的原因不知道,中了也不知道为啥中了!现在的情况是知道了方法和逻辑,也听了很多基金讲座,与《攻略》里的内容能互相印证,越写越有信心,明显感觉现在的自己无论是眼界见识,还是撰写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但不幸的事还是做了分母,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要说明,人家踩过的坑,我们没有踩过,人家遇到的问题,我们没有遇到过,人家告诉我们方法和逻辑,我们也不会用,或者我们理解了,用上了,还需要时间去消化这些方法和细节,而且这个过程还无法跨越,更别提弯道超车了。
在外面开会的时候,或者有朋友在公众号后台多次和我说,你的《攻略》对年轻老师十分的不友好,虽然我们能看懂,但是对于课题组的年轻老师来说需要和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当然了,我(们)没时间给给年轻老师去解读(也没这个义务啊,哈哈),你啥时候有空可以给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讲一讲呗。
对此,十分抱歉,大家平时很忙,没有时间去看大部头的方法论方面的书,所以写的比较简约。另外,写的越多,越没有重点,年轻老师们更无所适从!但是,把闲言碎语去掉,只留下核心的内容,对于上岸的人来说就是金句,对年轻老师来说就是鸡汤!
言归正传,今天看到《逻辑思维》这本书,心有所感,就和大家一起尝试解读一下《攻略》里就平台或者课题组以及个人如何发展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我的本硕博以及博士后分别在不同的单位求学直至最后参加工作,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必须融入团队,并且和大团队的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才能获得很好的发展这个事儿,有更深刻的体会,这句话的鸡汤体就是,少说多干勇于奉献得听话。
团队给我们个人发展带来的好处这里就不赘述了,前面述及待过的地方多,对于大团队的兴衰也是司空见惯。
在生物界,物种体形变大,在竞争中肯定占便宜。但是,体形大到一定的程度,就一定会停止增长。因为大体形对食物的要求,对行动能力、适应能力都会造成影响。
这个情况在和认识的几个团队负责人交流时知道,为了团队的发展,虽然没有参与某些重大重点以及揭榜挂帅的重量级项目的指南建议和撰写,但是在拿到公开发布的指南后,仍然力克指南提出者拿到项目。
团队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就可能面临这种突发事件,卷到不能再卷了,经常会遭遇到嘴的鸭子飞了的事情,如何来破?
像这种情况很简单,跳槽换东家,在新的单位依靠被引进的优惠政策和经费风云再起!例子就不举了,比比皆是。
很多团队负责人有情怀,拖家带口,不愿意放弃打拼了多年的根据地,不想这么做怎么办?
开拓新领域呀!这样的例子又是比比皆是,比如前几年很多人把自己的研究和供应链、元宇宙结合起来,很不幸的是现在大家不提供应链、元宇宙了,但是在那几年拿到好处的团队真不少。
但是,利用纳米材料、高熵合金、储能材料、人工智能、氢能、新能源车、钛钙矿电池等等风口飞起来的,不仅仅是学术界,也包括商业界的朋友。
很多朋友会问,团队和我们太遥远,我就想知道我们自己个人怎么办才好?
除了上述提到的少说多干勇于奉献得听话之外,如何迎来自己发展的春天呢?
我们现在面对的所有困扰、烦恼、成就、欢喜,在历史上是无数人都曾遇到过的,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流。
一个人成功很不容易,在成功之后为大家所知在所难免,但是成功背后的故事或者成功的过程大部分人还是不好意思主动向社会或者个人公开。这也就是常说的自古英雄多寂寞,如果有人主动上来打听英雄的故事,不就遇到知音了吗?因此和优秀的人交流,不仅能享受英雄的故事,还能成为英雄的知音知己,在可能的情况下英雄还能顺水推舟帮我们一下不是不会发生的事情。
这也是《攻略》里提到的再优秀的人也需要帮助和指导的一种解读。
在商业领域有一个超级变量的说法,比如胶卷相机败给了数码相机,移动支付让小偷失业了,中国三大门户网站争得你死我活最后谁也没笑到最后,被互联网产品团灭,等等,还有很多其他的案例。
做研究搞学术的道理也是一样一样的。某个研究方向到一定的阶段以后,再要推陈出新,老树开花,确实很困难!
有一种方案就是横向嫁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科交叉,但是对于知名学者申报项目是可以的,对于年轻老师来说,难度太大不好干。即便是最最有前景的我们也不好去冒险,一个好想法好点子,一年两年尚可,五六年十年拿不到资助,我们自己可能都不好意思到处去说了。
对于搞学术的人来说,超级变量其实一直都有,能否为我们所用,关键在于我们的学术活跃度和敏感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点。这个热点必须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基础,否则,热点常在,不是我们的菜!
超级变量可以是工具,可以是方法,也可以是研究的对象,这些创新点在《攻略》里专门有阐述,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总结和提炼之后就是申请书里的科学问题。
大部分人总为找不到创新点,提炼不出来科学问题而强赋新愁,不得其门而入。这里说说我个人的浅见,看看能不能给大家启发,从我1995年上研究生以来知道的一些超级变量,小波分析、有限元计算、碳纳米管、纳米梯度结构材料、高熵合金、快速成形、近净成形、三D打印、锂电池、靶向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医工结合、激光焊、激光电弧复合、搅拌摩擦焊、碳纤维、石墨烯、神经网络、元宇宙、人工智能、双碳碳中和、供给侧、供应链、大数据、内循环外循环、新质生产力,等等。
搞3D打印的大咖聊天时怎么说,那时候只要和三D扯上关系,只要申请没有下不来的。就连卢院士自己也说,刚接触三D打印这个概念的时候,1990年代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干,就拿塑料棒一层一层融起来搞。经过这么多年,这个热度还没消褪。
同样,在1990年代中期出现的搅拌摩擦焊,最开始用于焊铝,前些年有人用来做表面强化处理,又有人把高熵合金(很脆,不好加工)和搅拌摩擦焊以及超塑性结合起来,在超塑性状态下进行连接,跨了四个学科方向。
如果说看了本文以后觉得就能中标,个人认为有些乐观,但是信心增强肯定是可能的!
前天有位老师和我说,中标很难自己知道,但是总是中不了啊!我的回复是只要有申请资格,一息尚存,申请不止,总比搬砖强多了!
不申请肯定中不了,按我们交流的申请书撰写逻辑组织材料和语言,中标是迟早的事情!
最后,祝大家2025年成功!